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感染疫情监测与管理

2011-12-08 17:38:50李潮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21期
关键词:鼠类灭鼠沧州市

李潮勇

河北省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61000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东邻渤海湾,北与天津接壤,为平原农业区,地势低洼,多为盐碱地。1986年,沧州市发现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20世纪90年代后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情逐渐上升,并一直维持在较高的发病水平,已成为我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国际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发热、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由鼠类懈怠和传播的病毒引起的疾病。本病典型病例具有三大特征: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病程依次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期、少尿期和恢复期。重症患者则表现发热 、中毒症状重,往往有前2期或3期重叠,病情发展较快,来势较迅猛,病死率较高。轻型病例或非典型病例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所以本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本病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病毒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可在局部组织或经血液循环散步到全身各脏器,组织细胞中增殖。后释放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及多脏器损伤。重型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主要因全身小血管损害,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导致DIC以及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本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染源主要为小型啮齿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传播具有多途径的特点,包括动物源性传播和螨媒传播。主要传播途径石动物源性传播,即通过与携带EHF病毒的鼠类接触或受其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而传播,包括经消化道、呼吸道和伤口等方式。

为了解沧州市EHF宿主动物感染情况,于2001-2011年对沧州市EHF鼠间疫情进行了检测,基本情况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调查点的选择:根据监测点的疫情分布情况和地理景观选择调查地点。农村居民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既往有出血热患者发生的自然村;在调查自然村外500m半径范围内进行鼠密度调查,应选在河流、水渠、道路两旁、田埂、坟地和场院等有鼠类栖息的地方。

1.1.2 检测时间和调查点数量: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检测方案要求,每年选4个县为监测点,在春季3~4月份和秋季9~10月份各1次,各监测点需选择2~3个自然村(百户以上)为调查点。分别在调查点居民区和野外同时进行检测。

1.1.3 调查方法:采用夜夹法调查数密度。居民区:各调查点每夜布夹数不少于100夹。晚上将鼠夹放在鼠类经常出没的场所和室内,每房间(约15m2)布夹1个。野外:各调查点村外布夹应距村屯100~500m范围内。放夹数不少于300夹。夹应放在有鼠活动的地方,行距30m以上,夹距5m。每天统计有效夹数、捕鼠数、鼠种类、计算鼠密度、鼠种构成比。取分类鉴定的鼠,无菌解剖,制作成鼠标本,用荧光免疫法查EHF抗原,计算感染率。

2 结果

2.1 鼠密度 2000-2009年住宅区公布夹18434个,捕鼠576只,平均鼠密度为3.12%。野外共布夹6971把,捕鼠128只,平均鼠密度为1.84%。

2.2 鼠种构成 住宅区捕鼠种类3种,共计576只,其中褐家鼠526只,占91.32%,小家鼠49只,占8.51%,黑线姬鼠1只,占0.17%,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捕鼠种类4种,共计128只,其中褐家鼠74只,占57.81%,大仓鼠43只,占33.59%,小家鼠3只,占2.34%,黑线姬鼠8只,占6.25%。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其次为大仓鼠。

2.3 鼠带毒率 2001-2011年住宅区平均鼠带毒率为11.47%,野外平均鼠带毒率为14.17%。住宅区和野外平均鼠带毒率以1998年最高,分别为32.00%、22.21%。

2.4 鼠种带毒率 2001-2011年共检测褐加鼠708只,检出带毒鼠83只,带毒率为11.72%;检测大仓鼠41只,检出带毒鼠1只,带毒率为2.44%;检测小仓鼠53只,检出带毒鼠3只,带毒率为5.66%;检测黑线姬鼠6只,检出带毒鼠4只,带毒率为66.67%。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其次为褐加鼠。

3 讨论

3.1 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状况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86年我市发现首例EHF病例,并连续在我市流行3年,1989-1991年无病例报告,自1992年以后,每年都有EHF病例发生,地区分布为我市各县均有病例发生,尤其近几年,EHF发病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03-2004年发病率有明显下降,其中高发县(市)为盐山、南皮、孟村、泊头、河间,发病人数较多,危害较严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种族的人群均普遍易感。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疫情报告,3~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高发人群:30~50岁年龄组为高危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和职业工人。

3.2 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自2000年以来,我市一直按《河北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鼠间疫情监测,结合历年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我市住宅区、野外鼠密度均以褐家鼠数量最大,为我市优势鼠种,且褐家鼠带毒率较高,应是引起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根据历年流行性出血热个案调查,经分析,密切接触是我市EHF的主要传播途径。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高峰为3~7月份。此段时期是鼠类繁殖的高峰期,鼠类活动频繁,野外作业人员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机会增大,与鼠类的接触最为密切。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粪、尿)以及分泌物(如唾液)接触,即气溶胶的形式进入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以及黏膜而受感染,但也有相当病例其感染途径不明。

3.3 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面向易感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密切接触者的防范意识较差。此外,生活环境的卫生状况未能得到合理改善,造成鼠类大量繁殖的环境,也是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主要原因。

3.4 沧州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对策

3.4.1 加强监测与管理,及时把握疫情动态。继续按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做好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的监测工作,及时进行个案调查,核实疫情,防治漏报,保证统计数字的真实准确。每年至少设2个县为监测点,在春秋季节进行鼠密度、鼠种构成、鼠带毒率、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等内容的监测,每个监测点每次室内、室外均不少于300夹次,采健康人群静脉血100份。根据监测结果分析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出血热的防治效果。

3.4.2 灭鼠防鼠,努力降低传染源密度。实践证明做好灭鼠防鼠工作是控制出血热的有效措施之一,灭鼠工作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由爱委会统一组织安排,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技术指导。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每年在春季高峰前(2月)和冬季高峰前(9月)进行2次灭鼠。灭鼠对象:以药物毒杀为主,多种方法结合,对城乡居民区的褐家属、小家鼠进行捕杀。灭鼠指标:居民区内灭鼠后鼠密度(夹夜法,下同),高发病县低于3.0%,野外鼠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

3.4.3 搞好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保护率。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是控制和降低本病发病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我市出血热的流行情况,按照“三统一”(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四重点”(作为重点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疫区和重点人群、掌握重点接种时间)原则,应用混合型出血热疫苗,认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十五”期间重点疫区及其他疫区高危人群接种覆盖率达到70%。

3.4.4 加强培训,提高防治队伍业务水平。按照逐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开展出血热预防控制新技术、新方法等培训工作,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逐步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3.4.5 扩大宣传,普及出血热防治知识。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把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我市健康教育规划。坚持全民健康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由计划、针对性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让群众知道在野外作业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有效地自我保护措施,懂得防治出血热的基本知识。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3.4.6 加大科研力度,指导出血热防治工作。出血热是我市重点防治的传染病,通过大力加强出血热的应用性研究工作,政府部门将其纳入地方科研规划,给予资金支持,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科研要坚持为防治工作服务的方向,重点开展我市鼠间出血热病毒感染分布状况、基因型别和抗原性、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灭鼠药物敏感性及适应性等研究,有力指导防治工作更科学的开展。

3.4.7 开展环境治理,阻断传播途径。加强城市社区与农村居民区,尤其疫点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搞好环境卫生,阻断传播途径,控制出血热流行。

3.4.8 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大依法管理力度,加强对各类医疗卫生部门出血热防治工作的执法监督,医疗卫生部门必须对“危险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严密观察是否发病。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保证有一个安静、整洁、卫生(消毒)的修养环境。

3.4.9 流行期措施。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把抢救患者,减少发病,控制流行作为各自的神圣职责。加强对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地段保健所医务防疫人员的领导,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注意卫生和防护;在整治环境卫生的基础上灭鼠防鼠;患者居住环境和医院要加强消毒;对野外作业(如水利等)工地更要严格管理,灭鼠防鼠及环境和个人卫生,避免暴发流行。沧州市10年监测共捕获鼠类4种,分别为褐家鼠、大仓鼠、小家鼠、黑线姬鼠。住宅区、野外均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住宅区鼠密度高于野外,4种鼠均检出带毒鼠,住宅区、野外带毒率均呈较高水平,这是造成EHF疫情较严重的主要原因。褐家鼠及是优势鼠、带毒率有较高,是EHF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提示EHF的预防应是以灭鼠降低鼠密度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尤其要注重褐加鼠的灭杀。

猜你喜欢
鼠类灭鼠沧州市
TBS围栏灭鼠技术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林业科技(2021年2期)2021-07-08 05:02:50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天津七里海湿地鼠类十年变化
灭鼠记
RNA干扰沉默STAT3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灭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