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月兰 宁夏固原市人民医院门诊手术室 756000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各种注射、输液、血液标本的采集等是护士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技能基础操作,因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是职业暴露而致职业感染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因此,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是护理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从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在护理工作中面临职业的危害,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身防护措施,强调了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就有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在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其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暴露危险,应引起高度注意,并加以防范,进行全面和标准的预防。
2.1 传播途径 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
2.2 高危人群 长时间从事采血,急救以及妇科、产科、血液疾患的操作、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
2.3 血源性感染疾病
2.3.1 乙型肝炎(HBV)。我国为乙肝的高发区之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为9.75%,试验证明,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000万倍,给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科、产科、医护人员HBV者甚多。
2.3.2 艾滋病(AIDS)。AIDS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与AIDS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是静脉抽血。
(1)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偏低,业务知识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有时接触传染病病人时,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2)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不良操作习惯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不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
(1)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2)在临床护理中,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以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3)操作后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理、分类、标志、处置不规范,如针头与安瓿、塑料包装或纸盒放在一起,针头毁形时操作不当,如针头复帽或直接用手分离带血的针头等。
5.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达到其行为的改变,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5.2 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 对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5.3 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衣帽整齐、戴手套,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增强体质,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5.4 规范工作行为 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帮助,传递手术刀、剪刀时,不能直接用手接,用弯盘传递,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具等锐器,如不慎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用0.5%碘伏溶液消毒,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5.5 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按病种分室收治病人,各病室门边隔离标志醒目,提醒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必须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穿戴好隔离衣裤、口罩、帽子。
护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的风险性,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非常之大,不容忽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防护意识,确保职业安全。
[1]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