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芹 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223400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急诊科患者多,流动性大,病种复杂,夹杂着各种潜在的感染和带菌者,又加上病员家属多,卫生习惯差,而医护人员往往只忙于患者抢救成功与否,“120”接诊、治疗、转诊,却忽视了引起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存在着许多威胁患者与医护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1]。笔者就我院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管理及控制措施,力争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1.1 环境污染严重 急诊患者流量大,病种复杂,病情各异,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流行病、烈性传染病患者均可能同时候诊就医,导致环境污染严重[2]。此外,急诊科患者不断,难以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致使医院感染菌株较为集中。还有保洁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淡漠,对周围环境的消毒不规范,因此,空气中微生物含量超标,造成急诊科工作人员和患者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被污染的危险性概率显著增高[3],易引起条件性的医院感染。
1.2 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一方面由于急诊科24h全天工作,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危重,陪护人员多,且各种潜在感染和带菌者情况不明,环境及物体表面得不到有效的彻底消毒,加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工作忙,导致医护人员的手更加容易污染。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忙于患者的抢救,来不及或忘记洗手或手消毒,使各种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而造成交叉感染,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由手传播,这一途径比经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4]。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5]。
1.3 无菌技术执行不严格 在给患者进行无菌操作时,如果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就会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如在接诊外伤出血患者时,为迅速给患者止血,医护人员忽视了本来已污染的伤口的严格消毒,或清创不彻底就包扎缝合;护士抢救危重患者时,为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不清洁周围皮肤的污垢、血迹而进行直接消毒和穿刺,以上均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6]。另外急诊患者在诊断治疗和抢救过程中,有创操作非常多,如留置导尿、插胃管、气管插管、胸腹腔穿刺等,需使用必要的医疗器械或抢救仪器,器械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不当或消毒不彻底也容易导致院内感染。
1.4 医疗废物的污染 医疗废物规定存放在处置室并加盖,有些医务人员因为工作忙想节省时间,有些医务人员因为贪图方便,把医疗废物放置在身边或走道内暴露的容器内,聚集一起送处置室处理,易导致二次污染和环境污染。
1.5 防护意识缺乏 急诊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护理以及转运患者等操作过程中,往往对自身防范感染的意识下降,不按操作程序和规程办事,例如操作时不戴口罩、帽子,在办公室吸烟、在操作中接电话等;常用医疗器具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止血带等未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使得医务人员的手容易污染,增加了隐性感染的危险性。这些都说明了急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只停留在口头上,缺乏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导致自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1.6 科室清洗包装医疗器械 由于基层医院抢救医疗器械设备较少,为能满足临床需要,患者使用后的可再生医疗器械仍由使用人员负责清洗包装,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此法虽保证了数量,但保证不了质量。由于科室没有规范的清洗条件,医疗器械清洗不彻底,病原菌残留。
2.1 提高医护人员控制感染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控制感染意识。感染管理科和科室每月将组织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制度及新进展,重点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和执行安全操作标准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做到诊疗全程感染的控制。
2.2 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是简单、方便和经济的方法,成为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措施。一是给急诊科需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及干手设备,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手卫生规范,洗手池旁边贴上六步洗手流程,学会正确洗手。二是在抢救室每张病床上床头和医护人员的口袋里放置手套,做好标准预防,并宣传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脱手套后仍需洗手或手消毒。三是每台治疗车和救护车上均放置快速手消毒剂,有效节省洗手时间,又能控制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四是院内感染科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监测,并列入每月的院内感染质量考核内容。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有效的控制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2.3 空气物体表面严格消毒 科室对日常环境的消毒应实行常规化、制度化管理,做好感染管理的基础工作。治疗室内空气每天用紫外线消毒2次,每月空气培养1次(菌落数≤500cfu/cm2),并做好登记;观察室、抢救室每天开窗通风至少1次,消毒1次,来降低空气污染程度。室内门把手、操作台面、床旁椅、桌、转运车等每天用20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室内采用湿式清扫,遇污染时随时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及时彻底清除地面、墙壁、床单元、诊疗用品及其物体表面的血渍、分泌物等的污染[3];对特殊感染的物品作特殊的消毒处理;并做好登记。
2.4 规范抢救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 抢救室内最少配备2套抢救物品以备更换。污染后重复使用的抢救器械和物品,能高压灭菌的一律要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或灭菌,其他物品如呼吸机管道、面罩、氧气湿化瓶、体温计等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物品,如使用一次性导尿包、一次性胃管、吸痰管等,能有效减少医院感染发生,对部分不能使用或一次性物品价格昂贵的物品,也均由消毒供应中心提供,取消科室自备包。
2.5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在紧急抢救情况下,医护人员的积极救治行为,患者和家属都有目共睹,但医护人员怎样预防医院感染、行为正确与否及医院感染的严重性患者和家属都不懂,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自己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从思想上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后要及时洗手,接触特殊传染病患者要戴一次性手套,做深静脉、胸腔、腹腔穿刺及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直接导致感染。把医院感染知识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的每一项操作中,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6 做好职业防护 加强急诊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教育,树立以预防为主的理念,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通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增强医务人员对职业危害严重性的认识,从而更主动地学习职业防护新知识。在各种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操作前后重视洗手和戴手套,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改变过去错误的不洗手就戴手套操作的习惯。预防针刺伤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提倡真空管采血,建立锐器伤害报告制度,伤后要按规范处理,及时报告院内感染科,健立评估、建档立案及医学随访。对被HB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针刺伤后应该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接触狂犬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应尽早接种狂犬疫苗。
2.7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制度,医护人员对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固定存放,禁止二次转运,严禁与生活垃圾混放。感染性废物用符合要求的,有警示表识的黄色塑料袋收集,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所有医疗废物都由专职人员用密闭运输统一收集、运送、贮存,科室负责人与回收人员认真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严禁医疗废物流失、泄露和扩散。加强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废物时,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用品。院内感染科协同科内院内感染小组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培训,反复宣传医疗废物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对违反规定的按制度进行处罚。
[1] 黄玉如,杨艳芳,等.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960-3961.
[2] 陶美芬,陆青,罗方舟.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96-2397.
[3] 张保刚 .急诊各种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790.
[4] 李亚洁,谭琳琳,周春兰,等.手部卫生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2):286-289.
[5] 何红燕,林伟清,黄雪琴,等 .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07-1409.
[6] 黄建兰,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