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兰 秦玉玲 江苏省赣榆县赣马医院 222100
化脓性扁桃体炎以A族化脓性链球菌多见,临床多以青霉素和头孢类治疗,但其耐药性越来越强,对于耐药性链球菌,目前多以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治疗,但因其副作用较大而逐渐被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所代替,阿奇霉素是第二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红霉素近似,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有较好活性,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比红霉素广而强,对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1]。目前在急性扁桃体炎中应用尚不广泛。本组资料用注射液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治疗学龄期儿童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对照,以观察阿奇霉素的疗效和安全性。
1.1 资料 从2009年1月-12月门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例中选择200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男124例,女76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儿治疗前均未用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所有病例均按《儿科学》第5版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有急起高热,咽喉疼痛,年长儿诉头痛,四肢酸痛,部分幼儿有哭闹不安、拒食,少数患儿出现惊厥、呕吐,查体扁桃体充血肿大Ⅰ~Ⅲ度,表面见黄色点状分泌物,发热 1~5d,平均 2.5d,腋温 39~41.2℃,平均39.4℃,血常规白细胞 12~20×109/L,中性粒细胞>75%,部分病例出现下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余无其他病史和体征,治疗前肝、肾功能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00例为其注射阿奇霉素,剂量 10mg◦kg-1◦d-1,缓慢滴注,输液时间1~2h,疗程3d,停药后根据情况继续口服阿奇霉素3~4d;对照组 100例,红霉素注射液20mg◦kg-1◦d-1,缓慢滴注,疗程5d。在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记录不良反应、治疗措施及转归。
1.3 疗效判断 (1)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常规正常。(2)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症状、体征或血常规尚有 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3)好转:症状、体征、血常规均有好转,但未恢复正常。(4)无效:症状、体征、血常规于用药72h后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AS软件分析处理。
2.1 疗效 实验组患儿痊愈 25例,显效16例,好转35例,无效 24例。对照组痊愈 15例,显效5例,好转31例,无效49例。运用SAS软件分析,两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实验组中19例(19.0%)出现轻微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痛。对照组51例(51.0%)出现明显消化道症状,其中9例较重,出现呕吐、腹痛、腹泻,与实验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
阿奇霉素是15环含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阻碍细胞核蛋白50S亚基的链接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达到抑菌作用。它克服了酸的不稳定性,改善了药物动力学,具有吸收好、半衰期长、组织浓度高、抗菌谱广、疗效肯定等特点,因其组织选择性高,在重要的机体组织中浓度高,维持时间长,与传统的红霉素比有更广泛的抗菌作用[2,3]。阿奇霉素还具有很强的细胞内穿透作用,能以高于细胞外20~30倍的浓度在巨噬细胞内聚集,待巨噬细胞迁徙至炎症部位后再释放出来,在感染部位达到较高浓度,提高抗菌效果[4]。本组用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与静脉滴注红霉素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仅19例(19.0%)出现轻微消化道症状,无其他系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本病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检查可见扁桃体明显充血、肿大,表面有黄色点状分泌物,可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5]。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并非均好,若治疗不力,可使病程延长,可转变成慢性扁桃体炎,年长儿A族溶血性链球菌甚至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并发症[6]。注射用阿奇霉素具有易耐受、疗效好的优点,用于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时,患儿耐受性好,疗效满意,其疗效和安全性明显优于红霉素。
1 傅宏义.新编医院药物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56.
2 葛涵,沈舜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8(6):377.
3 张或,等.阿奇霉素的药理与临床〔J〕.中国药房,1996,7(2):89.
4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5 王祥领,余自成.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07,28(7):391.
6 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