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李 睿 张业霞 王宗军 李泽武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病原学教研室,山东省菏泽市 274030
本校医卫类各专业实行的是“2+1”或称“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学基础,1年学专业知识和技能,1年顶岗实习”。这种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目标定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和要求的提高,培养具有较强医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高等医学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1]。《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是现代医学课程中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实践课教学就成为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理论,并学以致用,联系于临床、应用于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技巧?为此,笔者在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合理高效地安排实验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以往的实验课和理论课穿插进行,这样的安排由于实验课时间零碎,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中不可能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实验,因而只能以看示教为主。为了让学生能在近似真实科研条件下进行实验课的学习,笔者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进行,各成系统。如细菌学部分我们重点讲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分布、遗传变异、感染与免疫,然后集中时间上实验课:(1)培养基的制备;(2)细菌的分离与培养;(3)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的观察;(4)消毒与灭菌;(5)细菌的生化反应;(6)化脓性细菌的鉴定程序;(7)肠道杆菌的鉴定程序等内容。可以看到,调整后的微生物实验教学集中体现了前一部分实验为后一部分实验作基础、前一部分实验结果又直接影响着后一部分实验的进行、实验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使学生从第1个实验开始就进入角色,认识到一旦前面的实验结果不正常将会影响到后续实验结果,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的责任心。
实验课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的能力,消化升华所学知识,达到对概念的强化记忆,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上实验课,学生不仅加强了基本功的训练、验证了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工作受益匪浅。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笔者在保证实验特有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删除某些纯属验证理论、不具备基本技术训练的项目,增加学生实验操作项目,加强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如细菌学实验中,笔者安排了两个专题实验,即:(1)化脓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2)肠道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经过2年来的使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内容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实验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应该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特点,根据实验内容,择其适用而为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施教。
3.1 开设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目的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科研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设计的基本程序、科研方法、结果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的基本要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与综合素质[3]。
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课能够初步受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实验设计、查阅文献、基本操作技能、材料总结等方面的训练,笔者为学生确定了免疫学方面3个设计性实验内容:(1)人血T细胞正常值的测定;(2)人血 T细胞功能的检查;(3)人正常IgG的测定。细菌学方面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和开展校内外实验活动。如校园不同区域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实验设计;常用消毒剂对人体手指皮肤消毒试验的实验设计;菏泽环城公园水质情况的实验设计等等。从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以往的“让我学,让我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了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
3.2 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法 目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国际上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目标明确,自我指导学习,让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其目标是:运用基础与临床知识,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发展自学能力,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创造力。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遵循“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原则[4],变单向“灌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变以强调重点为主的“填鸭式”讲授为探究理论研究为主的引导式讲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医学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开展以常见的、多发的传染病病例为问题的PBL较为实用。
3.3 引入病例教学,开展综合性实验 在基础课教学阶段打破学科界限,设置若干专题,以临床病例问题为引导,要求学生自己查找所需知识。此方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临床病例,让学生完成由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组成的几大实验:(1)脓汁或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2)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分离鉴定;(3)痰液标本细菌学检查;(4)流感患者含漱液的病毒分离鉴定。学生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及药敏测定。每个实验既自成体系,同时又将各种基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合作进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各论部分是在掌握总论部分的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而设计的综合实验。采用病例引入实验课,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总论学到的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技术,引导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树立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方法。例如:在肠道细菌感染这一综合实验时,选择了这样的病例“患儿,7岁。因发热、腹痛、脓血便来诊。询问病史得知患儿前天跟随家人旅游回来后突发高热,最高达39.2℃,同时有腹痛、腹泻,大便每天10余次,为少量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WBC 11.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8%,淋巴细胞百分比22%,大便常规显示黏液脓性便,WBC 20~30个/高倍,偶见成堆脓球RBC 3~5个/高倍”。学生看到这样的病例就必须先应用学到的肠道感染相关的疾病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然后如何利用实验手段进行诊断。包括采集什么标本?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可能的结果即病原体是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过程需要什么实验材料和设备等。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做实验。改变过去盲目为实验而实验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医疗实践相联系,使学生尽早进入临床,同时,教师通过以病例为引导,以实验为主线,提高学生临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想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可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5]。实验考核方法由单一的实验报告为主转化为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实验报告、病原体形态辨识等多种方法。其中操作考核还与实验室开放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相结合,考核前实验室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平时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选择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笔者分别对2008级、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尝试。如技能操作考核,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认真讨论,从《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实验操作技术中挑选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3项具有本课程代表性的基本技术,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涂片制作与革兰染色法、细菌的接种技术等。并重新修订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使之更加合理细致,以减少监考老师评分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考核时每个考场设3个教师,每次每个考场进3个学生,学生抽签后进行相应项目的操作,监考老师严格按照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百分制)。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笔者认为通过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学生的技能操作以及对常见病原生物形态辨认等能力比往届学生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考试方法改革的启示下,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上实验课时,学生既注重自己动手操作,又注意配合及观察其他同学的实验 ,书写实验报告也比过去认真细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质量。
在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突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不断完善改革,力求使学生们在掌握实验操作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这对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陈省平,陈琼珠,夏丹.综合性大学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5.
[2] 张雄鹰,武延隽,胡德华,等.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5):508-509.
[3] 杨宗琪,杨继文,赵勇,等.开设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3): 291-292.
[4] 李秀真,薛庆节,吕厚东,等.优化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776.
[5] 梁海生,倪新蕾,贝承训.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2006,26(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