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佳
(昆明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11)
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似,我国的公办高等院校也分别由中央政府部委直管和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高校主要是指省、直辖市、州(市)管理的高校,也称为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在高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已由 1998年的 74%上升到目前的 95%;中西部高校有 121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3%[1]。中西部高校中多数属地方高校,这类学校学生人数多,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总体水平赶不上部属院校,但也不乏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地方高校既有和部属院校相似的方面,也有与部属院校不同的特质。中西部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中,应该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然而,由于中西部地方高校受所在区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许多困难,尤其是距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客观地分析中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准发展切入点,是当前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和中西部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要问题。
规模扩大,质量堪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从 1998年的 786万人增加到 2009年的 297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24.2%[2],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一方面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责,另外还要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办学质量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不一致,使高等学校陷入了两难选择境地。在发展过程中,中西部高校的急功近利行为更加突出,可能由于出现困难或问题而因噎废食阻碍发展。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要求解决上述矛盾,否则有可能造成高等教育质量的危机[3]。
追求大而全,特色无法突显。近几年,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国家实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工程,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国家在高校升格、更名工作中,都有对学科门类、占地面积、业务用房、教师数量和学历的要求,各高校为了实现建设目标,相继围绕各项指标拓展学科,申办新专业,征地建设新校区,由于高校建设的跟风和发展的盲目,客观上造成千校一面之势。大与精、全与特往往是矛盾的,而高校面对这两对矛盾,显得束手无策。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想办成学科齐全的高校,都在想千方百计地获得或增加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都期待办成综合化、研究型、开放式大学。中西部高校难以抵挡这股强劲的风气不得不随波逐流。
深化改革,桎梏难越。20世纪 8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改革,20世纪 90年代初期进行了办学体制、招生就业制度、校内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一系列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重大突破[4]。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体制性障碍,无法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些已成为影响中西部高校发展的顽疾,使中西部高校在发展中举步维艰。总体来看,中西部大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机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与现代大学制度还有较大差距。
顺应趋势,难以定位。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维度:一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二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三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四是高等教育的结构,五是高等教育的效能。中西部高校在发展中,必须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追赶世界一流大学,同时还要准确定位,选好方向,特别是学校的专业类型、办学规模、层次定位、服务功能等。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国际眼光与现实状况的判断,不能够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定位,没有找到国际趋势和自身优势的结合点,正在错过发展的大好时机。
倡导自主办学,政府干预过多。《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对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做出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近几年高校对办学自主权问题的呼吁有增无减,各级政府对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态度也明确。政府也在逐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并采取相应措施下放权力,但客观上政府干预仍然很多,甚至把高校作为下级单位进行直接管理,这种干预几乎直接涉及到高校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念。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对高校和高校自我价值判断,定格在规模大、学科全、教授多、博士多等标准上;对教师水平的评价,集中在学历高、论著多、课题多、获奖多等要求上。大学有基本职能,但本质上是教化人、培养有教养的人,上述所列的评价标准不能全盘否定,但事实上也有夸大定量指标、功利化之嫌。
社会风气。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急功近利、作风浮夸的风气,在许多行业都有所表现,假数据、官商勾结、形象工程、劣质工程屡禁不止。在高等教育界也有一定的表现,学风浮躁、假文凭、权学交易、学术造假普遍存在。任何不良倾向如形成一股风气,就很难在表层解决,必须从根部加以斩断。
管理体制。高校管理体制问题虽属老生常谈,但的确是影响高校发展的根本原因。高校招生、考试、学科发展、专业建设、评价、投入等,都由政府统筹,由于分类指导不够,致使高校基本上用一种标准衡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高校想方设法拉近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更谈不上增强内部办学活力。
内部治理结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已有十几年,收效不大。目前高校的机构设置,有一部分尤其是教学科研机构,学校有自主权。然而就总体而言,科学化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没有形成,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学术权、监督权以及校院管理权限不明晰,要改革内部组织形式并顺畅运行,还有漫长的历程。
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高等教育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争的事实。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从全国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没有达到GDP4%的目标,中西部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能力更加有限,高等教育投入水准越低,高校在建设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就更大。
缺少教育家。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家办学”这一命题,引发广泛热议。教育家的核心要义是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思想独到;基本素质是长于洞察、敏于创新、勤于反思;内涵特质是情系教育、大爱无疆、充满人格魅力[5]。有些高校的领导把自己视为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者,这不仅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也背离了教育本身所蕴涵的价值取向。
抓住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机遇。《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制度振兴计划,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6]。中西部地方高校要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面,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学校的历史性跨越。同时,要立足当地实际,在确定学校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时,围绕地方尤其是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偏离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简而言之,中西部地方高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经济社会事业,寻找最佳结合点,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职能。
努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是近年来广为社会关注的现代管理理念,也是高等学校必须遵循的制度。现代大学制度核心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制度设计是全面系统的,不可片面理解,最重要的是领导权、行政权、学术权和民主参与权的科学划分。关于高校行政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从整体而言,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混同甚至是用行政权力替代或削弱学术权力;二是从个体而言,体现不出教授在治学方面的权力,用校长的行政权力代替教授的学术权力[7]。中西部高校在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要通过制定大学章程,依法按章办学,明确各级职责,明晰各种关系。不能简单地取消行政管理,应当合理划分几种权力的边界,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突出内涵建设。在经历了几年高等教育“大跃进”后,高校、地方政府应该静下心来,理性地分析形势,把内涵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要做好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培养、管理水平等工作。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善创新”为目标要求,特别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沉下心来抓好教学质量,将扩招的压力转变为发展的动力,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还要有所提高。
改革评价体系和标准。中央、省级政府对高校的评价应避免直接组织实施,可探索经中介组织来完成,更多地进行资格认定。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化、多元化的,发达国家和我国近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也说明这一点。因此,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办学层次,要全方位满足社会对各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高校内部的评价体系应改变目前的“唯数量”、“唯论著”、“唯课题”等,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内控系统,形成既重数量、更重质量;既重科学研究水平,更重成果应用价值;既重学生分数,更重创新能力;既让政府满意,更让社会、学生、家长满意的价值取向。
办出特色,有鲜明的个性。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既实力雄厚又特色鲜明的学校。首先,政府在统筹规划和考核评价时,要对中西部高等教育进行战略布局,引导高校朝着个性化方向努力;在评价高校时,应加大办学特色的权重,鼓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其次,中西部高校要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意识,根据学校自身优势,传承历史文化,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确立办学特色,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特别强调的是,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通过建设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优势,而非短时间内打造出来的。
[1]陈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中西部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 [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2]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3]张彤.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4]张应强.质量与特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J].龙岩学院学报,2006,(2).
[5]方展画. “教育家办学”的诉求与教育改革的取向[J].新华文摘,2010,(12).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7]顾海良,王占军.如何客观认识高校 “区行政化”[J].新华文摘,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