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管子》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蕴
阴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早在两千多年前,管子思想中就已经渗透着职业教育思想。特别是《管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这为当今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完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深化终身教育思想等方面提供了思想源泉。
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现代意蕴
管仲(约前725-前645),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县人。是我国春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中国宰相制度的奠基人。管仲相齐达40年,他任相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改革和建树,并辅佐齐恒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子》记述了管仲的思想和言行,但“《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1]据推断可能是那些齐国推崇管仲的“稷下先生”所作。它作为教育著作,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历代学者都很重视对它进行考定、校正及诠释等工作,唐、明、清三代尤甚。近现代学者在《管子》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著述颇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管子》及其职业教育思想提供了厚实的参考资料。
春秋早期的管子已经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其中《管子》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据《管子·小匡》记载,公元前685年左右,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为了民富国强,提高国民素质,成就霸业,管子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改革措施,把士、农、工、商这四大社会集团分别安排到有利于他们生产生活的“社区”居住。同时,要求士、农、工、商不仅在职业上子承父业、世袭相传,“即士之子常为士,工之子常为工,农之子常为农,商之子常为商”;而且要求父兄将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教给下一代,开展广泛的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即所谓“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有学者指出,四民分业的社会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是当时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职业技术教育。[2]
《管子·小匡》篇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即要求“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即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社会职业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在《管子》中,所谓“士”,主要包括军士和文士。而军士和文士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因此,管子特别重视对“士”的教育。
要成为士必须经过严格选拔,即经过《管子》所提出的“三选”法中的第一选才能实现。“三选法”指的是由乡长、官长、君主的三级人才选拔制度。一选,是由乡长将“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者”及“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举荐出来,使前者成为文士,使后者应征入伍,成为军士。文士、军士由此分流。如果被举荐的文士中有特别优异者,再由各级行政长官用书面材料上报给君主,这是二选。三选是由君主作最后的选择,将下面举荐的人才召来面试,若可举用,就待时而聘。可以看出,它对后世乡举里选的荐举制度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其实,《管子》所设的“三选法”对当今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人才也有着较强的借鉴价值。
图1 《管子》三级人才选拔制度
士经过选拔分为文士和军士以后,要分别接受不同的教育。首先,对文士的教育,《小匡》篇指出:“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要经常对“士”及其子弟实施“义”、“孝”、“敬”、“弟”等方面的教育,要求他们“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以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水平,使这部分士成为知情达理,有一定素养的文明阶层。其次是对军士的教育。经过选拔而刚入伍的新兵,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教育,才能参加战斗。它主要包括“政教”与“服习”,即管理与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两方面内容。第一,管理与思想教育。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将帅对士兵经常进行爱国、爱家乡父老乡亲的教育。实质上就是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军事训练。其具体内容如《管子·幼官》所规定的:“动慎十号,明审九章,饰习九器,善习五教,谨修三官。”在军事教育方法上,《管子》提出“因便而教”、“教无常”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客观条件而灵活施教,不可拘于成法。从而使军队养成一个灵活而且能适应各种形势的习惯。通过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教育,必定能大大提高军士的战斗力。
《管子》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本”,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治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事职业教育主要是在“农乡”及“五鄙”地区内实施,其主要内容是对农民子弟进行农具使用、耕种、收获方面的教育,着力培养农民子弟农业劳动技能,使他们养成朴实、正直的品德。
为了更有效地向百姓推行农事教育,发展农业生产,《管子》还主张设立专门管理人员,即如“虞师”、“司空”、“司田”、“乡师”等官职,由他们常年分别负责向农民实施农事教育,视察农业生产状况,及时为农民解决困难。我们知道,这种包含农技指导和教育的“农政”制度一直沿袭到两汉以后,甚至今天还可以看到“送科技下乡”的活动。
《管子》虽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但并非一味的反对工商业,它所反对的只是对国家富强不利的工商业。
这里所说的“工”,就是手工业者或工匠。《管子·小匡》记载:“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要求工匠选造出种类齐全,工艺精致的手工业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对于商人的教育,它也提出:“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骆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流和市场繁荣。同时,还要求工匠和商人们“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以交流市场的行情。
《管子·小匡》记载的职业教育,是与春秋时期齐国争霸的这一目标相呼应的,与齐国重工商的文化特色、变革创新的齐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管子》十分强调在教育过程中灌输职业道德教育,即在传授职业技术的同时,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管子·乘马》中强调,“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即要求各行各业讲求诚信。在教育形式、方法上,齐国职业教育坚持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的理念,注重长辈的言传身教、同辈的交流互动和周围环境的熏陶,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子承父业,弟从兄学”传统的形成影响巨大。[3]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古人职业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会使我们受到启发,从而指导我们当前的实践。《管子》中的职业教育思想有着丰富而又宝贵的现代意蕴,这些历史财富对我们今天教育体制的改革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从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到2002年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到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愈显突出。
据《管子》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的管子,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改革措施。分别对“四民”进行专门的职业教育,促使了各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在保证社会就业、解决人民生计、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的不断增大,我国“重普轻职”的思想逐渐得到改善。但这远远不够,要使职业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在思想上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早在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依靠大量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管子·宙合》中认为社会包含多种职业,要有细密的分工,每个人只能“攻于一事”,不能兼搞多样,“事之不可兼也”。这就要求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专业人才,这主要体现在前面提到的“四民分业定居”理论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更加紧密的与职业结合,当今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与职业相应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直接对应于某一特定岗位的,它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受教育者参与到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因此,当代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设置。
华东师范大学的石伟平教授曾指出,职业教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慈善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这样的要求:“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众所周知,作为连接教育与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纽带的职业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一定要充分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使得各机构能够协同合作,形成覆盖面宽、结构合理、高效协调的职业教育网络。当然,这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
《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反映了《管子》已经有了“人本”的思想。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就是注意人的教育问题,把教育看作百年之大计:“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4]也就是说,通过对人的教育可以收到“一树百获”的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终身教育思想,改变职业教育唯工具论的观点,把职业教育上升到事业教育的高度。在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表面看来,管仲进行一系列改革是因为要实现富国安民、称霸诸侯的愿望,推行职业教育措施也是为这一政治目的服务。事实上,只有到了这一时期,齐国农工商等行业逐步繁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恰恰与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才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设立职业教育乃是春秋时期齐国社会经济繁荣、产业生产职业化的必然要求。[5]《管子》是在当时社会生产相对落后的时期下诞生的,但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管子》中的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导我们对当代职业教育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
[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6:663.
[2]郭齐家,赵发中.论《管子》的教育思想[J].管子学刊,1990(4).
[3]郭秋菊.试述《管子》的五大教育成就[J].管子学刊,2009(4).
[4]张玉良,赵世超.白话管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21.
[5]刘学良,路荣平.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证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源[J].管子学刊,2006(3).
Kuan Chung’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Modern Meaning
Yin Xia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s early as two thousand years ago, Kuan Chung has infiltrate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the book—"Kuan Chung" contains a wealth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thinking. It provides a source of ideas forfurther enhancing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liciting go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ingthe social servic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eeping the Lifelong Education.
Kuan Chung;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modern meaning
阴祥,男,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G719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1)13-0060-04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