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宏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 永川 402160)
基于“非遗”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谭 宏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 永川 402160)
在全球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下,优秀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在中国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工程,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两个工程一旦结合,并在整个工作安排中相互协调,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新农村文化建设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体育文化样式,丰富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新农村建设;互动与发展
2006年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新农村建立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建设的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还应当有文化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资源,新农村建设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工作平台。“因此在农村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更多农民朋友参与到具有传统性、娱乐性、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中是可行的,是有利于农村体育、农民健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和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利国利民的举措。”[1]
经历了悠久历史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许多样式是各地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一代一代沿袭下的,与当地群众有天然的相通性,它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经济文化、道德观念等紧密相联,反映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价值倾向。因此,在健身性、休闲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等方面具有其他外来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特征。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过程中,许多原汁原味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内容的样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可以丰富新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所包含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自我娱乐的体育理念,更贴近于中国传统思想,更容易为广大农民接受。广大农村群众通过参与这些本地、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不仅会使体能得到发展,体质得到增强,而且还会使身心得到愉悦,精神得到重振,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再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2]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过程,就是其文化样式的再生产过程,会不断产出文化产品。按照这一思路,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出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保持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增强其易行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逐渐推向市场,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新生。
新农村建设不仅为民族传统体系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土壤,还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更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路径。
首先,中国广大的乡村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和传承的重要区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可以靠国家机器强制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特别是作为‘行为、表演’化系列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却是不可能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需力必须是发源于直接的主体自身。”[3]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强调,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在农村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最大的参与群体 (包括传承人、传承团队以及爱好、认同、参与者),他们才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因此,农村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最佳土壤,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农村 ,回归农村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间文化的结晶,在农民中间拥有极大的影响力,绝非其他文化样式可以简单代替。“它们代表的就是一种民族文化,文化就蕴涵在这一招一式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生生载体是人,那些具体的民族和民俗传统体育活动是具体表现形式。”[4]在当下,通过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逐步恢复和建立起农民的文化自主意识和文化尊严,维系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传统,使农村受到全球化和城市化冲击的文化空间得到恢复。“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来的价值超越了其运动本身,这是竞技运动无法取代的,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内涵,起着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显著作用。”[5]通过在广大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当地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从保护整个乡村文化空间的高度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再者,要使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大众化的体育运动方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也需要在我国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村地区开展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6]在奥运文化不断普及的当下,人们普遍只知道以奥运会的体育项目和样式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而对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则是知之甚少,中国的传统体育在西方体育面前失去了应有位置。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以奥运体育项目和样式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最早也是西方的民族传统体育,只不过由于近代西方的经济强势带来了它的文化强势。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乡村得以顺利开展和继续发展,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和传播。在交流和传播中,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和传播,激活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将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工程相结合,其价值和意义在于,有可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3.1 从“生存”到“生活”在农业文明条件下,农村农业劳动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存。农民都是在生存压力的驱使下从事劳动。但是,就是在那种条件下,劳动人民还是尽可能去享受生活,为此而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别是为丰富生活的音乐、舞蹈、体育文化。但是,这种情况,更多地是被迫的,缺乏主动性。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唤醒”了农村、农民沉睡了几千年的文化需求和健康需求。他们需要追求更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活。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广大农民再从事千百年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他们已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仍至经济条件去享受生活。新农村建设就是要给予农民自主发展的机会,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发展则为农民的自主选择文化体育提供了可能。从文化层面来说,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健身与满足农村人们文化心理需求方面有着重要地位。民族传统体育来自于民间,更应该服务于民间,农民从事自己的文化传承,参加自己喜欢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而且是在政府保护名义下的传承,也有利于建立起农民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从而热爱自己的劳动,热爱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2 从“城里”到“乡下”从中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在短期内,城乡“二元结构”很难消除。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保障、文化娱乐各方面都大大地优于农村,特别是精神生活与文化空间,对富裕起来的农民有极强的吸引力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急于想融入城市,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态之中,但是,短暂的新奇过去后,发现并没有达到自己想往的生活。原因就在于城里还没有完全备有他们所需要的文化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无奈之下,只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回到乡下,去短暂地体验属于自己文化生态的生活,因为,这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共同的迎神赛会、共同的节日习俗、共同的娱乐方式形成了共同的生活空间及生活方式。”[7]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在自己的文化空间里,在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里,让自己的精神文化活动融入每日每时的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有文化、有生活感的新农村。
3.3 从“输血”到“造血”在文化方面,同样存在“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在创作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中,没有多少适合农村和农民的产品。这种状态在改革开放后,越显突出。更为严重的,文化产品多年来一直呈现出城市对农村的倾销状态,城市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地侵袭着农村的传统文化体系。从政府层面讲,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在逐年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支持和投入的力度,而且还动员各方力量采取了“送文化下乡”的活动,来解决农村文化活动的不足。但是,这种“输血式”的方式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匮乏文化消费的问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所包含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工程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基因,通过对农村文化空间的构建,在农村生长自己的文化,这才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缺失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面对不同的民俗、针对不同的季节开展体育活动等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提供更多的选择;在选择适宜的运动负荷、方便自发组织管理等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提供更多指导,符合农村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8]民族传统体育将会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得到发展和繁荣。
3.4 从“封闭”到“开放” 任何文化都应当是开放的系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是开放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农村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也逐渐由封闭型的乡土社会向开放型的城市社会发展。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必须推陈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滞僵化。“随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的推进,现代传媒技术将取消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以它新的感知模式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纳入到同一的、全国的甚至是全球的体系之中,从而促使村落中的人们从狭隘、封闭的视野中摆脱出来,引起那些”不在场“地域公民的共鸣。进而扩大不同地域居民的共有经济领域,而且打破特定地域本土体育文化的限制。”[9]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在开放的过程中,适应新的历史潮流,逐步调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文化的适应能力,在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入新的文化要素的同时,又不失去其传统的文化基因,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达到新的文化生态平衡。
3.5 从“文化”到“经济”在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文化与经济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农村,在利用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地都提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战略。我们不可否认,只要设计合理,这是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地方和村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也是提高当地农民对民族传统体育从热爱、到保护、到传承的一个重要动因。当地农民一旦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不但能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而且还可以进入市场,昔日乡间小杂耍居然可以登大雅之堂,乡民小游戏可以进大赛之场,给自己带来丰厚的、现实的经济回报,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热情和保护意识自然会得到巩固和加强。这种现实的经济因素决定的意识和行为,自然会比抽象的宣传教育更利于农民兄弟们接受。使他们在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文化。但是,通过经济价值的利用来保护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过程中,“搭台”的始终是“配角”,“唱戏”的才是主角,但这并不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真正目标,我们需要的是文化成为“主角”,通过经济活动的推动,最终使优势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所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10]
3.6 从“过去”到“未来”以传统体育文化为重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顶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人类已走过了农业文明,走进了工业文明,现在正在向后工业文明时代进发。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不仅仅是对于其具体内容和样式和保护、传承和发展,而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类精神和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以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其目的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代表着人类不断的向自己身体的极限挑战。而民族传统体育则是“意在引导社会和人们注重自己民族传统体育肢体语言中内含的民族情感与智慧、民族心理特征、审美观念、人文价值等的表达。”[11]对人类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的是以“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过程。”[12],这才是人类体育活动追求的真正目标 (这也是传统体育最早产生时的初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表达的文化价值和诉求,许多核心要素正是人类所追求的。当下,我们提出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了人类对未来体育的崇高理想,是弥补和整合体育多种价值取向的航标,它必将引领和支配着其他价值观念,使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后仍能回归到为人类发展服务的终极轨道上。”[13]今天,我们保护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样式,或许就保存了一种人类的生活方式。
回顾 20世纪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充满了矛盾、斗争甚至难以磨灭的教训。在资本全球化、市场自由化呼声越来越高的当下,面对伴随强势资本而来的西方体育文化,面对奥运“金牌战略”的影响,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卫中华文明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必须要作出的选择。虽然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却有强弱之势。不可否认,曾对人类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中国农业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框架内,成为了弱势文化,而在我国的文化版图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成了弱势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改变以往“送文化”下乡的简单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把建设工程与保护工程有机结合,在农村中间、农民身上培育他们自己独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农业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重构,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将是我们的恰当选择和长久的任务。
[1]田海军,饶平.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新农村体育中的作用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73.
[2]胡悦,韦晓康,王新.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127.
[3]李钢.论作为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主体的民众[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54.
[4]王荷英,谢丽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26.
[5]刘旺才.21世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取向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4):117.
[6]曾理,邓跃宁,刘仁健,李培文.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1):27.
[7]冯萌.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的价值 [J].中国体育科技,2006(5):35.
[8]曹庆荣,李泽群.论农村体育发展的体育文化取向 [J].湖南农村大学学报,2007(6)5:9,60.
[9]李会增,王向东,赵晓红,马宝玲,徐海涛.我国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25-1326.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05]18号.
[11]王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73.
[12]化洪斌.试论体育文化的功能及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62.
[13]樊花梅.当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回归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6):24.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 ic National Sport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n Hong
(Research Cent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hongqing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 chuan,Chongqing,402160)
Under the infle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Olympic Games,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are facing with tough challenges.The arising projec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have given an opportunity to 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If they can be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during the whole arrangement,the final results should be:on one hand,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can get a survival chance and development sp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on the other hand,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an find its own style of sports culture and can be abund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interaction and development
G80-054
A
1001-9154(2011)05-0031-04
G80-054
A
1001-9154(2011)05-0031-04
谭宏 (1963—),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等研究。
201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