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凌云
(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东方杂志》对近代体育的传播
邱凌云1,2
(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晚清以来,西方近代体育伴随着各种思潮和文化形态蜂拥而至,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在期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的《东方杂志》刊载的体育报道、译介和评论等进行梳理,认为《东方杂志》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东方杂志》;近代体育思想;传播
晚清以来,西方的各种思潮和文化不断地向中国传播并渗透到本土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从而并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期间作为传播媒体的期刊对这些思潮和文化的传播与推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民国时期刊龄最长、知名度比较高的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就曾大量报道过晚清和民国时期国内重大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登载过诸多关于近代体育活动的评论以及对西方体育的译介等方面的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近代体育在国内的传播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学者对近代体育的研究与关注,从而推进了近代体育在国内的传播。
商务印书馆主办发行的《东方杂志》创刊于 1904年,终刊 于 1948年 12月,刊龄长达 45年,先后在上海、长沙、香港、重庆、上海等地出版,累计达 44卷共819期 (号),是近代期刊史上影响最大、刊龄最长的综合性杂志。该刊初期是一种文摘类性质的刊物,杂集各家报刊时事新闻、各类消息,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诸方面的最新信息;后经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逐步成为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社科类综合性刊物。蒋维乔、徐珂、孟森、杜亚泉 (陈仲逸)、钱智修、胡愈之等著名学人出任过其主编。他们大多数是学者和专家,使该刊先后刊出不少富有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介绍国外名著与思潮的文章和著作,如《辛亥革命史》、《戊戌政变记》、《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神髓》等,具体到“体育”,最著名的有《中国体育之前途》(王世杰)等,充分体现了新闻传媒和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对于时局的感知、理解、判断与选择。在 20世纪上半叶,《东方杂志》以其高度的严肃性、学术性、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印刷广受社会各界推崇,发行量最高时达 6万份,在读者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东方杂志》发行的 45年间,时值中国处于巨大变革时期,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其紧跟时代脉搏,在一定程度上忠实地记录了我国社会近现代的历史轨迹,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杂志界的重镇”、“杂志的杂志”。它无所不包的内容 (中国大事记下有时还附有原始函电和文牍),并有许多照片 (有些现已很难觅得),因而集中了近现代史的大量资料,也是近现代史的见证,唯此之故,大陆和台湾先后把《东方杂志》全套复印出版,成为研究近现代史的学者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1]
中国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潮的发生,与晚清时期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有着密切渊源。最初这种思想仅限于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中传播,但随后很快扩散影响着社会人心,进而为政府改革所采纳,成为其时影响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思潮。在此过程之中,自然离不开各类传播媒体的鼓吹和宣传。为了纾救国难,近代知识分子一方面积极发掘传统的中国尚武精神,另一方面在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上对西方和日本的尚武精神进行积极地引介和宣扬,鼓动民众积极锻炼身体投入到挽救国家危亡的行动中去。可以说,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潮是在尚武思潮的基础上,在军国民主义的指引下,在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舆论的推动下而逐渐形成的有关体育发展的社会思潮。
《东方杂志》在推动和传播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方面既有着力的推动与传播,但也不乏理性的审视与批评。
早期的《东方杂志》在军国民体育思想传播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例如在该刊第 1卷第 12期发表了名为《哀同胞之将亡》的文章,提出国事的衰弱是因为“无尚武之精神”;第 2卷第 5号发表名为《论尚武主义》的文章,提出“所谓尚武之形式者何也?习洋操也。”同一卷第 9号刊发的《普通学校宜兼课兵学说》,呼应清廷学部学制之颁行,力倡在学校教育中开设兵操。这些文章对当时中国缺乏尚武精神以至国势衰弱进行批评,并提出了学习西方体育 (习兵操)的具体措施。这些文章的刊载,十分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当时体育的认知程度,表明在国势衰弱之时,他们大都将体育 (体操)与国家民族存亡盛衰相联系,通过他们的呼吁和努力,最终也使得军国民主义的呼声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尚武思潮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声势。
在开掘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尚武精神,维护民族自尊的同时,知识分子积极向列强学习富国强兵之道。梁启超在《新民说》中专章“论尚武”,鼓吹“斯巴达之教育”。《东方杂志》第 8卷第 10期上刊载了蔡元培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指出“希腊人之教育为体操与美术,既军国民体育与美育也”;在第 12卷第 6号、7号上发表了日本海军中佐水野广德原著、章锡琛翻译的《日本之军国主义》。该文探讨了富国与强兵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倡军国民教育。《日本之军国主义》一文翻译介绍,不仅使国人深化了对军国民教育的认识,而且使国人自觉地重视学校当中军国民体育的教育,对于唤起国民国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东方杂志》第 13卷第 6号刊载了胡学愚译文《论学校军事教育》向国内介绍美国和德国学校开展军事教育的情况。其中第 1部分介绍“美国圣母忒学校之军事教育”,第 2部分介绍“德国学校之军事教育”。前者以点切入,后者从面上分析阐释。胡学愚译介《论学校军事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鉴美国圣母忒学校和德国学校之军事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军事技能,重视体育教育,增强国家观念和服务观念,使其具备“军国民”的基本素质,以增强国防能力,抗击外来侵略。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杂志》第 12卷第 10号刊载了由日本记者石川四郎撰写、许家庆翻译的《军国主义之将来》一文。文章以德国为个案,侧重分析了军国主义的负面影响,对德国军国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同时对其未来走向做出了预测。作者对于日本鼓吹军国主义也表示十分不满。该文译介于“军国民教育”方兴未艾之时,显然与中国时论的主流不符。《东方杂志》能够登载,足见该刊理性的一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理念,让国人对于军事体育的迷恋有所警醒,为国人体育观念的变化,对国人从早期对日、德兵操体育的膜拜与追捧向美国的体育发生转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清末民初,杂志作为大众传播载体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为人们传递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体育的重要推广者。但它相对于政治、经济等其他层面,体育并非近代杂志的主要关注层面,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对体育理念的宣传也有不同。随着自然体育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德国一战的失败,军国民体育思潮开始衰落,20世纪 20年代初趋于沉寂,大众媒体开始更多地将视线投射到学校体育方面。为适应教育的需要,在此期间,《东方杂志》编译和刊载了诸多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报道和信息。
《东方杂志》有关学校体育方面的信息首先体现在对国外学校体育的译介上,如 1905年第 3卷 6号对日本体育师范速成科情况的介绍,1906年第 5卷第 7号对比利时的教育情形所做的译介,都为国内民众知晓国外学校体育状况提供了一扇窗口。由于清末民初,体育、军事、教育三者互相纠缠无法厘清,国内学校体育活动的信息则多见于教育、各省教育汇志以及军事等内容中。在军事内容中,涉及到的体育信息主要为兵式体操的普及与训练情况,在教育和各省教育汇志中,主要报道各地兴学办学的情况,以及体育专科学堂及各地体育协会的成立等信息。通过对办学科目的检视,我们可以发现体操已经成为其时新式学堂的主要课程,这与当时清廷学部的课程设置和体育课教学实践相一致。《东方杂志》因而成为当时学校体育诸种信息的反馈地。1907年第 3卷第 1号的《东方杂志》的“各省教育汇志”刊登信息如下:“汴省提学孔学使者祥霖,近为造就学堂体操教员起见,特设一体育专科学堂,课程分为修身、国文、算学、教育、生理、心理、卫生、音乐、唱歌、兵学、体育学、图画、社会学、瑞典式体操、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兵式教练游戏体操射击等门”;该杂志同期还刊有“嘉兴商会附设士商体育会”、“湖州沈绅谱琴等议设尚武公会”,其课程分“战术历史、行军地理、测量诸科。由中学体操教员翁君慕超担任教务”以及体育会所的创立等时新动态信息。这样的信息不断见诸报端。另一期的《东方杂志》在“各省教育汇志”中亦登有如下信息,“旅沪绅商虞君洽卿等发起设一中国体操学校,专教各种体操兼及教育伦理生理医学兵学测算图画音乐各科……即以华商体操会为校所。”这些信息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海乃至全国办学兴学及开展体育的情况。
《东方杂志》除刊载体育学校的开办以及招生信息外,学校体育章程亦是其关注的对象。如 1904年第3卷第 11号刊发的《江苏私塾改良会章程》、1905年第 4卷第 2号刊发的《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等。对于体育评论性的文章,《东方杂志》亦同样刊发或转载不误。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近代体育伴着传教士、洋商、外交官和军人蜂拥而来,“体育,首先是作为西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出现在国人面前的……”在国人新奇而陌生的眼神中,西方人的体育活动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在通商口岸、租界商埠中逐步呈现。可惜,作为一种生活内容东传的西方体育,并没有对当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多少影响。此时的西方体育只是作为租界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出现于报端,国人并没有真正地参与。随着体育渐渐褪去当初的革命激情,真正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其自身的独立性也凸显出来,为此,《东方杂志》还开设了体育栏目,主要介绍当时最为热门的体育思潮,发表或转载了一些篇幅较长的评论性、引导性文章,民众从中能进一步了解当时报刊对于“体育”的关注重心,加深对体育的解读;通过对体育活动的引介和评述,引导国人参与体育活动,并对体育活动有理性的认识,使国人更加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民众体育生活化的趋势初见端倪。
早期的《东方杂志》着重对西方国家体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其中有关英国体育以及美国大学生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介绍,可谓详尽。报道如下:“英人极尚运动,自王公绅士,以迄学生及劳动者,皆喜为之。虽国会议员,亦有运动总会。凡亲之于子、师之于弟,莫不自幼时以种种游戏教。各学堂中无不设操场者。延聘教员,必先询其能否运动。近日日报、星期报、月报,关于运动游戏之事,必详为记载。提倡鼓励,不遗余力。且专论体育之报纸杂志,亦复日趋增多。若售卖运动器械之店,则无处无之。以故国民大率身躯强壮,夭丧绝少云。”
之后,《东方杂志》对体育报道的侧重点有所改变:其一,开始关注养生与身体锻炼,主要推荐各种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锻炼内容,普及体育与卫生知识、介绍体育项目,开拓民众的体育视野。诸如“心身修养之日本冈田氏静坐法”(第 9卷第 7号第 1页)、“近视眼调护法》”(第 9卷第 8号第 8页)、“卫生之研究”(第 10卷第 7号第 12页)、“身心合一篇 ”(第 10卷第9号第 8页 )、“笑之研究 ”(第 13卷第 10、11、12号第1页)、“人生健康之研究 ”(第 14卷第 5号第 206页)、“跳舞之意义及其种类”(第 14卷第 8号第 95页);“藉佛博士之生命论”(第 10卷第 3号第 13页)、“女子救弱法”第 8卷第 12号第 2页)、“力之调节”(13卷第 6号第 1页)、“童子与成人之身体”(13卷第 7号第14页)、“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第 13卷第 10号第 1页)、“简易运动法之六段锦”第 14卷第 12号第 14页)等等。仅看文章题目能够说明此时杂志本身和国人对体育的关注重点。
其二,开始关注各类体育赛事,对各类单项比赛以及综合性运动会进行介绍,比如有篮球赛、足球赛、万国运动会、远东运动会、全运会等国际性以及国内各种级别运动会比赛情况的报道和评论,其中尤以远东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以及各类运动会成为其报道的首选。1915年第 2卷第 4号的《东方杂志》即刊载有《远东运动会小史》一文,同卷第 6号刊有《记远东运动会》专文,报道配以图片,讲求图文并茂。此后远东运动会的宣传与介绍成为《东方杂志》每卷的重要内容,运动会甚至一度成为体育的代名词。像黄惟志的《第六次远东运动会记事》这样的文章还对当时国家体育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了,并提出了体育工作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这不仅仅是一篇记事报道,对于丰富体育思想和发展体育运动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
通过《东方杂志》等大众媒体的努力,公民更加关心体育和参与体育活动,各种体育社团纷纷成立,并组织参加了各种运动会和运动竞赛,体育运动在中华大地出现勃然兴起与迅速燎原之势。
清末民初,杂志作为大众传播载体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为人们传递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体育的重要推广者。但它相对于政治、经济等其他层面,体育并非近代杂志的主要关注层面,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对体育理念的宣传也有不同。在早期,由于晚清时期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东方杂志》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大量刊载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文章,比如梁启超在各地各界的“尚武”、“救国”思想的演说,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军国民主义体育的倡导和对教育的阐释的演说。不过,《东方杂志》能从“军国民体育”这种偏离体育本质的思想中觉醒,转而推动体育回归本来面目,实在难能可贵。其后《东方杂志》不遗余力地宣传学校体育教育、推介项目比赛活动、普及体育卫生知识以及启发和引导民众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加速了“军国民主义”思潮的衰弱以及“兵式体操”在中国的消亡。
随着民初国人体育意识的觉醒,引进和传播体育运动也更趋自觉,此时已由先期的被动传入转向主动引进。学校体育运动也被纳入教育宗旨,成为在校学生进修学业所不可或缺的内容,锻炼意识也更加主动。同时,学校体育也开始向社会辐射,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民国开创了新体制,为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做了制度之保障。当时《东方杂志》关注体育的文章增多,而且研究具体的体育活动的载述也随之增多,以及对体育和卫生的具体报告均见诸于该杂志之上,当时对体育思想和体育观之传播十分活跃,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随着体育渐渐褪去当初的革命激情,真正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其自身的独立性也凸显出来,《东方杂志》通过介绍当下最为热门的体育思潮,发表或转载了一些篇幅较长的评论性、引导性文章,民众从中能进一步了解当时报刊对于“体育”的关注重心,加深对体育的解读;通过对体育活动的引导和评述,引导国人参与体育活动,并对体育活动有理性的认识,使国人更加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体育生活化的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东方杂志》对民众运动意义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使中国体育的发展更加合理。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泊来品”的西方现代体育能为国人接纳并得以推广,大众媒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东方杂志》作为其中的姣姣者,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中国近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其历史价值值得深挖。
[1]陈江.《东方杂志》——近现代史的资料库 [N].读者导报,1997-09-05.
[2]方汉奇.《<东方杂志 >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J].东方,2000(11).
[3]刘成勇.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探索之路[J].数码印刷,2009(10).
[4]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A].东方杂志 [C].1912,(8)10.
[5]各省教育汇志[A].东方杂志[C].1910(2)7.
[6]各省教育汇志[A].东方杂志[C].1907(3)4.
[7]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8]李广诚.英国体育以及美国大学生体育运动开展情况[A].东方杂志[C].1910(1)7.
Eastern Miscellany and the Sport Thought Dissem ination in Modern China
Qiu Ling-yun
(History and Culture Schoo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31)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accomplished by variety of thoughts and culture forms,western sport rushing into modern China.During its dissemination,mass communication,such as newspapers,magazine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performed asone of the powerfulpromoters.The EasternMiscellanywasone of themost influential magazines at that time,and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military sports advocating,dissemination of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promoting sport becoming one part of daily life.It’s one of the promoters and witnes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the EasternMiscellany,sport thought,dissemination,modern china
G812.9
A
1001-9154(2011)05-0042-04
G812.9
A
1001-9154(2011)05-0042-04
邱凌云 (1965—),男,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体育史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1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