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辉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论邓小平体育思想的六个结合
周建辉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从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体育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体育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谈了邓小平的体育思想。研究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体育思想;六个结合;兴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同样也体现在邓小平的体育思想中。研究邓小平体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方法与手段、目的所涉及的六个结合谈邓小平的体育思想,具体论述如下:
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特别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各项事业结合起来,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促进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对此,邓小平指出了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改革开放之初,在全球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中国同样面临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下去的重要关头,在具有历史意义的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以无畏的勇气和理论创新精神,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这一重要论述,解决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大理论课题,当然也解决了包括中国体育事业如何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关于此思想,邓小平还在很多场所提及,如在 1984年 6月,他在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团时再次谈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邓小平的这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具有自己特色的路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包括体育)指明了方向。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中央书记处在第 23届奥运会结束不久,就按照邓小平的重要指示讨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问题,进而向全国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体委都应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制订体育发展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正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在体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伟大实践,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之路。
体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在以前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提出来。邓小平在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的基础上,针对体育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于 1982年 4月,他创造性地把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的论断[4]。这一论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使人们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了体育作为上层建筑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如何搞好我国体育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过去人们常常单纯地把体育看成是运动,运动员也常常被看成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很少有人把此运动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更没有多少人看到体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实,运动员在体育中表现出的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在训练中表现出的勤学苦练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等等,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非常需要大家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团结一心、共克难关、勇于拼搏创新、取得成功的精神,体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从体育运动中提炼出来的体育精神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所以,邓小平曾经在评价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女排的精神时指出:“这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贡献”[5]。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多年以来,中国体育和体育健儿牢记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刻苦训练、不断创新,在各种国际、国内的体育比赛中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一次又一次为国争光,展示了中国体育的不断崛起和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获得了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得到世界人民的肯定与赞扬,同时也使海内外炎黄子孙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了大大的激发。体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出来。今天,体育已根本改变了人们对体育就是跑跑跳跳、运动员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精神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明确了体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抓好我国的体育事业呢?传统意义上,体育事业主要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部分。首先从学校体育来看,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学校体育的思想,进一步指出了学校体育要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结合。早在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从而进一步重申了体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指出了学校体育要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所以,邓小平特别关心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谈到:“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7]。明确把“四有”中“有体力”作为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身体基础,意味着搞好学校体育,对于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他对国家体委负责同志曾经多次语重心长地谈到:“就是要加强学校的体育嘛!要把学校的体育工作搞好。要发展少年儿童业余训练”[8]。关于我国的足球事业,他还谈到“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进而提出了把体育纳入大中学生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范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始终把体育与人才培养的全面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观点,这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根据邓小平学校体育的思想,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能担起未来的重任,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这就迫切地要求我国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根据邓小平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我国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关于制定学生毕业、升学体育合格标准的意见和方案》,《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这些方案、标准、条例为如何搞好我国学校体育,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作为体育来讲,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世界冠军、体育明星,但是人们也并不能因为不会成为冠军和明星就不参加体育运动。体育运动的核心是增强人的体质,以便更好地为生产劳动服务,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问题。体育的普及是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以增强人体质,体育的提高在于有体育特长的运动员的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对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从“为国争光”来看,有人认为竞技体育更重要,往往忽视群众体育;但是从增强国民体质来看,群众体育又更重要。所以对此体育界长期以来一直都有争议。对此,邓小平在注重学校体育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相结合同时,也非常关心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指出:群众体育要与竞技体育相结合。他发扬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思想,于 1952年在为首届西南地区运动会题词时写道:“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阐明的,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体育也是这个问题嘛!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选不出来。当然,整个国家水平要提高,要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对立的统一。”从而指出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方向和根本任务,以及科学地阐明了体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即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就为我国如何普及群众体育与提高竞技体育指明了方向。正是在邓小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原国家体委在长期体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金牌战略、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并于 1995年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辩证关系,成为至今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方针。今天,我国各项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开展,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亚运会上一块块金牌的获得、运动场上五星红旗的一次次升起,一次次国歌的嘹亮奏响、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亚运会,都充分显示了中国是具有良好国民体质和竞技水平的体育大国。同时也以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体育思想的正确性,显示了其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适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我国体育要振兴,同样也要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改变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手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如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采用什么样的先进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运动员训练技术怎么样改进、临场状态如何、场馆仪器设备如何改善、群众体育怎么样科学化等等,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助力。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原国家教委提出了“科技兴体”的战略思想,为我国体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方向,大大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动力问题。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事业,发展体育事业根本目的是要增强国民体质、振兴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育与兴国紧密相连。过去,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被外国人骂为“东亚病夫”,国家被人任意宰割。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体育强国,没有人再敢叫中国人为“东亚病夫”,都会举起大拇指说“中国人了不起”,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有话语权,与中国友好往来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和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国家。由此可见,体育与兴国紧密相连,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要与兴国相结合。邓小平在 1983年为第五届全运会题词:“提高水平,为国争光”,从而把体育水平的高低与为国争光结合起来,体现了其发展体育就是要与兴国相结合的思想。从那时起,“为国争光”就成为激励中国体育健儿团结战斗、顽强拼搏的号角,激励他们去参加一个又一个体育竞技,赢得一个又一个闪亮的金牌,一次又一次为国家争光获得殊荣 !有了合法地位,中国申办奥运会就成为世界是否认可中国已经振兴的标志。在国家领导人中,邓小平是最早明确地提出要申办奥运会的领导人。他认为奥运会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可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既可以展示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也能展示中国的办事能力。邓小平提出北京申办奥运不是想当然,而是从体育兴国的大局经过深思熟虑来考虑的,申办和举办奥运会既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综合实力向世界的一次展示。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和成功举办,充分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一次证明了体育与兴国的密切关系。
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体育思想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无疑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3]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N].体育报,1984-11-10.
[4]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编.中国体坛四十春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4.
[5]张彩珍.论体育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2-23.
[6]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 (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0.
[7]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 (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0.
[8]尹丽萍.小平同志体育指示录 [N].中国体育报,1997-03-13.
Research on the Six Aspects of Dengxiaoping’s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Zhou Jianhui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ichuanZigong 643000,China)
Deng Xiaoping always paid attention to our sports and hasmany brilliant physical thoughts.This article discussesDeng Xiaoping’s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from six aspects:the guidelines,position and role,personnel training,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methods and means,the aim.Study these thoughts is significant for the promotion of socialis m sports development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Deng Xiaoping’s physical thought s;Six Combination;rejuvenating China
G80-05
A
1001-9154(2011)05-0005-04
G80-05
A
1001-9154(2011)05-0005-04
周建辉 (1971—),男,四川仁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