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搏击技艺到武学文化审视中华武术的演进

2011-12-07 14:45高秋平戴国清王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武学格斗技击

高秋平,戴国清,王海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从搏击技艺到武学文化审视中华武术的演进

高秋平,戴国清,王海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中华武术是从我国古代军事技艺中衍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支传统体育奇葩。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到世界的体育文化,并被世界人民所喜爱。所以,把中华武术仅仅理解为攻防搏击技术的集合,则会导致不少人认为中华武术仅仅是冷兵器技艺遗存或械斗技能的规范,而走上了形似而神失的异路。真正的中华武术不仅仅是腾、拿、躲、闪的攻防技术,还有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原理,对拳法进行形而上的诠释和它依据哲学理念演绎创编出新的拳术。更重要的是中华武术是对格斗实践的升华,而武学文化是对中华武术的升华与浓缩。这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只有掌握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认识、学习中华武术;才能真正理解、弘扬中华武术;才能真正推陈出新、发展中华武术。

搏击技艺;武学文化;中华武术

1 中华武术与军事技艺的分殊

中华武术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环节。一个是秦统一六国后,罢“讲武之礼”为“角抵戏”;一个是明清之交,武林人士运用中国哲学、医学对传统格斗技艺的整合。

“讲武之礼”是先秦以来形成的法定军事校阅,主要内容有军事竞技、军旅演习、大型围狩等与军事有关的活动,是早期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用于练兵振旅的“讲武之礼”,增加了一些非军事内容,“以为戏乐,用相夸示”,逐渐减弱了军事色彩,加强了取悦观众的竞技表演因素,开始了脱离军训的羁绊。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而奠定了我国古代大型竞技、表演组织形式的基础。所以后世儒生感叹称“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之中矣!”正是这种改造,使原本是服从战场格斗规律的技击竞赛与练习,开始受到表演艺术规律的影响,从而使技击练习与竞赛呈现出满足不同需要的分化。这种分化使一些程式化训练形式,在表演规律的驱动下,促进了套路技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前,战争形式以车战为主,军事训练的重点是适应车战的射箭与驾车。尽管也出现过“武舞”式的训练方式,但主要是队列阵形的变化,仅有一击一刺,因而这时期的技击技术远远落后于射箭、驾车技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步骑野战逐渐取代了车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兵器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适应战车作战的戈矛,适当地缩短了手柄;作为防身的短剑,加长了剑刃,这大大增加了短兵相接的机会。战斗中的短兵相接,对技击格斗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大大地加大了使用兵器的难度,由此而促进了对技击技术、战术的研究。在公元前8世纪后,人们在技击格斗技术训练与实践中,产生一些关于规范技术要领的著述,并开始讨论技术、技击的基本原理[1]。

春秋战国后,为了适应战斗的需要,兵器也进行了“长兵变短,短兵加长”变革。这不仅增加了短兵相接的机会,提高了对单兵对抗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兵械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也加大了使用器械的难度。从而需要一种专门的练习来适应军事训练的需要。落后于射箭、驾车技术的技击格斗技术飞快地发展起来,技击训练开始打破了集体操练的刻板模式,发展了单兵对抗与单兵舞练的练习形式,技击格斗竞赛成为军队校阅的一项内容。

秦汉时期,这种练习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技击格斗竞赛不仅是军队校阅的内容,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消闲娱乐活动。精于技击者被称之为“剑客”。技击技术发展很快,有“四方之法”与师承传统,出现了“以单攻复”(单器械对双器械)、“空手入白刃”(徒手对器械)、以长击短(长兵与短兵对抗)等技击竞赛。从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中,可以窥见这个时期技击竞赛或表演的断面。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古代冷兵器技艺中衍生或分化出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源远流长的冷兵械技术能以武术运动形式流传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冷兵器被淘汰以前,武术运动就已形成独立的体系,不再从属于军事训练和完全受制于战术手段演进的影响,而是按其本身的规律演进与发展。如上所述,这一分化进程是与套路技术发展与完善分不开的。

从宋朝开始,中华武术与军事技艺分化,演绎出健身、娱乐等表演性套路技术。宋元后所谓的十八般兵器的出现,标志着武术器械与实战兵器、武术与实战技击术之间的分离。

套路技术曾被戚继光称之为“花法”。这种孕育“杀机”的“花法”,就某种意义而言,是我国传统表演文化与格斗技艺的融汇。中华武术传统拳法暗含着一个重要的编创原则,即“象形而取意”和“遗形而取神”的原则。这正是我国传统审美取向“得意忘象”的滥觞。这一原则要求对技击格斗技艺的整合“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取其意而遗其形。有人在评论“五形八法拳”时称:“五形八法拳最大的特点是把龙、虎、豹、蛇、鹤的形态和气势融入少林拳法之中,刚柔兼备,姿势舒展遒劲,富于艺术美感……一招一式中包含了擒摔招法,巧柔之中暗藏杀机。”中华武术绝大部分套路技术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它将攻防格斗技术寓予于人体的运动组合之中,讲究动静结合,起伏变化,具有独特的节奏感与韵律美。或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发力沉实,富于阳刚之美;或动静悠忽,蜿蜒游走,力透指尖,富于阴柔之美;或开合相济,绵绵相续,劲若抽丝,集阴柔阳刚为一体……在特定的空间里表现出重重杀机与处处设防的格斗技巧与杀伐气氛。

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的演练,不仅具有形体姿态与节奏韵律的运动审美价值,由攻防技巧相生相克衍化所渲染的紧张氛围,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唐代诗人关于“公孙大娘舞剑器”一诗,就是明证。因此,中华武术与致人于死地的军事技艺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2 中华武术是对格斗实践的升华

中国传统技击格斗与传统表演文化的结合,促使中华武术的发展同中国传统冷兵器军事技术的演进分道扬镳,避免了随着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历史陈迹的命运。但中华武术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则主要得益于明清之交,一批武林先贤运用中国哲学、医学原理对中国传统格斗技艺的整合。

2.1 强调“功力”是技击技巧的基础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道教的全盛时期。在魏晋玄学和佛学的影响下,[2]导引等养生方法盛行,因此,自唐代以来,习武与健身相结合的“文、武”双修就成为一种趋向。宋明时期,武术逐步形成独立的体系,开始按自身规律向前发展。武术理论的形成是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而“气为武术本体”[3]是其理论三个方面之一。如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已显示出鼓气作势,贯气屈伸,以“增气力”为目的的修炼取向,这种通过技击含义的动作,追求意、气、劲、形统一的练习方式,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健身术式。这是拳家在长期体验呼吸与攻防动作配合、呼吸与蓄发劲力配合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以气助势、以气助力的呼吸方法。在明清之交,这类练习方式迅速在各类拳术的基本训练中普及开来。这种通过技击含义的动作,追求意、气、劲、形统一的练习方式,它是完成攻防动作的用气方法;它强调利用“气”更有效地发挥人的攻防能力,为搏斗制胜服务。《易筋经·内壮论》云:“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少林宗法·用力暗诀》云:“力从气出,气隐显力,无气则力何自而生乎”。《形意拳术抉微》云:“气不充则力不足,欲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少林拳术秘诀》更明确指出:“内功之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又云:“龙拳练身,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起,鹤拳练精;五拳学之能精,则身坚气壮,手灵脚稳,眼锐胆壮。”

这些都说明武术发展已经走出了单纯的技击技巧练习的局限,而是将技击技巧根植于“功力”基础之上,突出地强调了功力是习武的基础。故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民谚。习武与养气、练气交融,将技击技巧根植于“功力”之上,是中华武术与军事技艺彻底分道扬镳的标志,是武术区别于其他冷兵器技艺遗存的主要特征。

2.2 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原理对拳法进行形而上的诠释

自有技击格斗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在探求它的规律,而试图立于不败之地。春秋时的“越女论剑”,战国时庄周的攻守原则,三国时曹丕的“诱敌深进”,有明时关于战场兵械的配备、技术要领的总结等等,都是就技击的战术原则或不同器械技术的讨论和总结。明清之交,人们在对拳械技术流派分类时,往往借助传统哲学理念来阐发拳理,借助哲理化的拳理来规范拳技,指导实践,并且借用哲学名词命名于拳派和拳式,比附某些身体部位。这类“借助”和“借用”的逐步发展和积累,奠定了拳法、拳理、功法的理论基础。诸如拳家无极说、拳家太极说、拳家两仪说、拳家阴阳说、拳家刚柔说、拳家四象说、拳家五行说、拳家八卦说、拳家先后天说、拳家天人合一说、拳家自然说、拳家神形说、拳家体用说等等。依据传统哲学理念对拳法、拳理阐释,形成了中华武术独特的运动学原理、训练学原理和技击学原理,使“有术而无学”的传统武艺得到升华。

2.3 依据哲学理念演绎创编新的拳术

“拳起于易,理同于医”。明清之交,在传统技击技术形成的一些技术流派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依据传统哲学理念演绎的新拳种。陈鑫在回顾太极拳的产生时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动周身者,教子孙以消磨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孙禄堂在讲解八卦掌时称:“是编为修身而作,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卦形,命名於拳术,谓之游身八卦连环掌。”五行拳也是根据“金生水而克木,水生木而克火,木生火而克土,火生土而克金,土生金而克水”五行相生相克说,按照金、水、木、火、土的顺序,演绎出“劈拳属金通肺,可克崩拳;钻拳属水通肾,可克炮拳;崩拳属木通肝,可克横拳;炮拳属火通心,可克劈拳;横拳属土通脾,可克钻拳”的制约与反制约的“生克”关系。故黄柏年云:“取相生之道,以为平时之练习”,“取相克之义,以为对敌抵抗云尔”。明清之交,对分布大江南北的民间武艺进行的分类整理,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采用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分别给予不同的阐释,这不仅奠定了不同武术流派的基础,并演绎出许多新的“拳种”来。正如孙锡堃所言:“集成拳术,复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术,代代传流,先哲屡益,此道遂益形完备”。由搏击技艺向武学文化的转移,标志着中华武术由“术”向“学”的升华,完成了自身体系的建构,完全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3 武学文化是对中华武术的升华与浓缩

自古以来,武术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实用攻防运动,其概念一直具有技击特征而向狭义化发展。现今,随着现代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深化,武术的狭义与广义进一步分明,对武术的理解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武术的“术”被逐渐弱化,而武术的文化性逐渐地凸显出来。

从字面上理解来看,武术偏重的是技艺,而武学则是门类或学科。因此,二者相对比,武学文化的概念较大而复杂,它涵盖了武术文化。

文化生态学断言:“文化特性由资源及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评价今天中华武术的发展,绝不能用昨天的环境及武术原有的形式来评价它。文化具有变迁的特性,这一点社会学和文化学家早已有过深刻的论证,中华武术的发展同样如此。今天,中华武术在一个崇尚法制和科学的社会,它的防身价值已不得不从武术主流文化中退位,而成为体育文化尤其是竞技体育文化的一部分[4]。除此以外,武术尚具有更多的社会功能,其最著者即武术的健身性、艺术性和娱乐性[1],这一点,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刚刚结束的广州亚运会上,武术的健身性、艺术性和娱乐性被各国参赛选手演绎的淋漓尽致。中国队参加了15个小项中的10项,获得9金1铜,武术已经不再是中国一枝独秀的“独孤求败”,中华武术迅猛的发展使其走出国门,并将武学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并生根、开花、结果。

武学文化是对中华武术的升华与浓缩,因其与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结合,使武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在社会上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就像旷文楠先生所言的那样:武学文化是一种“技”、“艺”、“术”的文化,而这样“技”、“艺”、“术”又是围绕“武”的本质属性和内涵而存在和延伸的。

4 小结

中华武术从军事技艺转变为体育运动经历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技艺增加了一些“以为戏乐,用相夸示”的非军事内容,逐渐减弱了军事色彩,加强了竞技表演因素,开始了脱离军训的羁绊,逐渐演变为脱离实战需要的套路表演;一是明、清时期,受到儒、释、医、道等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中华武术基础理论。武术家不仅用中国哲学思想阐释、改造传统攻防格斗技艺,同时按照哲学思想原理演绎、创造了五花八门的新运动形式。适应表演审美艺术的需要,促使中华武术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整合,促使中华武术成为一个独特的运动文化体系。

康德认为:文化是人类超越自然而达到充分自我实现的自由产物。源此之文化变迁,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重文轻武的思想,使得中华武术多注重养生、娱乐,而尚存的技击也逐渐转化为“制人而不伤人”的高尚技艺,搏击技艺越来越被弱化,中华武术走向表演与实用相结合道路。

当今,中华武术因其具有审美性、娱乐性和实用性的价值功能,并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而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学文化体系。二者相辅相成,在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碰撞中嬗变整合,并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

[1]易学.赵凯丰.拳击运动与中国拳术的文化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431-1432.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史,2001(3):18-19.

[4]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乔艳春

From Fighting Skills to Chinese Wushu Culture

GAO Qiuping,DAI Guoqing,WANG Hai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163712,Heilongjiang,China)

Chinese Wushu is the pick of the basket in traditional athletic culture derived and developed from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craft.But if onl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Wushu as the gathering of offending and defending techniques,many people,who think that Chinese Wushu is only heritage of cold weapon technical skills or the norm of weapons fight technical ability,afterwards maybe go the false way that looks similar in shape but different in spirit.The real Chinese Wushu is not just the offending and defending technique of jumping,taking,hiding,dodging.Its important points are the concept and the principle of its offending and defending technique.This is a theory system which differs from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athletic sports.Only when we master and realize the theory system,can we really know and study Chinese Wushu,really understand and introduce Chinese Wushu,really get rid of the stale and bring forth the fresh,develop the Chinese Wushu.

fighting;Chinese Wushu;culture

G852

A

1004-0560(2011)01-0126-03

2011-01-05;

2011-01-29

高秋平(1963-),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武学格斗技击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张伟丽 格斗玫瑰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奇葩姐妹换夫记
梦幻西游
传统技击五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