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力合一”理论视角阐释艺术体操空间艺术效应

2011-12-07 09:53李荣薇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三力艺术体操合一

汪 敏 杨 雯 李荣薇

(1.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体育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从“三力合一”理论视角阐释艺术体操空间艺术效应

汪 敏1杨 雯1李荣薇2

(1.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体育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从物力、心力、外力“三力合一”基础理论的视角,对艺术体操空间艺术及其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艺术体操运动员充分利用物力、心力和外力产生强大的“合力”,利用空间艺术特征真正体现项目本身的艺术蕴涵,完美的表现艺术体操的空间艺术效应,促进运动员竞技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提高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以此推动艺术体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体操;三力合一;空间艺术;效应

随着艺术体操运动技术的快速革新与发展,国际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在不断提升。而新周期规则对于分值分配的重新调整,正是将国际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势由“过于竞技化”转向“竞技与艺术美韵”共同存在的全新发展时期。刚刚“独立门户”的艺术价值——作为评判成套动作编排的主要标尺,扣分力度的加大必然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注。而“空间”作为艺术价值评判的重要元素之一,原本对它的理解只局限于方位、方向的概念上,其实它不仅仅局限于赛场空间,而更重要的是将空间理解为艺术体操一种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的动因,只有把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使其相辅相成,才能把艺术体操这一项目真正提高到人体文化这一层次上,使艺术体操更具生命力、感染力,从而利用空间艺术特征真正体现艺术体操项目本身的艺术魅力。因此,从“三力合一”全新的理论视角剖析艺术体操项目的空间艺术效应,有助于提升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对于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和提高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三力合一”的基础理论

“三力合一”理论是宋继新教授在《竞技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过去,人们偏重于研究生物学的竞技原理,这是不全面的,完整的竞技原理应该是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的物力、心力和外力‘三力合一’的竞技运动。”竞技运动中的“物力”,简称为体力,它是通过人体内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以及物质奖励等激发出来的体力;竞技运动中的“心力”是人凭借认知、情感、意志和道德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竞技运动中的“外力”是人通过自己的心理、语言和行为,积极改善环境,从而获得外界给予的支持力。“物力”是人的心力与外力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心力”是外力对物力产生作用的“中介”;“外力”是对运动员的物力通过训练与恢复达到一定的水平后,通过强有力的心力沟通,对运动员的物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三力合一”理论运用到艺术体操项目中,用一种新的形式和层面对其空间艺术效应进行研究。艺术体操项目所表现的物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通过身体与器械的结合而展示外空间的体力,它是艺术体操空间艺术的载体;心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通过身体与器械结合的状态将内空间付诸于外空间之中,它是艺术体操空间艺术的展现;外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通过团队的凝聚力及个人风格的突出表现所获得的外界支持力,它将运动员的意念融于内外空间之上,是艺术体操空间艺术的升华。

2 艺术体操空间艺术效应

2.1对艺术体操空间的认识

运动与空间不可分割,没有无运动的空间,亦没有无空间的运动。艺术体操作为一门时间与空间紧密结合的艺术,以人体为特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肢体语言,在时间的流动中利用空间的形式来表达身体动作内涵。空间是艺术体操中无所不在的伴侣,它是一种无法测定但容易感觉到的流体,空间在艺术体操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练员可以利用空间的变化来训练运动员对方向、方位的反应能力;若能很好的利用空间的多元变化进行成套动作创编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艺术体操的空间又包含着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艺术体操的内在空间是艺术体操运动员靠自身本体感觉寻找一种空间的动态感应,用思想意识去感受身体的呼吸以及每个部位,如:关节、肌肉、骨骼等人体器官,寻求一种自身的空间与利用关系。艺术体操的外在空间是艺术体操运动员通过身体与外界自然空间的联系,产生一种动态、力、韵以及技术、技巧的体现。它要求运动员充分伸展身体,拓展身体动作外延去占有外界空间,从而感受到人与自然交融以及艺术体操的特性——肢体语言的展现。由此,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正是艺术体操运动员给某个特定空间注入空间的表现形式,多元展现出种种美丽的艺术作品。

2.2艺术体操空间的表现形式

艺术体操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的运用是不可分割的,内中有外,外中有内,内在空间是外在空间的基础,外在空间是内在空间的延续。人体的肢体空间是有限的,而心理空间则是无限的,只有当心理活动作用于肢体时才能拓展空间。所谓内外统一就是强调由心理活动引领肢体的动态变化,从而达到不单纯是肢体有限的空间,同时还是心理上无限的外延空间,这样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例如,运动员在做一个简单的手臂动作时,并不只是一种伸直手臂的概念,它应当是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相结合的体现,如果只注重内在空间而不去感受外在空间的所在,手臂就会显得缩短、拘谨、僵硬;同样,只注重了外在空间而不去感受内在空间,伸出的手臂就会显得笨拙、生硬。只有通过自身对内在空间的感受,传达到外在空间去,领悟用身体去体会所需要的空间位置,手臂伸出去就会达到一种扩充长度的视觉效果,而这种视觉效果的改变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相互效应的过程。因此,只有强调这一相互效应的过程,才能体现动作的完美、将美的信息传达给裁判和观众。

讨论艺术体操的内外空间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这就是人的意念。苏珊·朗格曾说过:“舞蹈的首要行动是要创造一个虚幻力的世界”。而这种力量就是通过人的意念及想象所产生。人体中存在着许多内在力量,身体各部位的拉长、延伸是通过人体本身小自然与外界大自然的对话、交融。内在空间的力量感受往往是无形的,而放射到外界空间就大大加强了其形态的展现。只有通过人体内在的意念而形成空间的张力再传达到肢体,才会形成一种向外扩充的视觉形象以达到动作本质体现。肢体的长与短不单单是指外形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体内在意识的集中体现。东方哲学很讲究意念,这种意念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武术中对气、阴阳、太极等的运用都是由于内在意念而产生,而武、舞同源共生,舞蹈的一半属于武术,所以艺术体操项目本身自然也强调着一种内在意念。根据这种意念使其顺应自然规律而动,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循环往复,构成永恒运动着的大自然整体,把动作、空间与实践全部包容在生命的流动中。因此,艺术体操不仅是人体存在于空间状态的造型,而且还是肢体流动的体现。

3 “三力合一”与艺术体操空间艺术效应

3.1“物力”——艺术体操空间艺术的载体

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一套动作过程中,是通过每一个身体难度、每一个身体姿态让人们感受场上空间变化特点。同时通过结合器械的运用、器械出手的频率、抛接层面的体现、难度数量的多少、动作路线的变化等等来展示艺术体操空间艺术效果。物力正是艺术体操空间艺术得以完美展现的内在支撑,身体难度与器械难度的结合所展示出空间艺术的发展方向及人体文化,也必然要通过物力这个“载体”得以体现。

从历届规则的不断修改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在完成成套动作所用时间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不仅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不同类型的身体和器械难度动作,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器械技术的使用完成惊险性和独创性动作,成套动作的容量增多,必然要求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频率加快,对运动员物力这个“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比赛中其体力差异必将产生不同的空间艺术感。运动员可能因为体力的问题而影响身体难度完成的质量,使其身体与器械在场上就改变了原本要展示的时空感;运动员也可能因为体力的问题而影响器械运用的能力,这自然也会改变原本要展示的时空感;特别是在集体项目比赛中,可能因为某个运动员体力的问题而造成整个集体合作的失败,破坏成套动作的整体效果,使得一幅原本美妙的动态画面失去了原有的那份韵味。因此,物力是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完成成套动作过程中所呈现外在空间的基础与支撑,它支配着身体与器械的配合,更好地体现空间,是体现艺术体操空间艺术的“载体”,它能否发挥功能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和社会环境的“活化”能力。

3.2“心力”——艺术体操空间艺术的展现

“心力”作为三力合一的元素之一,来源于心理学,主要通过运动员自身的想象和意念来支配。对于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来说运用想象来达到身体动作与器械动作结合的状态不足为奇,她们可以通过想象和意念进行自身调整来完成动作,并且保证动态画面的美妙,将内在和外在空间完美的结合,呈现出美的空间艺术。由此,我们将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想象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影响因素的想象,是内在空间通过外在空间来展示,就是运动员想象在赛场上身体各部分的空间位置、距离和移动方向,从而调节身体的空间画面以及器械运用过程中身体与器械之间所构成的空间画面,想象自己判断身体动作与器械之间的速度、身体动作与器械的时距、身体动作与器械交替时间等。另一方面是对外界影响因素的想象,想象在比赛中将会出现竞争对手超长发挥比赛水平、竞争对手未发挥比赛水平、赛前准备活动技术稳定性突然下降、突发事件(器械断裂或运动损伤)等。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想象尤为重要,想象在比赛中自己与队友间的空间位置;想象身体与器械结合过程中所要展示的空间感,器械依次或同时在空中、地面运行的轨迹所构成的动态画面;想象同伴可能会因为失误而破坏所要展示的空间感。

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不仅仅是“在状态”而已,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完善比赛,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进入状态。当运动员一走上比赛场就意味着要一直“在状态”,以保证自己在比赛中进入状态,出色的完成动作,充分将内在空间融入外在空间,把艺术体操空间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成套动作中充分展示出艺术体操的空间艺术,心力对物力和外力起着更大的作用。

3.3“外力”——艺术体操空间艺术的升华

竞技中的外力要求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外界的支持与肯定。作为提升成套动作编排档次的空间艺术美感,是运动员获得裁判肯定与观众支持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比赛中,要想达到空间艺术的完美,五名运动员必须相互配合,“协作”就成为体现运动员之间相互配合的最好表现形式。协作是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比赛中必可不少的内容,运动员全部或部分直接或借助器械接触,在不同的方向上运动,组成不同图形或不同种类的移动,队员间通过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结合将器械间、身体间与队友间的空间感充分展示出来,将无形的内在空间力量放射到外界空间之中,从而提升艺术体操的空间艺术,最终获得裁判的肯定和观众的赞赏。

从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中可以看出:我国集体运动员之间的协作与世界优秀运动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队员间协作的类型较多,一套动作中经常会出现从器械上、器械中、器械下过,或从运动员上、运动员中间、运动员下过,几种类型交替完成,并且是依次、分组或混合进行,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结合的方式多样,高低起伏,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巧妙接触、运动员与器械之间纷繁多变的关系,充分展示了器械与器械的空间感、身体与器械的空间感以及队员间的空间感,突出地体现了艺术体操的空间艺术特征,展现出了身体与空间合一的人体文化,如此巧妙的运用身体动作和器械技术的结合必然会赢得裁判和观众的支持,从而赢得外力,取得优异的成绩。相比之下,我国队员间的协作类型较单一,对于空间的运用并不充分,没能体现出艺术体操的空间艺术特征,距艺术体操空间艺术升华到人体文化的高度还有一段距离。

3.4“三力合一”与艺术体操空间艺术的关系

在艺术体操成套动作过程中,“三力合一” 的艺术体操与其空间艺术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三力合一”的艺术体操技术动作是为一定的空间艺术服务,“三力合一”又以空间艺术为条件,脱离了空间艺术特征“三力合一”的艺术体操是不完善的艺术体操。艺术体操的空间艺术特征本身就是运动员通过身体技术与器械技术结合的一种“三力合一”,而“三力合一”的实现形式也是运动员通过身体与器械结合而体现的空间艺术特征。单纯的物力促使运动员异向发展,使运动员成为艺术体操的单一手段,艺术体操运动员只有将身体(物力)和思想(心力与外力)更好的结合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身体与器械的技术水平,从而完美的体现出空间艺术特征,使得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完成更有感染力、感召力、亲和力。

“三力合一” 的艺术体操与其空间艺术特征又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往往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由于运动员本身的物力、外力和心力不断地变化,从而引起新的时空艺术性的设定,这就必须改变原有空间艺术中不相适应的状况;其二,由于某些空间艺术的出现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这时该时空艺术性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又可能导致运动员本身的物力、外力和心力不断变化,从而产生新的“三力合一”。

4 结语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完成,物力是身体难度和器械难度相结合展现完美空间艺术特性的基础;心力是运动员处于“在状态”将身体与器械完美无缺的结合,并充分展现艺术体操内外空间艺术特性的保证,不断创新编排,美化空间艺术感,最终获得外力,提高运动成绩。物力和心力是外力的基础,而外力又是物力和心力得以提高的外部刺激物,三者缺一不可。 “三力合一”的艺术体操是对竞技运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体操的空间艺术特性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比赛中不可抹杀的特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将二者放在一个角度去研究,对于促进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并可以此推动艺术体操项目的持续发展。

[1]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9-96.

[2] [美]理查德·考克斯.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3.

[3]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2009版艺术体操评分规则[R].2009.

[4] 洪小平.2009年艺术体操新规则艺术价值导向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4):14-18.

[5] 樊铭.对影响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器械技术主要因素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3(3):93-96.

[6] 郭秀文.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演变特征及其对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0,17(3):77-79.

[7] 刁在箴,谢颖,张莹.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2008年奥运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3):88-92.

ViewtheRhythmicGymnastics'SpacialArtisticEffectsfromtheViewof“Trinity”Theory

Wang Min1,Yang Wen1,Li Rongwei2

(1.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China; 2.P.E.Department,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066004,Hebei,China)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bout the “trinity” in rhythmic gymnastics field is built on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effects,psychological effects,and external eff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theory,this paper does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pacial artistic effects of rhythmic gymnastics and their associated characters.Secondly,it analyzes how the athlete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hysical effects,psychological effects,and external effects to get the best efforts,utilize the characters of rhythmic gymnastics' spacial artistic effects to realize the real artistic meaning,and express the spacial artistic effects perfectly.Besides,the research can help the athlete enhance their competition capacity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doing the actions in a comprehensive way.Furthermore,the development of Rhythmic Gymnastics can be continuable from this perspective.

rhythmic gymnastics;trinity;spacial art;effect

2011-04-29;

2011-06-28

汪敏(1964-),女,辽宁沈阳人,硕士,教授,艺术体操国际级裁判,研究方向:艺术体操教学与训练。

G834

A

1672-1365(2011)05-0058-03

猜你喜欢
三力艺术体操合一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与舞蹈学“三台三同三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
仪征:“三力”铸牢共同体意识 “三紧”建美红石榴家园
“人车合一的体验很奇妙”
人剑合一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优雅背后的艰辛
分析现代艺术体操中舞蹈元素的融合途径①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