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文化学反思——清末“洋务运动”失败的启示

2011-12-07 08:47:22廉建军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职业化足球运动

廉建军

●百家论坛

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文化学反思
——清末“洋务运动”失败的启示

廉建军

在回顾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认为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须从文化的器物层、制度层及精神三个层面着手。当前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困境在于文化缺失,片面重视器物层文化建设、制度层文化建设滞后、精神层文化建设忽视是其集中表现。而日本从文化的三个层面着手获得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成功的经验,值得中国足球借鉴。

中国足球;职业化;文化;洋务运动;日本足球

20世纪90年代,中国足球在不断经历冲击世界杯足球赛的失利后认识到,欲从根本上提高足球动运动水平,必须迎合世界足球发展趋势,进行职业化改革。然而,经过十几年的职业化改革,中国足球的发展并未取得质的飞跃,反而产生了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联赛问题丛生,丑闻不断,2009至2010年公安机关“反赌风暴”揭露的各种问题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二是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竞技水平停滞不前,在世界杯赛(包括预选赛)及亚洲杯赛中的成绩每况愈下。对此,球迷不满,社会批评,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09年10月12日访德时表示,中国在北京奥运之后已下决心要提高足球运动水平;10月14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青岛举行的足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我国足球工作的面貌;10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济南接见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的优秀集体、个人代表时说:“中国足球还要继续发扬‘志行风格’”。

当下,虽然中国足球虽然爆出赌球事件的不利影响,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要指示,无疑是中国足球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强心剂”。同时,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足球改革也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从根本上说足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之子系统,其发展既要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也要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其发展亦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因此,对足球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可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中进行考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透过100多年前中国的一场社会改革——“洋务运动”的分析,我们兴许能找到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成效不彰的原因,并为中国足球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以史为鉴——“洋务运动”对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启示

1.1 洋务运动的主要举措及其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面临民族危亡时刻,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其发轫于1861年初。主要措施有: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创立新式军队,如洋枪队和北洋水师等;以“求富”为目的开办民用企业,如创建轮船招商局、上海织布局等;创办新式学堂,如北京同文馆等新;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如詹天佑等;翻译西书,创办报刊,发展近代文化出版事业等。然而,这些举措并没有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1895年,随着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1.2 启示——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需从文化的深层次着手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体育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无疑最具文化特征,尤其是职业足球更是缔造了丰富多彩的足球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对于足球运动的发展也亦发重要。综观世界足球发展不难发现,众多国家足球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从本民族的文化精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如巴西、阿根廷、德国、英格兰、日本、韩国等,其足球无不折射民族的文化底蕴。可见,文化对足球运动发展极为重要,职业足球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足球文化引领。何谓足球文化?参照“文化”的定义,可对其下一简单定义,即足球文化是足球运动主体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这些形态特质分属于足球器物文化、足球制度文化和足球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足球器物文化是足球运动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足球场地、运动装备、器材设施、印刷与音像制品及一些思想物化品等皆为其表现形式;足球制度文化是连结足球与人的枢纽,并调节足球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失范行为发生,足球运动中人的角色、地位、组织、规则等为其表现形式;足球精神文化是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对待生活与生命的态度在足球运动中的集中体现,足球运动中的行为准则、思想价值观念体系、艺术表现力等为其表现形式[2]。“洋务运动”的失败昭示:文化缺失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必须从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全面、深入的把握,否则,难以成功。同样,文化缺失也可以影响着体育事业的改革进程,足球项目尤其如此。对足球进行职业化改革,需要从文化的深层次入手,全方位吸收外来先进足球文化。因此,在重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今天,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对于破解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诸多难题并使其健康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要价值。是为本文研究之目的。

2 文化缺失——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主要问题

2.1 片面重视器物层面文化建设

自职业化改革以来,无论是足协还是俱乐部对足球的器物都意识到器物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2002年出台的《中超足球俱乐部标准(试行)》文件的第11条条例中,对俱乐部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俱乐部必须拥有全部产权或控股权的训练基地。基地建有球队生活、学习设施,建有4块以上标准草坪训练场,其中一块场地配置可进行晚间训练的简易灯光。”根据此标准,当前参加中超联赛的各俱乐部均有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如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基地占地面积近5 000 m2,拥有多块国际比赛标准的训练草坪和具备高档客房、康复中心、会议中心、娱乐中心、购物中心、餐饮中心、桑拿、洗衣等三星级水准的运动员训练生活主楼,设施已不亚于国际著名足球俱乐部。不仅如此,球员的收入也大幅增加。可以说经过十几年的职业化发展,“中国足球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一点不比先进国家差多少。球员从头到脚的行头、俱乐部的硬件设施、请外教一掷千金的豪情,可以与足球文化的先进国家相媲美。”[3]

然而,器物层文化的建设仍主要局限于俱乐部,至于长期存在的公共足球场地设施偏少、校园足球场地设施质量不高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在各大中小城市,由于房价、地价的飙升,已鲜有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市民足球场”,即使是素有“足球之乡”之称的大连及梅州也不例外。至今,大连市内只有一块可供约50人同时训练的公共足球场;梅州也只有一块始建于80年代的足球场地。虽然在一些大城市社会力量兴建了一些收费的足球场地,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共足球场地少的局面。如北京各区向群众开放的数十个塑胶球场以及奥体中心、来广营训练基地等少数草皮球场即使是较高的收费仍是人满为患,满足不了更多人的需求。在青少年足球发展重心的校园,足球场地问题同样令人担忧。一方面,虽然一些学校兴建或翻修了一批运动场、足球场,但这些场地要么成为学校对外租赁以“创收”的项目,要么以“保护”之名予以封闭,真正供青少年踢球的时间极为有限;另一方面,众多学校的运动场地长年失修,场地条件极差,2010年1月武汉校园足球联赛一些场次的比赛只能在“菜地”举行[4]。足球场地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极大地影响青少年及球谜参与足球的热情。对此,中国足协及有关体育管理部门并未予以真正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2.2 制度层文化建设滞后

职业足球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其运行必须遵循足球运动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作保障。但我国职业足球改革过程中在此方面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权制度不清。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是一切经济活动正常运作的前提和基础[5]。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巩固和规范财产关系、约束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运行的法权工具。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职业足球需要明晰的产权关系。但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过程中无论是俱乐部,还是职业联赛,产权关系混乱的现象都比较突出。其一,俱乐部内部产权。自推行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足球俱乐部的组建主要是体委的专业足球队与投资者游资结合而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忽略或缺少了精确的资产评估,致使俱乐部的产权关系模糊。其导致的后果就是当有利可图时,双方可能争利;当需要承担责任时,又可能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当二者矛盾无法调和时“劳燕分飞”在所难免:要么投资者撤资,要么体育部门收回各种资产所有权及经营。于是“易帜”成为中国足球职业化俱乐部的普遍现象,从1994年职业化改革至今,竟无一俱乐部能幸免,武汉足球队在14年中更是8次“易帜”。这严重影响了足球职业联赛的稳定、健康发展,损害了俱乐部的根本利益。其二,联赛产权。根据市场经济“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俱乐部作为投资者理应获得联赛产权。综观世界各国职业联赛,其所有权均归属各俱乐部或是代表俱乐部利益的专门机构——职业联盟。但作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推行者及管理者的中国足球协认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是建立在原有专业队体制的基础上的,球员培养、球队日常运作、组织赛事,都是由政府投资。作为国家体育行政机构的代表,足协拥有联赛的产权理所当然。联赛产权归属不明致使足协与俱乐部权责利关系难以理顺,二者必然会产生利益博弈,出现内耗,损害联赛的声誉及品牌价值。2004年10月爆发的7家俱乐部联合对抗中国足协的“十月革命”即为双方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它险些使“中超”联赛中断。

二是赛制运行不规范。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全国锦标赛和全国联赛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人治色彩”极浓,管理者漠视职业足球发展的客观规律,致使联赛运行“混乱”二字一直伴随其左右[6]。其一,中国足协可随意对联赛的基本制度进行变更。如为了国家队比赛、一场比赛的胜负或几个俱乐部的意见而临时修改升降级制度,这在其他国家的足球职业联赛中是不可想象的。其二,任意更改赛程。如2008年在国字号优先原则的指引下,中国足协再次把联赛拆分,至少四次为国字号队伍大幅度主动让路。其中为了奥运会,联赛更是要从5月25日到8月26日停摆三个月。以致有媒体称“不按足球规律办事”就是中国足球最大的规律。其三,赛场秩序混乱。运动员比赛中打架、围攻裁判、恶意犯规、假球、黑哨等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从1994年以来中国足协处理大的赛场秩序事件近50起,平均每年6起以上[7]。赛场秩序混乱引发的事件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四是执法不严。对出现的问题不能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往往瞻前顾后,或姑息迁就,或隔靴搔痒,惩处不能够以儆效尤,防治也做不到亡羊补牢,以致同类问题频繁发生,“假”、“黑”一度呈现出蔓延的趋势,引起职业联赛公信度下降,并数次掀起波澜,差点置职业联赛于死地[8-12]。

2.3 精神层文化建设忽视

首先,对先进足球理念的排斥。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中国足球通过请“洋帅”、“洋教”来华执教,聘请国际足联讲师来中国举办高级教练员培训班,派教练员赴国外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国际先进足球训练理念,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虽有我们的教练员知识积累不够,对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差,消化吸收不良等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国足球的决策者们更是抗拒现代国际足球先进训练理念的“先驱”[13]。世界足球先进国家训练课的特点是时间短、效率高、密度大、实战性强,我们的决策者们在借鉴这种经验时认为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足球应学习女排精神,坚持“三从一大原则”。于是乎“一天三练”、“12 min跑”测试、“统一冬训”、对球员事无巨细的集中管理与监督等不符合现代足球发展基本规律、在世界足球鲜能看到的场景却在中国曾一度大行其道。而青少年足球的训练更是形成了全国范围的以比赛成绩来评价青少年球员训练水平、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思维定势。致使比赛成为训练的目标,青少年训练成年化,造成选材面窄,形成了训练—发现—训练的模式,而不是发现—发现—训练的模式[13]。

第二,足球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佳。球迷热情观看足球比赛及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与足球运动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浓厚足球文化氛围二个重要指标。但中国足球在职业化改革过程中足球文化氛围的营造却是差强人意。一是球迷的价值得不到认知。为使球迷对俱乐部的产生荣誉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国外俱乐部非常重视处理与球迷关系,俱乐部一般设置专门的部门来服务球迷,并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加强俱乐部与球迷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大批终身的家族式“铁杆”球迷。而中国足球俱乐部却极度扭曲球迷价值,舍得花钱雇球迷助威[14],也不肯把这笔钱投入到对球迷的长期培养以及联络感情上。甚至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断主动或被迫搬迁主场,舍弃球迷。如辽宁队的“南征北战”,上海国际的“西部大开发”等。由于球迷的价值在大部分俱乐部那里得不到认知。最终,球迷也就抛弃了足球。2001年,中国足球联赛甲A无人到场观战的场次竟然达到了147场,约占全部比赛的2/3。此后,中国球市一直不景气,2007年“中超”联赛尚未过半,无人观战的场次就达到68场之多[15]。二是无心吸引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青少年不仅是现在与未来的球迷,更是职业足球发展的后备人才来源。因此,各足球强国非常重视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工作,方式主要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路径主要包括学校和俱乐部。如英格兰,在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将普及与提高达到完美结合,优秀青少年球员层出不穷,堪称世界典范。他们认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要从小学到大学增加足球后备人才,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入选英格兰代表队,但其必须有参与足球运动的机会。反观中国足协与俱乐部在吸引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却是急功近利:足协热衷于追求国家队比赛成绩的短期效应,而对于需要长期规划的、系统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却无心顾及;各俱乐部迫于夺冠、保级等压力,更多的是采取租借、买卖球员的形式,以获取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梯队建设往往无暇过问。据统计,在1990年到1995年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1995年至2000年下滑为6l万人;2000年至2005年降至18万人;2007年则不足3万人,比巅峰时期的几十万下降了20倍还多;足球学校也从上千多所下降到几十所[16]。

第三,球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欠缺。运动员是职业足球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在职业足球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职业球员,赛场上要有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及职业道德精神,提供高质量的竞赛产品;作为公众人物,在赛场外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行为应符合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法律标准。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球员的文化教育,致使他们文化素质的整体低下,再加之俱乐部、足协对球员一些越轨行为的放纵,使得中国球员在职业化后收入已经与国际接轨,但道德水准却未与国际接轨[17]。其在球场内外表现种种不端行为令人担忧:场内辱骂、殴打裁判、对手,恶意犯规,消极比赛,打假球等事件层出不穷;场外吸毒、泡吧、嫖娼、斗殴、行凶等丑闻不断。如1999年三名国奥队员广州“泡酒”事件、2000年深圳平安“六君子”事件、2001年沈阳金德4年轻球员杀人事件、2002年上海申花球员施华杀害女友事件、2004年刘建生“涉毒”事件、2005年安琦“拉链门”事件、2007年温俊武“涉赌杀人”案件等。一时之间中国足坛成为负面新闻的“集散地”,严重影响了中国足球的形象,使得赛事品牌形象及商业价值受损。可以说,球员的一些不端行为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及职业化改革的进程。

3 它山之石——日本足球职业化改革成功经验

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足球水平仍然较低。为此,日本足联决定通过职业化推动日本足球发展。在历时5年的国内外调研及层层论证后,1993年5月日本足球职业联赛(J联赛)正式推出,并获得巨大成功:J联赛成为“亚洲最成功的职业联赛”;日本足球也迅速称雄于亚洲,走向世界,自1998年至今日本每次均入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比赛,二进十六强,二获亚洲冠军。这其中一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对异质先进文化有极强的敏感性和吸收力,日本足联在职业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从器物、制度及精神三个层面积极吸收西方先进足球文化,还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

其一,全面重视硬件设施建设。日本足联在启动足球职业联赛之初就对各俱乐部的场地等硬件设施有严格的规定,如每个俱乐部必须有一个带有照明设备、有15 000座位以上的足球比赛场地。由于各俱乐部背后均有较大经济实力的财团支持,各俱乐部修建了大量体育场馆,保证了甲、乙级联赛球队都拥有自己的专用训练和比赛主场。不仅如此,日本政府及日本足联还大力修建学校足球训练场地及社会公共足球场地,供青少年及社会各年龄段的足球爱好者免费使用。完善的硬件设施为日本足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建章立制,使职业联赛规范运行。日本在重视足球硬件设施的同时,也注重建章立制,力求建立符合足球运动规律及市场规律的规章制度。措施包括:成立职业足球联盟负责职业球队的一切事务,日本足联只负责决策与监督,不干涉职业足球联盟的具体事务;制定严格俱乐部准入制度,这些标准涉及财务、梯队建设、球员的职业道德及教练员的资格等方面;保持竞赛制度稳定,决不随意更改赛程;严格执法,对违法、违规的俱乐部或个人从不姑息;建立了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其自下而上的社区——都道府县——区——国家四级训练中心,对于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至关重要,保证优秀球员的不断涌现。

其三,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足球文化氛围。通过对欧美足球强国的考察,日本足联看到,要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必须普及足球运动。这就需要将足球文化烙在国民的意识里扎根,构建一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全民参与的足球文化氛围。为此,日本足联采取了二项极为重要的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设立了种类繁多的全国性足球比赛。它共有5大类,吸引了从12岁至45岁各年龄段的人群参加,为日本足球文化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尤其是全国高中生足球比赛,媒体、民众(特别是家长)的关注与重视程度甚至不亚于J联赛,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根据日本媒体的调查显示,足球已超越棒球成为日本青少年最为喜爱的运动。如今,在日本约有10 000支小学足球队,14 000支各类中学足球队,60万注册球员[16]。二是实施“地域密着”政策,即日本足联要求足球俱乐部用地区的名称为球队命名,并与之保持密切联系。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球迷。如今,J联赛每年的观众人数超过700万人[18]。

其四,吸收外来先进足球理念与创新并举。在职业化改革过程中,日本足联意识到在吸收外来先进足球技战术理念的同时,必须结合民族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足球技术风格,这才是提高足球技术水平的关键。因此,日本足联非常重视对外来的先进足球理念的学习。首先是引进高水平外援和外教,如邓加、特鲁西埃等,通过其提高日本球员的技战术水平和传播先进足球理念与训练方法。其次是高度重视日本本土教练对国外先进足球训练理念的吸收与消化。为此,日本足联每年都会通过举办教练员培训班、派遣教练员到国外研修或邀请国外高水平教练员来日讲学等形式学习世界最新的足球训练理论与方法。其三是非常重视日本青少年球员的对外交流。每年寒暑假日本足联都会派遣全国各级学校比赛的冠军队到欧美足球强国交流,目的在于使青少年能亲身感受国外先进的足球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日本足联在吸收的同时还努力创新,“足球一贯制”即为其创新的结果。它是日本足联在全日本强制统一推行的足球训练大纲,即日本的所有足球队,无论是职业队还是业余队,教练员都必须根据年龄段遵照此大纲完成训练内容,其实施对日本形成统一、稳定的有日本民族特色足球理念与风格起了重要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成效甚微与“洋务运动”的失败有其惊人相似之处: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只注重器物层,而对制度层及精神层则有所忽视。而同时启动职业化改革的日本足球从文化的三个层面着手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无疑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示。

首先,足球职业化改革要敢于吸收外来先进足球文化。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曾高屋建瓴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当前中国的足球运动水平、职业化发展程度远落后于欧美甚至日本等足球强国,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足球文化落后。所以,中国足球界要有开放与包容的胸襟,深入认识世界各国的足球文化,不断地汲取足球强国的先进足球文化,为我所用。

第二,足球职业化改革要多层次、全面吸收外来先进足球文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经验表明,只有从器物、制度及精神三个方面全面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才能准确把握其的本质,进而为我所用。日本足球的成功更是告诉我们,足球职业化改革也应从文化的器物、制度及精神三个层面齐头并进,方能获得成功。在进行器物层的足球文化建设时,俱乐部的硬件设施完善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关注社区、校园的足球硬件设施的供给与改善,为青少年、球谜参与足球运动创造条件。对于制度层的足球文化的学习则应怀着是虚心的态度,准确、全面地理解职业足球内在的制度与规范,尤其是其蕴含的文化,在充分把握其制度文化的内含的基础上再制定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足球制度,通过制度防范不规范及越轨行为,且这些制度要与司法制度相呼应。精神层的足球文化建设重点应放在足球运动的普及与足球氛围的营造上,形成球迷、投资者、媒体、赞助商、评论家及学者共同支持足球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加大校园足球开展的力度,培养青少年的足球兴趣与热情,使其热爱足球,参与足球。此外,还要吸收、消化外来先进足球训练理念,杜绝一些不科学、不符合足球规律的训练理念与方法。

第三,足球职业化改革既要吸收外来先进足球文化又要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吸收外来先进足球文化不等于全盘西化或主体文化的丧失,其目的应在于创新。因为任何先进文化都是一个历史范畴,都是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吸收足球强国先进足球文化,加强足球文化建设是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但更重要的是创新。首先,应量力而行地进行器物层的足球文化建设,不应过度超前发展和盲目攀比,如适当的限制球员收入过高的问题、不修建过于豪华的训练比赛场地(基地)等。其目的在于使促进职业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并使之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其次、制度层的文化建设,既要学习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又不能完全是“拿来主义”,必须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如足协机构设置、职责和权限;足协与俱乐部的关系;竞赛与市场运行机制;俱乐部、运动员、教练员与裁判员的管理与监督等各方面的制度,既要符合职业足球发展规律,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特点有所突破与创新。其三、精神层的足球文化建设则大力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足球精神文化体系。最终,使我们的足球训练理念、技战术风格、球员的足球意识、球谜的足球价值观刻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烙印。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钟文正.日本足球职业化改革成功的文化学剖析——兼论对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9-12.

[3]朱保成.从文化的角度论中国足球现状[J].安徽体育科技,2005(6):46-47.

[4]武汉校园联赛令人震撼场地设施差小球员菜地踢球[EB/OL].http://sports.sina.com.cn.2010-01-01.

[5]杨俊一.制度哲学导论——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6]朱飞.审视中国足球中的体育社会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2005(6):107-109.

[7]张鲲,张扬.陕西省足球赛场秩序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04(3):11-14.

[8]黄刚强.中日足球职业联赛竞争性平衡的对比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25-28.

[9]井厚亮.足球“黑哨”行为对法益的侵害及其定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1):24-27.

[10]罗立平,杜祥居.我国足球领域商业贿赂犯罪的司法适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1):20-23.

[11]王杰.我国职业足球“厦门现象”解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17-21.

[12]肖锋,沈建华,王雪峰.论我国职业足球联赛的道德建设[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22-25.

[13]张庆春.中国青少年足球战略性训练理念的实践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3):239-242.

[14]曲晟.职业联赛文化缺损的根本原因:把足球还给足球[N].沈阳日报,2006-11-17.

[15]谭华.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与足球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8(1):60.

[16]杨一民.关于我国青少年足球主要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7(1):33-35.

[17]郑家鲲.影响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职业道德的因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65-68.

[18]足球世情:稳固上升的人气 [EB/OL].今日日本,http://www.tjf.or. jp/hidamari/index.htm.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Cultural Analysis on Chinese Soccer Professionalism Reforms:Mentions from“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LIAN Jianjun
(School of PE,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China)

Based on reviewing the lessons of failure of"Westernization Movement"in Modern China,from the cultural science angle of view,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hinese soccer professionalism reform must from the cultural utensil level,the system level and the spiritual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Currently,Chinese soccer professionalism reform's difficult position lies in the cultural flaw,takes the utensil leve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the system leve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lag,the energetic leve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neglect is its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ne-sidedly. But in Japan,from the cultural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 comprehensive,begins to obtain the soccer professionalism reform thoroughl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is worthy for Chinese football to draw lessons.

Chinese soccer;professionalism;culture;Westernization movement;Japanese soccer

G 80-05

A

1005-0000(2011)06-0477-05

2011-06-17;

2011-09-05;录用日期:2011-09-10

廉建军(1962-),男,黑龙江北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洋务运动”的失败无疑有诸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历史原因,但更深层的却是文化原因。从根本上说,“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运动。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含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1]。就吸收外来文化而言,必须从三个层面同时着手,否则难以成效。但在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一直奉行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中体”指的是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思想、礼仪、典章、政治体制、制度、道德观、价值观等,“西用”是指化学、医学、电学、纺织等自然科学及“坚船利炮”等物态文化,“洋务派”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其封建制度、封建统治。因此,在运动过程中真正让“洋务派”感兴趣的仅仅是器物文化(先是军舰、大炮的制造,后是冶金、纺织、电信、铁路的开发等),而对制度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精神文化(哲学政治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则基本没有摄取,其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职业化足球运动
在足球运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路径探析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6:08
高中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学咨询(2021年1期)2021-12-30 12:31:05
浅析激发幼儿足球运动兴趣的策略
灌篮(2021年4期)2021-11-22 09:56:11
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中国军转民(2018年1期)2018-06-08 05:53:09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8:12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洋务运动》教案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