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樱
摘要: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产生时间最早、分布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作为视唱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歌在传承、宣传、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视唱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努力使民歌视唱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民歌 汉族民歌视唱 少数民族民歌视唱 重要性
我国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内容丰富。根据其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情况下,民间音乐被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五大类别。其中,民间歌曲起源最早、内容最多、最丰富。在以西方音乐为主线的视唱练耳课中,民歌无疑是最能体现本土音乐文化的一种形式。大量的民歌被编入视唱教材中,很多成为视唱必唱以及背唱的经典曲目,成为视唱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民歌视唱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各民族的民歌又是如何与视唱密切结合的?本文就以上诸多问题展开论述。
一、 民歌视唱包含的内容
民歌的分类有多种角度和方法,可以依据题材、产生年代、民族、地区等来划分。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歌视唱主要是按不同的调式调性,将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混合在一起进行训练。
在音乐中,一个孤立的音或和弦是无法塑造音乐形象的。音乐中使用的音总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体系,并以一个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在进行民族音乐作品视唱之前必须先对民族调式进行训练。它的训练内容包括调式音阶练习、音程练习、和音组练习。
音阶练习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三种。其中,五声音阶是六声、七声音阶构成的基础。它由五个音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这五个音被称为正音,音阶名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当以它们中任意一个音为主音构成调式时就称为某调式。比如C宫五声调式、D羽五声调式等等。下面以D羽五声调式为例来看如何对民族调式进行训练。D羽五声调式的音阶序列为D F G A C D。从中可以看出:第一,D为羽,F为宫,调性属于F宫系统,调号为一个降号。第二,缺少小二度和三全音这两个不协和音程。需要重点练习的音程有:①大二度:F G、G A、C D ② 大三度:F A ③ 纯五度:F C、G D、C G、D A ④ 小三度:D F、A C。 以及以上音程的转位音程小七度、小六度、纯四度、大六度。第三,音组练习要以大二度和小三度所构成的“三音组”为基础音调,然后将音阶中的其他音任意组合进去,音与音之间可以级进、跳进、重复,旋律线条可以上行、下行或者上下行结合。
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上清角或变宫就形成了六声调式。六声调式和五声调式相比,其特点是在清角与角、变宫与宫之间增加了半音音程关系,即小二度音程。同样,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上清角、变宫、变徵和闰四个偏音中的任意两个音就可以形成七声调式。七声调式与五声调式相比,其特点是增加了半音和三全音的音程关系,即小二度、增四度和减五度。七声调式主要有三种:1.清乐音阶:加上清角和变宫。2.雅乐音阶:加上变宫和变徵。3.燕乐音阶:加上清角和闰。在视唱六声、七声调式曲目之前,要将五声调式中的音程进行训练,还要针对偏音加入后形成的不协和音程进行单独练习。总之,在对民族调式进行训练时,要运用多种多样丰富的手段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调式调性感,为进行民族音乐作品视唱做好充分地准备。
二、汉族民歌视唱
汉族民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在视唱教学时可以将它们的产生背景和特点作为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际音乐作品,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接触具体作品进行视唱,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又能让教师的教学生动活泼。以民间小调《月牙五更》的视唱为例,它是东北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曲调中表现出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凝聚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视唱时除了要熟练掌握构唱的各技术环节,即调式音阶、音程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民间小调音乐的表现手法和音乐性,这对于更好的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小调音乐具有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因此,民间小调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是细腻、婉转的。视唱时有很多富于地方色彩的润腔部分,它一般是以装饰音的形式出现,或是前倚音或是上波音或是下滑音,要予以充分重视。此外,舌尖颤音和方言的运用都是东北民歌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它使地域特征更为明显,听起来更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在保证音高、音准的同时,将以上这些元素与视唱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得到视唱训练又能从中了解历史,了解地域风格,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能从中获取知识、积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三、少数民族民歌视唱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他们的音乐大体采用三个音乐体系:①中国音乐体系; ②欧洲音乐体系 ;③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大部分民族采用的是第一种即中国音乐体系。而第二种和第三种音乐体系则主要运用于新疆一些民族的音乐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族的音乐不仅仅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它可能兼采用两种或三种音乐体系。
蒙古族素有“诗歌民族”、“音乐民族”之称,他们的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主要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牧歌》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族长调,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度大,“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那雪白的羊群”,飘散着辽阔的草原气息。它的调式为宫调式,视唱时首先练习宫调式音阶,建立调式感;其次击打节奏,特别针对跨小节连线进行练习;第三将节奏与旋律结合进行视唱,保证音高、节奏的准确;第四阅读歌词,在脑海里勾勒画面,将蒙古族音乐抛物线的特点以及粗犷的音乐性格带入视唱中,在练习视唱的同时了解蒙古族既奔放又细腻的音乐性格。
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代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三大文明在此交汇,维吾尔族在形成自身音乐特点的同时吸收了多地域、多民族的音乐元素,因此维吾尔族民歌兼有三种音乐体系。东疆、北疆地区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较多,南疆地区的民歌以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黑眼睛的姑娘》流行在新疆伊犁地区,属于中国音乐体系。调式为七声清乐宫调式,它是在五个正音的基础上加入了清角和变宫两个偏音,虽然使用了七声音阶,但Fa和Si(在此用首调唱名来称呼清角和变宫)几乎都出现在短时值和弱拍的位置上,在整个旋律的构成中主要起装饰的作用,因此作品仍属于民族调式。在进行节奏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弱起节奏 0 X 或 0 X X ,以及小切分节奏 X X X 的运用,这些都是视唱时要关注的细节。
南疆民歌《莱丽古力》是一首典型的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它的最大特点是中立音即活音的运用。活音是指将一个全音降低或升高1/4音,即3/4音。这类作品一般较少进行视唱练习,原因是活音不易掌握。如果碰到的话,只能按照半音来构唱,然后再结合音响,让学生知道实际音高应该比半音高一些。尽管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民歌不易视唱,但是它仍然应该出现在视唱教材中,它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语汇,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风格。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他们的音乐文化色彩纷呈、各具特色。以上介绍的蒙古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仅仅是沧海一粟。此外,很多民族还拥有除单声部民歌以外的多声部民歌,比如:侗族、壮族、布依族、仡佬族等等。这些多声部民歌也是视唱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唱时可采用分声部或弹唱的方式进行练习。
民歌是我國民族民间音乐中产生时间最早、分布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诗经》。其中的《国风》,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近500年间15国的民歌。接下来又有了战国的《楚辞》;汉代的“相和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吴歌”、“西曲”;唐宋的曲子;明清的俗曲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由此可见,将优秀的民歌放入视唱教学中,不仅是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更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传承。学生在练习这些视唱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音高、节奏,还能学到古代历史、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民歌在视唱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每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教师都应在视唱教学中充分重视它们,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上民歌视唱,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俞人豪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2.《音乐理论基础》,李重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
3.《中国民族音乐概述》,肖常纬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民歌》,周青青著,中国音乐音像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