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的个案调查

2011-11-28 06:06刘茜张良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民族资源学校

●刘茜张良

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的个案调查

●刘茜张良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为个案,调查发现师生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学校课程却未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尚停留于浅层面,缺乏规范和系统;教师对自身的课程角色表示怀疑和担忧,强调加强培训的必要性。就此认为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应从课程目标、经费投入和课程政策、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灵活规范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或课程设计策略、课程评价体制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源整合与经验交流等方面寻求完善和改进。

土家族;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创造、传承和共享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它深深规约和模塑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体。这些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主题和深厚的教育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理应纳入学校课程之中,但长期以来,受工具理性束缚,本土文化、地方性知识一再边缘,少数民族文化濒临衰弱。另外,我国的课程管理又过多强调统一性,忽视了民族文化差异对课程设计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了学校课程中民族文化的缺失与断裂,弱化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认同,而这也成为了制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和缘由。

土家族是我国十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又是一块土家族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啰儿调代表作《太阳出来喜洋洋》即诞生于石柱县。课题组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调查问卷》的学生卷和教师卷,选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几所中小学随机抽取学生和教师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淡,并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相关教育行政人员、社会人士及学生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以调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透析

(一)师生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学校课程却未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课题组对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几所中小学调查发现,学生了解与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愿望强烈度为93.6%,表示很乐意参加本民族的民俗活动的比例为82.1%,并有81.7%的同学认为一个民族的成员不能疏远自身的民族文化,90.3%的学生同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近乎78%的教师认为本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于“民族文化是封建落后的东西,不必学习”这一题目的回答中76%的教师明确表示不同意。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当前民族地区教师和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强烈,希望了解和学习的意愿度高。但是现有的学校课程却忽视了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认可和强烈欲望,学校课程尚未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如下:

表1 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知识的途径

从上表的数据可知,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习俗习得的途径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家庭44%、村民 18.9%、教师教材为 35.4%、影视书籍媒介 21.1%,家庭排名第1,其次为村民,而教师和教材仅排名第3和第5。学校课程作为开发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尚未显现,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因为我国课程体系是以主流文化即汉文化为核心“大一统”的课程模式,仅体现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而忽视了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贡献的描述。这种单一的课程文化又加之应试教育制度的规约和束缚,使得学校课程开发与传承民族文化脱离关系。调查得知:近乎72.2%的教师明确同意“考试制度不改,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将无法落实。”最后,单一课程文化所浸润下的教师,受民族文化影响较小,对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因而对学生的有意识培养明显不够。在就“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化是汉文化”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除16%未作答以外,近70%的教师表示同意对其影响最大的文化是汉文化。

(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尚停留在浅层面,缺乏规范和系统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土家族地区不少学校对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经调查发现,56%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自编有民族文化读本,64%的教师承认本地区开发了有民族文化方面的地方教材,但同时均有32%的教师对这两种情况并不确定,10%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并没有自编的民族文化读本,4%的教师认为本地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的地方教材。

走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些中小学,我们也确实发现,当地学校主要采用适合汉族地区的“大一统”课程模式,当地的民族小学、民族中学也进行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及乡土教材的建设。比如,石柱县南宾镇华夏民族小学结合了土家族的摆手舞、锣儿调等习俗舞蹈改编而成一套广播体操,每个学生都着装土家族的传统服装,利用大课间操活动的时间,进行排练和表演。但从上述两组近乎相近的数据比例中,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学校层面开发仅是一种自发行为,尚未普及,专业化程度还明显不够,缺乏规范和系统。正如当地校长所表示:“学校的地方课程主要是市级的,并没有县级的。其实无论老师也好、学校也好都希望有这方面的实质性的东西,但是一直以来效果都不好,也没有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来,也没有相应的教材。”

其次,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渗透。调查结果显示,除4%的教师未填以外,48%的教师表示在教学中经常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用本民族语言授课,20%表示有时,16%表示偶尔,22%表示从不,M均值2.98介于有时与偶尔之间。在问及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内容的情况时,42%的教师表示经常,32%的教师表示有时,18%的教师表示偶尔,8%的教师表示从不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内容,M均值2.74介于有时与偶尔之间。两组数据表明,教师下意识主动渗透民族文化还不普及和常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内容的限制教师才选择民族语言或是进行民族文化内容的教学。

再次,民族文化在学校课外活动中的贯穿。调查结果显示,36%的教师表示学校从来没安排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10%的教师表示经常,40%表示有时,14%表示偶尔,其均值为3.76介于有时和偶尔之间趋向于偶尔。对于“邀请当地通晓民族文化的社区人士来校举办讲座”的问题时,4%的教师表示总是,12%表示经常,32%表示有时,20%表示偶尔,32%表示从不,其均值为3.64介于有时和偶尔之间趋向于偶尔。在问及“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民族庆典活动”这一问题时,2%的教师表示总是,24%表示经常,38%表示有时,4%表示从不,其均值为3.12介于有时和偶尔之间趋向于有时。三组数据表明,教师有意识尝试着对民族文化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进行贯穿和渗透,但总的来说,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文化开发目前处于浅层面,开发途径单一,缺乏指导和规范。正如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J.A.Banks)所归纳的多元文化课程的四类实施途径即“贡献途径、附加途径、转型途径和社会行动途径,”[1]从强调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的贡献到补充或增设一门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再到转变成多元文化的视角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最后升华为学生采用多元文化的信念和信条践行到社会实践之中,这四种途径依次深化。从上述调查的基本情况来看,该区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采用的是贡献途径与附加途径,可见其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还停留在浅层面,科学和规范程度不够,方式也并不灵活多样。

(三)教师对自身的课程角色表示怀疑和担忧,强调加强培训的必要性

首先就“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的调查结果显示:34%、44%、42%的教师分别认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专家以及学校,30%、16%、28%的教师不同意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专家和学校,近34%、36%、28%的教师对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表示不确定。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和差异,可以看出相当多的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认识不清楚甚至近乎模糊状态。

其次,就当地教师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能力的调查表明,52%的教师认为当地教师开发文化课程资源能力较强,32%的教师对此表示不确定,34%的教师并不同意当地教师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能力,其均值为2.38介于同意和不确定之间,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当地教师对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有信心也表示担心和疑虑。“对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必要性的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72%的教师认为进行培训很有必要,18%对此表示不确定,仅有1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M均值为2.06,表明多数教师对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是同意的。

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倡导多元文化的课程目标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起源及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教育必然推进多元文化教育,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正如英国学者格林(A.Green)所言:“在多元的、多民族的、多文化的国家里则不是建立一个单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的问题,教育必须包容符合的文化与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不应再过多强调重建单一的民族认同感,更多地应强调在民主社会中塑造出一代积极自觉地公民。”[2]因此,应树立多元文化的课程理念,实现从单一课程文化向多元课程文化转变,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消除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偏见和误解,增强民族课程的文化的包含性和适切性。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课程政策保障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重庆东北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走访中,很多教师不断流露出,学校中教学仪器、图书设备等硬件设备的严重缺乏,经费及硬件设施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和进展。因此,地方政府应划拨保障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专项经费,适度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此外通过多种社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也非常必要。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虽属地方性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但也需国家教育法规和课程政策的保障与监督。然而,有研究表明,“从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教育立法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问题。立法数量太少,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仅实施了23个民族教育自治法规,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没有实施民族教育自治法规;立法质量低,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教育立法普遍存在此法抄他法、新法抄旧法,机械照搬、脱离地方实际,针对性不够强、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等情况,不能体现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3]为此,首先要“制定体现多元文化课程理念的国家课程政策,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域条件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异性,增强课程适应性和公平性,并加强宏观调控。”[4]其次,为保障国家教育法规、课程政策的实施有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环节,对经费使用、地方及学校课程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审,以防止在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和利用方面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缺少监督等现象,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参与课程开发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事关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和实施的关键。首先,加强教师的文化修养,增加民族地区教师对本民族文化、历史、风俗和民族艺术的学习,鼓励教师进行校本教研以培植其对课程开发的理解和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其次,针对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化有着自己的特征,正如美国学者斯里特(C.Sleeter)所强调:“培养多元文化信念及行动的教师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重要课程,多元文化教育要提升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心、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学生的观点和期望。”[5]所以,民族地区“教师需具备多种不同文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处理不同文化所衍生之问题的涵养与技巧,并对不同文化之差异具有相当的敏锐性,这是目前师资培育工作不应缺漏的项目。”[6]再次,聘请或鼓励相关教育科研人员介入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活动现场,给予定期及不定期的培训和指导,加强教师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专业化与规范化,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提供智力的支持。最后,需对民族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大对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作为准教师在多元文化民族地区所需多元文化素养、多元文化教学基本策略和技巧的学习。

(四)寻求灵活、规范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或课程设计策略

建立起灵活的、规范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式及课程设计策略,一方面保障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及教师的采纳与实施。因此,进一步寻求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式或课程设计策略,是当务之急。首先,重视挖掘与利用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是教师不一定教而学生却能学到的课程,民族学校的图书馆、教室布置、会议室场景以及课外活动计划设计、教师言谈举止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及多样性所蕴含的隐性影响,并且还要进一步创设与挖掘这种隐性影响的潜在课程蕴涵。正如班克斯所言:“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革整个学校环境,使潜在课程得以传递族群文化多样性在学校受众人尊重与称颂的讯息。”[7]其次,注重各种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和风俗活动所蕴含的体验课程和活动课程。再次,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统整。比如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民族文化特色或社会关注点等议题与事项为依据而萃取出各种形式多样的主题,以经验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统整在此基础上确定的相关活动和实践,将民族文化知识与经验置于情境脉络中并让学生亲身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使学生接近和更易感受其意义。

(五)建立弹性的课程评价体制

现行的评价制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传承,这种评价制度使得评价内容决定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的切实开发必须在教育评价机制上寻求突破。为此,应确实落实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评价理念,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丰富化,赋予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评价自主权,让民族文化进入地方会考、中考、高考的内容中,从而促成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

(六)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源整合与成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主管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关部门、当地图书馆、文化馆以及民族宗教委员会并没有建立起相关民族文化资源和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合作的机制与平台,对于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并没形成一定的合力,造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低效以及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协调这几大部门间的资源共享,资料交流显得更为重要。此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不单具有地区性、独特性,也具有共同性,其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经验不限于本地区,因此,也需要加大与其他民族地区的交流及合作。

[1][7](美)James A.Banks.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李苹绮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16-17,23.

[2](英)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王春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中文版序.

[3]朱玉福.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教育立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5,(9).

[4]刘茜.贵州省苗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5,(1).

[5]Sleeter, C.E&Grant, C.A.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M].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94.

[6]陈亿芬.师资培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之研究[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一般项目 “多元文化视野下西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08JA880055)研究成果。

刘 茜/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张 良/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宽宁)

猜你喜欢
民族资源学校
我们的民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资源回收
多元民族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