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词为例简论诗词翻译中表层结构美的再现*

2011-11-25 06:13张晓慧
外语与翻译 2011年2期
关键词:散体原词押韵

张晓慧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以宋词为例简论诗词翻译中表层结构美的再现*

张晓慧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诗词翻译中的风格再现包括风格两大组成部分的再现: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本文提出诗词翻译中风格精神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意境美的再现;物质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表层结构美的再现。接着文章以宋词为例,探讨了实际翻译中如何再现原作的表层结构美,并对译诗界颇受关注的“文体之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诗词翻译;风格再现;表层结构美;译体之争

翻译难,文学翻译更难,诗词翻译最难。中国传统古诗词的翻译十分复杂:首先,译者要尽量充分理解原诗词,得其精髓,然后在脑海里有一个大概的现代汉语译本,这是第一步,从原语文本到原语文本;然后,译者再把这个脑海里的汉译本转译成现代英语(也可视情况使用部分古体英文和诗词常用词语),并注意节奏、押韵等语言细节,这是第二步,从原语文本到目的语文本。

要想在翻译中再现原作风格,译者需要特别注意风格的两大部分内容: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张今2005:84)。其中风格的物质方面,也就是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具体化成在原文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形式标记;风格的精神方面,也就是柯平教授说的“美学意义上的风格”(柯平1993:34),具体表现在表现法、作品的格调等四个方面,属于非形式标记(刘宓庆1999:220-233)。就诗词而言,风格的物质方面指的是原诗词的表层结构,具体来讲,应包括许渊冲教授讲的“音美”和“形美”;风格的精神方面可以理解为许教授讲的“意美”,主要体现为原诗词的意境美,主要是由各种各样的意象来表达的(见图)。

诗词的表层结构美,具体来说,音美方面主要要求译者尽力忠实再现原作的韵律(节奏和押韵);形美方面主要要求译作和原作在诗词的行数、每行的大致长短方面,以及对仗、反复等修辞方面保持基本一致。一般来讲,意美最重要,是主体;表层结构美为意美服务,又分为音美和形美两翼。

形美较好理解,音美比较复杂。音美具体到实际诗歌翻译,押韵方面通常是以英诗韵式(一般用双行韵或隔行韵)来替代汉语古诗纷繁复杂的韵式,节奏方面通常是以英诗的格律和音步来替代汉语诗的平仄和顿。比如,很多译者翻译古诗,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都偏爱用英文的四行诗体。对宋词来讲,词牌名决定了词的音形表层结构,韵式、平仄以及每句长短都与一般古诗不尽相同,翻译时如果还是完全按照一般古诗译法而不照顾到词的特殊性,就未免会“把长短句译成大体整齐的诗,每两行押韵…把词诗化…‘化’得过分了”(许渊冲2003:122)。请看下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TUNE:A DREAMLIKE SONG/Last night the wind blew hard and rain was fine;/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taste ofwine./I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The same crab apple,”says she,“can be seen.”/“But don’t you know,/Oh,don’t you know/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should grow?”(Xu Yuan Zhong)

原词韵律如下(“|”表示顿;“R”表示韵脚):平仄|仄平|平仄R1/平仄|仄平|平仄R2/仄仄|仄平|平φ/仄仄|仄平|平仄R2/平仄R1/平仄R1/平仄|仄平|平仄R1。

许渊冲教授译本的韵律如下(“轻”表示非重读音节;“重”表示重读音节;“|”表示一个音步;“aa-bb-ccc”表示韵式):轻重|轻重|轻重|轻重|轻重a/轻重|轻重|轻重|轻重|轻重|轻重a/轻重|轻重|重轻轻|轻重b/轻重|重重|轻轻|重重|轻重b/轻重|轻重c/轻重|轻重c/轻重|轻重|轻重|轻重|轻重c。

可以看到,许先生用aa-bb-ccc的押韵模式比较准确地传达了原词R1 R2-φR2-R1 R1 R1的韵式;大体上用抑扬格音步传达了原词的平仄和顿。此外,译本在词的行数、每行长度以及修辞方面也与原词亦步亦趋,如影随形,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表层结构美。

以上译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总是顾忌到各种因素而不用英诗韵式来译中国古诗词。请看下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Version 1: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Though tomy mind notbrought,/Could the dead be forgot?/Her lonely grave is far,a thousand miles away./To whom can Imy grief convey?/Revived even if she be,could she still know me?/My face is worn with care,/And frosted ismy hair.(Xu Yuan Zhong)

Version 2:For ten years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have been far severed;/Though not thinking of you,/Naturally I can not forget./Your lonely grave is a thousand miles away,/Nowhere to tellmy grief./Even if we could meet,you would not recognise me;/My face is all covered with dust,/My hair on the temples shows frosty.(Chu Dagao)

Version 3:Ten years parted,each in a world inaccessible to the other.Never thinking,never forgetting.Nowhere to pour out my grief:your grave,your lonely grave is so far away.Should we meet now,you would be startled at the sight of a stranger soweary,besmirched and grey.(Weng Xianliang)

可以清楚地看到,许氏译文是韵体译法(即所谓“格律派”),遵循相对固定的英韵模式;初氏译文是自由体译法(即所谓“散体派”),没有固定的押韵模式;翁氏译文是散体译法(可视为“散体派”变体)。

闻一多曾把做中国格律诗比作“戴着脚镣跳舞”,而且进一步说“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跳得痛快。只有不会跳舞的人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人才觉得格律的缚束。”(毛华奋2007:56-57)这个比喻实在妙极,用在译诗上也是如此:如果原诗作者喜欢戴着格律的脚镣起舞,译者就没有理由抛开脚镣。关于这个问题,吕叔湘先生曾讲过“初期译人好以诗体翻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丛生。故后期译人Waley,Obata,Bynner诸氏率用散体为之,原诗情趣,转易保存。”许渊冲教授反驳道“这种散体译文,即令达意,风格已殊,慎而又慎,还会流弊丛生。”(毛华奋2007:57)

事实上,究竟是用韵体还是用散体译诗,一方面取决于原作本身—有的作品适合韵体,而有的适合散体;一方面取决于译者—主要是译者的审美观和翻译原则。但一般说来,如果原作是格律诗,那么译作就最好也是格律诗,以诗译诗。由于诗是意境与表层结构的高度统一,如果翻译中表层结构受损,无论是音还是形,原作的风格都很难最大限度地得到传译。上例中的原词是按词牌名“江城子”而做,词的音形表层结构,也就是韵式、平仄以及每句长短字数都依照词牌名有严格要求,因此,理想的译作也应在这些方面最大限度地再现和保留原词特色。纵观三个译本可以发现,只有许氏的韵体译本达到了这方面要求,翁氏译本特色鲜明,既不遵循固定的英韵模式,也不分行,而是像散文一样连成一段。对于此,翁显良曾解释到“文学翻译……既然以趣不乖本为限,就不受原文表层结构的约束”(翁显良1983:2);他进一步说“相似的是内容,是思想感情,是境界气象;不相似的是形式,是表层结构,是文词句法”(同上5);在他看来,“再现绝不是临摹,似或不似,在神不在貌,不妨得其精而忘其粗……更不必受传统形式的束缚,押韵不押韵,分行不分行,一概无所谓……”(翁显良1985:前言)。

应当承认,翁氏散体译法在传译原作的意象、节奏方面,以及在传达原作整体的“精”和“神”上确有非凡过人之处。但是,诗和文最大最明显的表层结构区别就是分不分行书写。形之不存,神将焉附?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译作不看体制,是译而无体,无体就是不成体统”(王宏印2006:151),恰当的文学格式应被看作是译诗、评译的第一准则。统共观之,在三种译体中,还是韵体译法最优。虽然操作起来困难(要竭力避免“因形害意”、“因韵害意”),但在传译原作的表层结构美尤其是音韵美方面优势明显,在诗词整体风格再现中功不可没,应作为广大译者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

[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毛华奋.汉语古诗英译比读与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011-04-11

张晓慧(1985-),男,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散体原词押韵
基于离散元的充填散体与岩柱相互作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押韵押出韵味儿
侧限条件下充填散体与岩柱相互作用机理
临界散体柱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的地表岩移控制技术研究
三姐妹
当成语中的“心”变成“薪”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
说“长”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