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体验 感悟数学

2011-11-22 01:00王红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果盘小白兔数感

王红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教师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广泛地去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感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中体验,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建立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索,努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发现和描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逐步建立数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去,让学生通过在跑道上走走、测测、量量,直观地感受跑道上短跑50米、半圈100米、一圈200米的长度,或让学生通过在篮球场上测测、算算半个篮球场是多少平方米。又如,教学重量单位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食堂去看看、称称、估估一棵大白菜或一袋大米的重量等。学生通过这些体验,能具体、形象、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相关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米、平方米、千克、克等概念有了切身体验和把握,从而更直接地把握相关的概念,使数感得以建立。

二、在探索中体验,建立数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多种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教学中,作为结论性的数学知识,它是静态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活动将它转化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教学“7的组成”时,我将其编成小白兔分萝卜的故事:“小白兔挖了7个大萝卜,邀请好朋友小灰兔一起来分享。可是,这7个萝卜该怎么分呢?请你们来帮帮小白兔。”学生们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他们个个都想帮助小白兔分萝卜。于是,学生们立即拿出学具,主动地将萝卜分一分,说出了许多种分法,并且还对每一种分法讲了各自的理由。可见,教师创设具有童趣味的故事情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数感。

三、在运用中体验,建立数感

数感是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种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因此,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方法,将其设置成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以便学生在解题时,可以结合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

例如:“有26个苹果,要分到果盘里,每只盘子可以放5个苹果,问至少需要几只果盘?怎样分放才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计算26÷5就可以解决的。在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只是简单地计算26÷5=5……1。而在实际问题中,学生就体会到商5和余下的1分别是什么意思(5表示5只果盘,1表示如果5只果盘上都放满5个苹果,还剩1个苹果也需要1只果盘,因此必须要用6只果盘)。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计算的意义及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面对实际问题,学生选择具体的算法时,必须考虑很多现实经验与数学经验,由此而产生对数运算的认识和领悟,从而培养数感。

总之,数感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强化情感体验,感受数学魅力,逐步建立数感。

(责编杜华)

猜你喜欢
果盘小白兔数感
大山是果盘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让服务员送个果盘
小白兔
自行车果盘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