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奇彬 张明 邹晓平 余慧萍 谢敏
·病例报告·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一例
贺奇彬 张明 邹晓平 余慧萍 谢敏
患者男,43岁,因“消瘦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体重下降约16 kg,伴食欲下降、口渴、多饮,门诊查餐后2 h血糖14.50 mmol/L,C肽值偏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欠佳。B超示脾门处一低回声不均匀肿块,形态不规则,境界欠清;CT示胰尾部一4.0 cm×4.5 cm低密度肿块影,边界不清,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肿块与脾门不能分界。病程中患者双下肢反复出现红色斑疹,部分红斑中心有水泡,不久水泡破溃坏死,然后结痂、遗留色素沉着斑。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体检:神清,精神可,消瘦,轻度贫血貌,舌面见草莓状舌炎(图1),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可见多处红色斑疹,部分结痂,有褐色色素沉着(图2)。入院后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 ALP 40.2 U/L,血糖 6.44 mmol/L;CEA、CA19-9、CA125、AFP均正常。胸片、心电图均正常。内镜超声示胰尾部一低回声肿块,边界欠清,侵犯脾脏。进一步查胰高血糖素920.27 pg/ml(正常<200 pg/ml),胃泌素正常,诊断为胰高血糖素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胰尾6.5 cm×5 cm肿块,与脾脏黏连,淋巴结无肿大,行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瘤组织浸润脾实质,脉管内见瘤栓,神经受侵犯,切缘未见肿瘤组织残留;免疫组化示肿瘤组织胰高血糖素(+)(图3),胰岛素(-),Syn(+),CgA(+),5-HT(+),NSE(+),α-AT(-),α-ACT(-),Ki67约10%(+),明确诊断为胰高血糖素瘤。术后监测血糖正常,半月查胰高血糖素32.67 pg/ml,双下肢皮疹消褪。
图1面容消瘦,舌炎图2双下肢坏死性红斑,见色素沉着图3肿瘤细胞呈梁状结构,胞质丰富呈淡颗粒状(HE ×400)
讨论胰高血糖素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发病率大概为0.1/200万[1],国内报道30余例[2]。本病发病以50~60岁多见,男女比例基本相等。多为单发,偶有多发,50%~70%的肿瘤位于胰体尾,7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有局部和(或)远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脏,其次为骨、肾上腺、肺。本病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A细胞分泌过量的胰高血糖素,一般超过500~1000 pg/ml,其可促进葡萄糖异生、糖原分解、酮体生成和脂肪分解;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胰腺外分泌,松弛胃和小肠平滑肌,从而引起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糖尿病、贫血、消瘦等一系列症状,称为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胰高血糖素瘤临床特点为:(1)糖耐量轻度受损,酮症酸中毒及慢性并发症少见;(2)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坏死游走性红斑,好发于躯干或摩擦部位;(3)90%患者体重下降超过5 kg,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血浆氨基酸含量严重减少;(4)20%~30%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常见,并可致死;(5)20%患者可见间歇性腹泻;(6)其他如胃炎、舌炎、贫血,精神症状如抑郁、定向障碍等。
本例患者以“消瘦半年”为主诉,病程中有舌炎、双下肢游走坏死性皮疹,影像学检查示胰尾占位,结合患者血糖,故高度怀疑胰高血糖素瘤,进一步查胰高血糖素显著升高而确诊。手术切除是本病最理想的根治手段,即使姑息性切除也可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
[1] Wickenhauser C, Aichelmann E, Neuhaus H, et al. Glucagon-secreting malignant neuroendocrine tumor of the pancreas.Med Klin (Munich), 2000,95:466-469.
[2] 朱预.中国胰腺内分泌外科50年 胰岛细胞肿瘤的50年.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12:433-435.
2010-09-13)
(本文编辑:屠振兴)
10.3760/cma.j.issn.1674-1935.2011.03.011
210008 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贺奇彬、张明、邹晓平),病理科(余慧萍),普外科(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