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顺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0)
价值范畴是关系范畴,因此图书馆价值问题的渊源并不在于图书馆自身,而在于社会的某种价值关系演进为图书馆的价值关系。然而,学术界往往囿于图书馆自身,鲜有从社会角度论及。笔者欲揭示这一演进历程,以此阐明图书馆价值关系的本质。
在社会中,人类对于信息的需求形成了一个特殊领域——信息领域。人作为主体应该是信息人,意蕴着信息规则的特殊内涵;客体就是信息资源,客体既是主体的创新之物,也是主体的消费对象。这里的价值机制表现为主客体互动的统一性,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汲取客体,在消费客体的同时又创新客体,并在创新客体时烙上主体的印记,这个印记就包含了主体的价值观。
社会中可以公开传播的信息必然是公共信息,而社会的发展使得公共信息资源呈现出海量和无序的特征。信息人需要一个特殊的手段来抗衡暴增的公共信息资源,图书馆就是这一特殊手段。于是,主客体互动的价值机制就演进为图书馆与公共信息资源的价值关系及其互动交流。客体即公共信息资源,而主体则演化为图书馆,这是因为信息人将图书馆视作为自身功能和利益的延伸,从而将图书馆主体化,希望借助于图书馆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就形成了主体——图书馆和客体——公共信息资源间的价值关系。
公共信息资源和图书馆作为客、主体间的价值机制主要表现在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选择上,这个选择就是信息的采集与整合,其流程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认识、价值评价的过程。
所谓价值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能否满足自身需求的各种要素的主体性认识,这种认识建立在对客体的实体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求及满足的程度作出认知性阐释,以此来确认客体对主体是否具有价值关系及其大小。
在确认具有价值关系的基础之后进入了价值评价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确立价值标准。这个标准从本质上说是主体内在价值尺度的外化,而决定主体价值尺度的基本要素就是主体的利益,这个利益决定了主体的需求,有利于主体的就是有价值的,不利于主体的就是无价值的。
通过价值评价后就可以以此为准作出价值选择,价值选择的唯一原则是要满足主体的需要。这种选择的结果就使主体的价值尺度深深地烙在了客体上,使客体主体化,变成了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存在。这种实体性的存在就是馆藏公共信息资源。
以上主要是从类的主体的角度来予以一般性阐释,现在我们要从群的、个的主体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群的、个的主体相对于类的主体主要区别在于其处于具体的时空中,因此具有特殊性,而这就决定了主体的需求及其价值尺度的相异,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等。由于不同类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一样,所以这些图书馆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选择也就具有不同的特殊性需求及价值尺度,其所形成的馆藏公共信息资源也具有主体自身的烙印。而具体的、现实中的图书馆更是多姿多彩,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读者群,等等,诸多的要素使得现实中的个体图书馆呈现岀复杂多样的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及其各异的价值尺度,从而形成各异的馆藏公共信息资源。
概述之,从信息社会中信息人与信息资源的主客体价值关系演化为图书馆和公共信息资源间的主客体价值关系,表现为一个特殊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由于主客体范畴的规定性不断加深、内涵不断丰富而变得越来越具体,这是特殊化的主体将自身的本质在客体中对象化后形成了新的客体,在形成新的主客体关系后又形成的具体化过程。
社会中公共信息资源和图书馆之间的价值关系并非是具体化的终点,而是图书馆内在价值关系特殊化的始点。
在图书馆这个特殊的信息时空中,作为客体的馆藏公共信息资源和相应的设施与作为主体的读者之间构成价值关系,而馆员和相应的设施则被视为沟通两者的中介。当然,这个中介将因其本质和读者相通而被读者所同化,共同构成主体。同时,作为客体的馆藏公共信息资源已经完成了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转化而来的价值选择运作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客体已经是主体化的客体了,从其内容看已经具备了满足主体所需要的属性,并和主体建立了价值关系;而从其形式上看,这个客体也因其有序的结构而为主体所包容。可见,这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既表现为内容的选择,也表现为形式的构造。
主体则是馆员、设施、读者等多种要素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馆员、设施为一方,读者为另一方,双方构成主客体的价值关系。设施是馆员实践活动能力的延伸,其功能是增强馆员的活动能力,所以和馆员一起作为客体。读者为主体,馆员及设施在具备了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前提下被读者所同化,成为读者的信息搜寻功能的延伸,从而完全和读者融为一体,完成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可见,要让客体——公共信息资源朝着有利于主体的方向发展,使其成为对主体有利的资源,就必须按照主体的要求来塑造客体,而完成这个任务的应当是馆员。因为作为主体的读者虽有愿望,但无法在图书馆付诸实践活动,馆员从而成为读者理想的代言人。这两者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图书馆价值关系中现实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图书馆学价值论理论分析的始点,或者说是核心价值的所在。
不过馆员这个客体与别的客体不一样,他和主体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馆员既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也是工作人员和读者双重身份的统一。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馆员具有社会性,是当前社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规则的载体;同时,馆员的读者身份使其获得了能够满足图书馆中作为主体的读者所需求的属性,从而将读者的主体性复制到馆员身上,这一特殊属性使其成为主体对象化的客体,且他的馆员身份又能使他实践自身的愿望,同时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实现读者的价值。正是馆员的这种双重属性满足了作为主体的读者的需求,使其成为主体理想的客体,也使得图书馆中的主客体关系实现了彻底的统一,价值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所以说,馆员是图书馆服务中最关键的要素。
概述之,读者是图书馆中的价值源头,渊源于社会中信息人的价值需求,正是这种需求提供了价值尺度和价值关系中主体的支撑点。但是读者没有实践活动能力,因此他必须将自己复制到能代表自身利益且又具有活动能力的馆员身上,馆员就成了表达读者需求的代言人,这个主体对象化的结果就是馆员这个客体主体化的完成。这是图书馆中的第一层价值关系。
馆员和馆藏信息资源的主客体关系是第二层价值关系,它比第一层更为具体,关系更为复杂、内涵更为丰富。客体主体化的进程具有两个环节:一个是选择,使客体处于动态的运动中,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以保证其生命力;另一个是整合,消除客体的无序状态,让客体以符合主体需求的面目呈现在主体面前,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通道,完成信息流通的重任,既满足主体的需求,又实现客体的价值,从而实现两者的统一。
图书馆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主客体关系则是第三层价值关系。读者的需求通过图书馆最终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相结合。这种结合不光完成了公共信息资源从社会向图书馆的转化,同时也实现了信息人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统一,信息流通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层价值关系是图书馆价值关系中的基础,这一层关系的缺失将会导致图书馆丧失价值关系的内核,从而使价值关系荡然无存,图书馆也将失去价值取向,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当然,这一层价值关系实现的完满程度亦将影响图书馆的运作效率。
第二层关系虽以第一层关系为前提且受其影响,但毕竟是第一层关系更为具体的展开,是图书馆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它将第一层中隐含的价值尺度予以具体化并表现出来,形成了客体上看得见的特征。它使客体主体化的过程进入了具体操作的阶段,将图书馆从抽象的理论规定性载体变成了活生生的实体。
第三层关系则是价值关系的彻底贯通,是信息领域中人和社会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