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踏上山阴道

2011-11-20 21:09熊召政
延河 2011年2期
关键词:败笔真性情毛病

他已踏上山阴道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卓有成就传诸后世者,除了张旭这样极为特殊的个案,大多半在官人,半在文人。书法在古代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爱好。读书人手中的毛笔,就象现在学子手中的电脑键盘,是一种书写的工具,首要的作用在于表达而非艺术。但毛笔与电脑毕竟不同。电脑借助科技而复杂、便捷,毛笔借助心灵而律动、飘忽。

忠学先生是官人出身,早期从事科研,中年后改为行政。从经历上看,他似乎与书法无缘。因为到了现代,书法已成为一种职业,几乎与官人文人脱钩了。尽管现在有所恢复,但更多的官人,仍无法对毛笔建立感情。忠学先生对书法的热爱,可以追溯到童年。他与司马迁是同乡。那片三秦大地的黄土高坡,对于庄稼而言,是瘠地;对于文化,却是一片难得的沃土。那里的人,无论是目不识丁的老农还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对文化都保有足够的敬畏,对文化人更是尊重非常。这样一种传统,对忠学先生的影响甚巨,这就是他喜欢书法并兼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原因。

他的字,早期周正谨严,这是童年临帖的结果。一个人书法的根基,大抵应在十五岁前铸就,所谓童子功是也。自青年而中年,忠学先生远离了狼毫与羊毫,不是感情上起了变化,而是时代风气的改变。五十多岁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他对笔墨线条的追求不再被斥为不合时宜,他的少年时代的爱好才又重新萌动。

细观他的书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两部份,一是童年临贴而产生的字幅,一撇一捺,谋篇布局,皆有来历;二是晚年求变而开创的作品,貌如枯树,线条如蚓,大有古意。

窃以为,忠学先生书法的这两个阶段,前者情理兼容,理胜于情;后者兴趣并荗,趣在兴先。后阶段的字从美学上以四字概括,可称抱残守拙。

从行政的角度论,抱残守拙肯定是平庸的官员,可能会遭百姓的耻笑。但是,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抱残守拙应是难得的境界。

日本的书法家,并不欣赏尽善尽美。一幅字中,故意留下数处败笔,大有“无败不成书”的追求。粗略观之,会觉得有些可笑,哪有真正的艺术品会留下瑕疵的?但仔细一想,还是大有道理。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所景仰的历史上的那些英雄人物,有谁是十全十美呢?到了一点毛病都没有的地步,琉璃球儿似的,肯定没有人喜欢,是真君子首先必有真性情。有了真性情,焉能没有毛病?有了毛病,就等于书法中有了败笔。这个败笔,就是残,就是可爱之处。

说了残,再说拙。

从字面上理解,拙就是不美丽、呆板。时下有一种书风,就是以丑为美。故意把线条弄得歪七竖八,字写得歪瓜裂枣。时人以拙誉之,大谬矣。凡书法能称拙者,必定是既让人从中看不到烟火气,又让人感到内敛的沧桑感。所谓拙,是既不见甜腻的馆阁,亦不见粗俗的头巾;处庙堂而不见横霸,处江湖而不见草莽。此是上乘功夫,不面壁十年,焉能获得?

忠学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悟到了书法的真境界,把“抱残守拙”四字奉为书道的圭臬。不是说他已步入化境,至少,他已踏上了山阴道,于丛柯交复、莺啼燕啭的书法江南,从容体会艺术的真谛。

2007年9月29日于梨园书屋

猜你喜欢
败笔真性情毛病
还原
改画
推门观课传递教师真性情
真性情为什么让人烦
一身毛病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燃烧吧!小羽宙
没毛病
毛病
笔底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