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研究

2011-11-19 09:13田慧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年1期
关键词:度量契约成员

● 田慧芳

■责编 王 阳 Tel:010-88383907 E-mail:yeanling@2911.net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针对企业的研究开始扩展到某个企业所处的某个网络的研究。跨组织企业网络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制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是企业为克服自身局限性提高竞争力自愿结成的各种契约非契约的关系。

一、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内涵

(一)跨组织企业网络的内涵

跨组织企业网络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提出此概念的Williamson(1979)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从交易的角度构建了三重维度理论,并论证了企业、市场和跨组织企业网络等三种治理结构。当不确定性低、交易频率低且资产专用性不强时,市场是最有效的。Williamson从交易的角度,将跨组织企业网络看成是节约交易成本的组织形式,而非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它以兼有企业和市场某些特征的杂交形式存在。

Williamson并没有对跨组织企业网络做具体的概念界定,之后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作了如下的界定:首先,跨组织企业网络形成的动因是节约交易成本 (Williamson,1979)、 资源互补 (Miles 和Snow,1986)、提高节点企业乃至整个网络的竞争力;第二,跨组织企业网络的构成要素是节点企业,它们之间以不同的经济方式联结构成网络;第三,跨组织企业网络形式是市场与科层制组织形式之间的组织。可见,科层制组织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弥补自身缺陷,自由结成的联盟或自愿加入的网络就是跨组织企业网络。网络成员间以自有资源和技术为基础,通过合作创新,达到资源互补、知识共享、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跨组织企业网络不仅在理论上内涵丰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普遍得到理论界认同的跨组织企业网络形式有:战略联盟、供应链、虚拟企业和产业集群(如表1)。

(二)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内涵

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是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有限投入下所产生的最大价值,即跨组织企业网络的有效性。跨组织企业网络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状态为跨学科研究企业网络效率奠定了基础。在交易费用视角下,跨组织企业网路效率就是节约交易成本;在资源基础视角下,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就是以自身的资源异质性加入网络后所能获得的其他资源的有效性;在组织理论视角下,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就是用跨组织企业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所产生的新的决策机制和组织间的沟通共享行为。综合而言,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内涵的基本内容有:研究起点为节约交易成本;关注问题为信息分享、学习创新等合作效率;实现途径为有效资源配置;追求目标为每个节点企业的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好于没有加入网之前的情况。

可见,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就是跨组织网络成员合作的效率,是成员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科学有效地配置整个网络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费用,实现交易收益,共同达到各自的组织目标。如果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企业加入网络后和没有加入网络相比,组织目标实现地更彻底,那么整个网络就是有效率的,组织目标具有多维性,既包括利润、财务增长等经济目标,也包括知识分享、学习创新、提升竞争力等非经济目标。

表1 跨组织企业网络具体形式区分

二、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度量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关于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度量指标。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针对具体的网络形式研究网络效率的度量,如联盟效率的度量;二是直接用网络概念做统一的研究,如网络效率度量。围绕跨组织企业网络多样化形式对其效率进行度量,是当前对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度量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战略联盟的效率的度量、虚拟企业的效率度量和供应链效率度量等,其中,战略联盟效率度量的研究最多,也最为成熟。

(一)战略联盟效率的度量

由于财务指标难以观察,国外学者提出了以主观绩效评价法度量联盟效率。该方法用联盟者主观感受来评价联盟绩效,将客观指标主观化,在联盟的效率评价研究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最早的主观绩效评价方法只涉及满意与不满意两个指标 (Osland et.al,1993),满意表示合作带来的积极效果,不满意则表示带来的消极后果。之后,Arino(2003)发展了主观绩效评价方法,认为联盟绩效可分为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及组织绩效三个维度。财务绩效用来衡量联盟企业是否获取了预期的财务收益,主要是使用收益率、销售增长率等客观标准来评价联盟绩效;运营绩效可以用联盟稳定性以及联盟持续程度来加以评价;组织绩效可以用联盟满意程度、联盟溢出效应以及联盟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加以衡量。考虑到联盟企业对财务等客观信息的敏感性,及联盟绩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高度相关性,他提出了运营绩效和组织绩效等主观指标。

主观绩效评价方法是目前研究联盟效率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其优点是数据容易获得,收集方便,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将客观指标主观化,获得的数据难免有误;其次,评估联盟成功的指标也值得商榷,用联盟持续时间评价联盟成功可能不太准确。某些网络组织是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建的,一旦目标实现,合作关系也就终结,这是成功反映而非失败的标志(Parkhe,1993)。当然,如果将主观绩效与客观绩效结合起来,可能克服任何单一角度评价的局限性(Ahnja et.al,2002)。

(二)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度量

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度量可应用于所有跨组织企业网络(如联盟、虚拟企业等)。网络形成动机和形式的多种多样给建立统一的网络绩效度量指标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研究较少。孙国强(2003)认为,网络组织运作绩效是不同市场主体在网络化协作的框架内,实现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通过一系列协同互动作用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该概念中的“价值总和”包括了两个基本构面,即价值的表现层面(独立结点与网络整体)和价值的表现范围(外部顾客与内部自身),从而形成四种不同的价值组合(如表2)。

Parung和 Bititci(2006)开发了一个模型,用成员贡献、健康关系和成员产出价值三个一级指标,测量网络组织是否成功。该模型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测量三个一级指标,比如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财务状况、物质贡献、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组织资本价值五个方面测量节点企业的贡献;用利克特式量表,以成员投入、一致性、信任、沟通和冲突解决机制为关键指标,测量网络成员的关系协调性;分析产出价值时,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分别测量每个合作企业的合作前后股东、客户和雇员的获得的价值,如果合作后各方获得的价值大于合作前的,则网络合作就是有效率的(如表3)。

表2 网络组织价值

孙国强(2003)提出的价值理论基本涵盖了结果导向下网络效率应包含的内容,如节点企业效率评价、网络整体协作效应评价、顾客价值增长等,但缺少过程导向下应包含的内容。Parung和Bititci的模型则既包含了作为结果的网络效率度量指标(如成员产出价值),又包含了作为过程的网络效率度量指标(如成员贡献和健康关系),但局限是只有节点企业产出价值评价,缺乏对整个网络产出价值的评价,并且三个一级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难度较大。

表3 合作网络的价值属性

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度量指标,但随着网络效率内涵研究的不断完善,建立统一的网络效率指标体系是有可能的。按照网络效率的内涵,度量指标可以涵盖以下内容:一是对节点企业效率的评价,包括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的节约、资源共享效率、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节点企业迅速占领市场能力等;二是对网络整体效率的评价,包括网络稳定性和协调性、网络整体价值产出等。

三、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制约因素与提高路径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30%-70%的联盟关系可能会以失败告终。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取决于网络成员间合作的稳定性。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员的不稳定,即频繁更换合作伙伴;二是网络节点内部与网络组织之间的协调效率较低,从而也说明了跨组织企业网络的形成是其效率发挥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一)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制约因素

尽管网络形成的初衷是克服单一企业的局限性,提高组织竞争力,但网络运行结果并不是每个科层企业都能独立控制的,网络效率的发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1.契约性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锁定效应等。跨组织企业网络会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包括章程、协议、法律合同等),在网络成员(结点)间建立起联结机制与运作机制。这些契约可以有效整合竞争力量,并降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推动技术的联合开发,提供对相关企业的控制或是成为进入其他领域的桥梁。然而,经济学理论很早就指出,由于交易主体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存在偶发事件和交易契约绩效考核费用高昂等因素,契约具有不完备性。上述因素就是制约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契约性因素。

2.非契约性因素。包括冲突、沟通、信任、企业文化等因素。契约被公认为是约束网络成员的有效工具,其以强大的法律效力保证了跨组织企业网络的运行。然而,在跨组织企业网络运行过程中,除了契约因素,仍然存在许多非契约因素制约着网络效率的发挥。非契约性因素是非法律的,隐含的契约性因素。

契约性因素和非契约性因素共同作用于跨组织企业网络组织,影响其效率的发挥。要提高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需要从契约和非契约两个方面进行。

(二)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提高路径

1.契约机制。该机制具有强大的法律效力,是提高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主要路径。目前,契约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合同约束、价格机制和第三方裁决等。合同约束是一种选择有效合作伙伴的手段,通过设计一组契约找到适宜的合作伙伴,从而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保留有效成员,淘汰无效成员,保证整个网络的有效运行;第三方裁决是借助第三方力量约束网络整体运行,以保证其有序地良性运行。但契约的不完全性又导致了契约机制的局限性,很多问题还是需要非契约机制解决。

2.非契约机制。该机制是暗含的、隐性契约机制,是立足于组织行为学视角来研究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问题,属于跨组织企业网络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的交叉领域。Hakonsson(1987)曾提出网络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即行为主体、活动和资源,分析了资源流动构成活动和网络成员间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关系。这一发现为后续的非契约机制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非契约机制是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单个企业的非契约机制。单个企业的非契约控制机制包括共同的愿景或目标、组织文化、冲突与压力管理、沟通与信任机制等模块,研究者面临的问题只是将这种非契约机制转化到跨组织企业网络中,研究对象由单一企业扩展到跨组织企业网络。

目前,促进文化融合、建立信任、提高组织沟通效率、提升组织声誉作为提高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非契约机制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肯定。Williams和O’Reilly(1998)从社会同一性理论出发,认为文化同质性能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增强合作意愿,减少感情冲突。Jeffrey(1999)研究了网络组织成员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及组织变革,发现通过变革网络组织的沟通协商机制,可以提高网络效率。卢福财(2005)指出,声誉效应是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重要激励机制。徐碧林和王熹(2008)提出,沟通、信任和组织文化可以改善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

四、后续研究展望

跨组织网络效率的研究,立足点是单个企业,但研究目的是整个网络效率的提升。目前,由于跨组织企业网络与科层制组织相比,边界具有模糊性,这给其效率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对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后续研究方向可考虑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根据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内涵,建立统一的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度量指标体系;二是研究存在核心企业(Hub Form)的网络,探索其在实现网络效率时发挥的作用;三是探索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提高路径,尤其是要探寻非契约因素对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影响及非契约机制的构建;四是分析单个企业与网络组织非契约控制机制构建的区别与关联,为网络组织应用非契约控制机制提供理论指导;五是构建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非契约机制体系,建立系统化的跨组织企业网络效率的非契约机制。

1.Williamson,Oliver 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In Richard Schmalensec and Robert Willing,(eds.).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msterdam:North -Holland,1989:135-82.

2.Zajac,Olsen.AM TA Source: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0,87(2-3):163-172

3.卢福财:《基于交易收益的网络组织效率分析》.载《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4.杨瑞龙、冯健:《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1期。

5.Nonada.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 –371.

6.Joniarto Parung and Umit S.Bititci.Conceptual metric for managing collaborative networks.Journal of Modeling in Management.2006,1(2):116-136.

7.罗珉:《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期。

8.Jeffrey H Dyer,and Harbir Sing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23(4):660-679.

9.Prem N.Shamdasani and Jagdish N.Sheth,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satisfaction and continuity in marketing alliance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5, 29(4):6-23.

10.Africa Arino,Measures of strategic alliance performance:Analysis of constructvalidity [J].Journal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3,34(1):66 – 79.

11.叶飞、徐学军:《基于虚拟企业的绩效协同模糊监控系统设计研究》,载《当代财经》,2001年第5期。

12.孙国强:《网络组织运作绩效的研究现状分析与研究框架构建》,载《科学管理》,2003年第1期。

13.Joniarto Parung and Umit S.Bititci,Conceptual metric for managing collaborative networks [J].Journal of Modeling in Management,2006, 1(2):116-136.

14.徐碧琳、王熹:《组织间的非契约机制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研究述评》,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8期。

15.Saleema Kauser and Vivienne Shaw,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uccess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 2004,21(1):17-52.

16.吕坚、孙林岩、范松林:《网络组织类型及其管理机制适应性研究》,载《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第 2期。

猜你喜欢
度量契约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一纸契约保权益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地质异常的奇异性度量与隐伏源致矿异常识别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