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亮,赵法新
(1.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河南 郑州450002;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等,且易反复发作,临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2009 年5 月—2010 年7 月,笔者采用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0 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A 组、治疗B 组、治疗C 组和对照组。治疗组A 组30 例,其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5~60 岁;病程5 个月~13 年。治疗组B 组30 例,其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5~64 岁;病程1~12 年。治疗组C 组30 例,其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龄18~69 岁;病程9 个月~20 年。对照组30 例,其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2~64 岁;病程6 个月~12 年。所有病例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并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各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A 组、治疗B 组、治疗C 组均给予中药内服。药物组成:党参、炒白术、炒山药、炒薏苡仁各30 g,柴胡、陈皮、白芍、白豆蔻、甘草各15 g,焦山楂、茯苓、炒白扁豆各20 g,高良姜12 g。加减:泄泻明显,加诃子12 g、补骨脂12 g、赤石脂15 g、禹余粮15 g;腹痛较甚,加蒲黄10 g、五灵脂12 g、延胡索15 g;脓血便明显,加地榆炭15 g、白头翁18 g。每日1 剂,水煎2 次,取药汁4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同时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白头翁15 g,黄芩、黄柏、秦皮各15 g,黄连、木香各6 g,三七粉、炒地榆、血余炭、马齿苋、白头翁、白及、红藤、败酱草各20 g。以上药物加水煎药汁至400 mL,于每晚睡前2 h 保留灌肠。方法:患者抬高臀部10 cm,以左侧体位、胸膝位、仰卧位的顺序变换,药液温度以肛测温度加1~2 ℃为宜,插管深度距肛门约25~35 cm,缓慢注入药液150~200 mL。每日1 次。
治疗A 组在中药内服和中药保留灌肠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药物组成:荜茇12 g,木香10 g,延胡索12 g,高良姜9 g,细辛3 g。将以上药物打成粉末,以蜂蜜调成糊状,置于医用胶布上,分别贴敷于神阙穴、天枢穴、中脘穴。每次贴药4~8 h,每日1 次。
治疗B 组在中药内服和中药保留灌肠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取穴:神阙穴、关元穴、天枢穴。其中神阙穴采用隔盐灸;关元穴、天枢穴采用隔姜灸。姜片直径3. 0 cm、厚度0. 5 cm,艾炷底径2.5 cm、高2.0 cm、重约2 g。每穴每次灸3 壮,每日1 次。
治疗C 组在中药内服和中药保留灌肠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奄包外敷。药物组成:大青盐1 000 g,花椒30 g,小茴香30 g,高良姜20 g。将以上药物置于棉布袋中,用微波炉加热后外敷于患者腹部,使用时应注意温度,防止因温度过高灼伤患者,温度高时可在患者外敷部位加毛巾等物。每次15~30 min,每日1 次。
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由葵花药业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0804),每次1 g,每日4 次,口服;同时外用美沙拉秦栓(由黑龙江天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2),于便后塞入肛门,每次1 枚,每日1 次。
4 组均以3 周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
参照《溃疡性结肠炎》[2]相关标准制订。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排便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排便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参照《溃疡性结肠炎》[2]相关标准制订。完全缓解:结肠镜检查提示肠黏膜恢复正常。有效:结肠镜检查提示肠黏膜轻度水肿,血管纹理清晰,溃疡面接近正常。无效:结肠镜检查提示肠黏膜无好转。
见表1。治疗A 组与对照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80,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B组与对照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24,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C 组与对照组对比,经Ridit分析,u=4.24,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4 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A 组与对照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80,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B组与对照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5,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C 组与对照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99,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2 4 组结肠镜疗效对比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腹痛”、“肠癖、“泄泻”、“痢疾”等范畴。该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失职、湿热蕴结肠腑、气血脉络受损而发病。现代医学多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该病,但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多。中医学认为,该病系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脾虚日久而至肾虚,湿热之邪阻滞气机、灼伤脉络,导致气滞血瘀贯穿于始终。笔者针对该病病机,采用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给予中药内服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中药保留灌肠以清热解毒、健脾祛湿、理气活血,配合中药穴位贴敷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艾灸以固肾培元、调理气血,中药热奄包外敷以温养阳气、补脾益肾。
内服中药方中党参、炒白术、白豆蔻、炒山药、高良姜补气健脾,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祛湿止泻,陈皮、炒白扁豆、柴胡疏肝行气、调中止痛,白芍、焦山楂、甘草缓急止痛。灌肠中药方中白头翁、秦皮、马齿苋、败酱草清热解毒、止血治痢,黄连、木香、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止泻、理气止痛,炒地榆、血余炭、白及、红藤、三七粉化瘀止血、祛腐生新。穴位敷贴所用药物之荜茇、木香、延胡索、高良姜、细辛以其辛香走窜、温达燥动之性,起到疏肝理气、温经化瘀的作用。艾灸采用隔盐灸灸神阙穴,因神阙属任脉之要穴,是气之所系、生气之源,为十二经脉之总枢,与督脉相表里,与命门相呼应,具有调整阴阳气血平衡、健脾温肾壮阳、培补元气的作用。有报道[3]称灸神阙穴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并可提高机体免疫机能。采用隔姜灸天枢穴、关元穴,因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为大肠募穴,具有通调肠腑、健脾和胃的功效;关元为小肠募穴,是足三阴、任脉之会,有固肾培元、强壮全身的作用。艾炷配合生姜能够温煦气血,透达经络,祛湿并调畅气血。3 穴共灸,可固肾培元,调理胃肠气机,疏通气血,达到温中理气止痛、化湿涩肠止泻的目的。中药热奄包中药用花椒、小茴香、高良姜温里阳,大青盐引温阳之药直达病所。
在本研究中,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艾灸、中药热奄包外敷可从整体上调理,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局部用药,可使药液高浓度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收效迅速。本研究还发现,中药穴位贴敷对以瘀血为主证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艾灸对以脾胃气虚为主证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中药热奄包外敷对以脾肾阳虚为主证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中医多途径给药的综合疗法,既着眼整体,又关注局部,标本兼顾,内外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等优点,加上合理规范化的操作及优质的护理,疗效确切。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7(6):280-280.
[2]江学良,崔慧斐. 溃疡性结肠炎[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05.
[3]张英.不同灸治时程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18(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