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题材

2011-11-19 06:47
作品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诺言乡土题材

数年前和作家李锐做过一次访谈,谈到了文学的题材。他说:文学最好不以描述的对象来分类,诸如写农民的、写城市的。最好以文学的命题来分类,比如写爱情的、写悲剧的,等等。为什么我们不把美国的福克纳归入“写农民的”行列,为什么他用英语写了美国南方的农民,就不是“农村题材小说”?其实在这样的分类后面,隐含了一种文学等级的划分。小说的标准不在于你写农民还是写国王,写乡土还是写城市,而在于你是否把农民或是国王、乡土或是城市充分地做出了文学化的表达。

我们常常用写作的题材来给作家作品归类,这是一种叙述的方便,但局限也是明显的。

近年来“历史母题”长篇小说始终处于创作的亢奋状态中。在有了多种历史著作之后,为什么还要用文学来重新叙写“历史”?比如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写战争创伤和对人类心灵的摧残。哈金说,人们对其他国家的历史是不关心的,但文学却使这种传播有了可能。在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就诞生了《黑雨》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的小说。

有价值的“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也是对通常所谓“历史进程”的否认,对所谓大写的历史的否认。作家以一种个人化的视角,进行重新的思考,通过并非简化、缩写的个人的叙述,重新叙述历史。而不仅仅是伟人、大事件的历史。

我们曾经听过读过许多以神圣的标签打扮过的“历史”和文学,那样的叙写后来被证明是谎言。也是对真实和生命本相的淹没。所有的诺言都无视生命。当文学借助具体的特定的一种历史情景或历史际遇,当文学把那些被无情泯灭的生命从历史的诺言中打捞出来给人看,我们读到的是对人类灵魂活动的力量或构成方式。

就如史铁生曾经说,“从个人出发去追问普遍的人类困境”。

优秀的作品不以题材论,对于语言、对于小说形式的独特创造,对人心的真切体察,通过这些,记录一个时代的心灵,在这些事件已经过去的时候,仍然被阅读,这才是好的文学。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遭遇了残酷的解体和失败,人们持续寻找着真理,但从内部到外部都遭遇到价值否定,这种中国人的精神处境,充满了煎熬和混乱,也让我们从文学中,看到了复杂和丰富。人对苦难的体验,苦难对人性的煎熬,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人生的温暖与悲凉,这些,也许是我们在电影、电视、流行歌曲、深度报道之外,还需要文学的某种理由。

文学是虚构的,但虚构的背后,永远都有着作家本人的背影,他的故乡,他的成长,他的灵魂深处的精神。

猜你喜欢
诺言乡土题材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江澜新潮
犯fàn 错cuò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诺言
徐纯中红色题材绘画选(下)
乡土分外妖娆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