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长法研究综观*

2011-11-17 06:06:52王大雄王晓燕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论文

王大雄,王晓燕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写长法研究综观*

王大雄,王晓燕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第二语言习得专家王初明教授于1999年在我国率先提出应用“写长法”进行外语教学改革,主张通过科学而切实可行的教学实验,“以写促学”,从而达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目的。几年来,全国数十所高校先后开展了“写长法”教学实验。2000年至今,国内各种期刊发表了近百篇研究“写长法”的文章。“写长法”教学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教学效果显著。同时该方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写长法;综观;成果;不足

一、引言

自从《以写促学》(王初明等,2000)的论文发表以来,旨在提高外语运用能力的“写长法”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引起了外语界的关注(如赵忠德,2001;王立非,2002)数十所高校先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并推广应用,这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途径、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深化外语能力的手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王初明教授针对我国学外语听说环境不利但读写条件充分的国情,在英语学习的中级阶段,以写为先导,以长度为可控变量,以切合外语学习特点的作文任务来营造语境,以“写长”体验去克服外语学习的心理障碍,以激发创作成就感来释放学习潜力,以写促学。此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写长”帮助学好外语。

“写长法”主要是基于以下教学理念:(1)写长可以打开学习者的情感通道,促进外语学习。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外语技能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写长法”强调以写的方式去学外语,即以写促学(write to learn),淡化学习写作(learn to write)。(3)写长可以加快知识向运用层面转化。根据Swain(1995)的输出假设,包括写作在内的语言产出性运用能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4)写长可以帮助学生超越自我,开阔思路,挖掘学习潜力。

自王初明教授提出“写长法”至今已有近十年了,该法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高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检索了2000年至2009年10月前发表的有关“写长法”的文章共90篇,试图在定量和定性的基础上,分析“写长法”研究的现状、特征及其发展态势,并就目前研究领域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思考。

二、“写长法”研究的现状

(一)发表论文的数据及其分析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通过检索关键词“写长法”、“以写促学”和篇名的做法,得到自2000年到2009年共64种期刊上的90篇文章,在此列出《外语教学与研究》等9种重要期刊的名称及发表文章的数量,而把发表在其它刊物上的通称为其它类。这样得到表1和表2。这样做是因为上述9种期刊中大多数为外语类核心期刊,代表了我国外语研究的主流方向。

表1 “写长法”论文发表数量及年代分布

表1显示十年来“写长法”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总的来说呈现出由少到多的态势。到2009年10月,发表的有关“写长法”的论文共90篇,其时序呈正态分布,表明研究兴趣的逐年增强。据此,我们可以大致的将其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3年为开始阶段,此阶段发表的论文数很少,4年共发表5篇,仅占十年总数的5.6%,这一阶段表明“写长法”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2004年之后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阶段,此阶段论文85篇,占总数的94.4%,表明2004年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此研究行列。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见,10年来有关“写长法”的研究论文总数达90篇,说明该法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

表2说明,90篇“写长法”研究的论文在9种重要外语期刊上登载的数量为21篇,占总数的 23.3%,其余占76.7%,主要刊登在高校的学报和其它刊物上面。其中,《外语界》、《中国外语》各刊登4篇,位列首位。《外国语言文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各刊登3篇,《现代外语》、《外语教学》等也各刊登了两篇。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在2005年第1期开辟了专栏,邀请了王初明教授、郑超博士等著名专家学者分别撰文,探讨“写长法”的科学理论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但总体来说,“写长法”研究虽然发表了90篇研究论文,但在以上主流杂志上刊载的文章还比较少,像《外国语》、《外语学刊》等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没有刊登过该方面的文章。因此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写长法”研究的人员中,专注者少,偶为之者多(见表3)。

表2 论文的刊物分布

表3 “写长法”研究的作者数量(仅为第一作者)及文章数量对比

在该领域,除了王初明教授发表了5篇研究论文,郑超博士发表了2篇研究论文外,其余发表2篇论文的学者也有几个,如吴东云、黄玉华等,但他们的论文都是刊登在一些不具代表外语研究主流方向的期刊上。发表1篇该领域研究论文的学者中,有代表性的有吴斐(2005),李占喜(2009)等。在该领域比较活跃的还有像王立非(2002),方玲玲(2004),他们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各发表了1篇该领域的论文外,在郑超主编的《以写促学:英语“写长法”的理念与操作》的著作中也收录了两位的文章。

(二)“写长法”研究的特点

“写长法”研究近十年来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介绍其理论的多,但评价和综述类的少。笔者统计的90篇文章中,有32篇是关于“写长法”介绍的,侧重理论方面。占总数的35.6%,在这32篇文章中评价、综述“写长法”的很少,只有寥寥数篇,有代表性的有文秋芳(2005)。

(2)“写长法”理念已经渗透到外语教学的各个阶段。虽然“写长法”最初针对的是外语学习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或者说是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的,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写长法”这一教学理念已经渗透到中学阶段,高职院校和非英语专业的外语教学中。在90篇文章中,“写长法”与高中英语教学相关的文章有8篇,占总数的8.9%,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相关的文章有12篇,占总数的13.3%,与非英语专业的外语教学研究相关的文章有19篇,占总数的21.1%,与外语专业教学相关的文章有19篇,占总数的21.1%。

(3)实证研究类论文逐渐发展起来了。由于“写长法”这一理念是否能促进外语水平的提高只能通过教学的实践来检验,只有通过实证才能说明问题,因此在该领域实证研究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

(三)“写长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写长法”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1.理论探讨类

此类文章涉及“写长法”研究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基本观点、语言学基础等,都是站在宏观角度的研究。在这类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是王初明(2000,2005)教授和郑超(2002,2005)博士。

2.介绍评价类

此类文章一是涉及“写长法”的理论介绍、研究内容和意义等,二是国内外语界的一些权威人士对该方法的评价。评价基本上都是肯定的(如桂世春,2004;何自然,2004;钱冠连,2004)。也有提出一些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的(如文秋芳,2005)。此外,“写长法”这一教学理念还引起了外语界一些权威人士之间的论战,如《现代外语》在2005年第3期刊登了文秋芳的“评析外语写长法”(2005)和王初明的“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答文秋芳”(2005);《中国外语》在2008年第1期刊登的周频“论理论的内部批判与外部批判”(2008)和文秋芳“对周频《论理论的内部批判与外部批判》的回应”。

3.实证研究类

实证研究类在“写长法”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此类文章会越来越多。目前,在该领域有代表性的有方玲玲(2004)和吴斐(2005)。方玲玲发现,经过“写长法”训练,实验组作文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四级考试成绩比对照组有较大幅度提高。吴斐证实了“写长法”对提高学生写作平均分、减少词汇句法平均错误量等有积极的影响。

三、问题与思考

“写长法”具有一套完整的理念、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和评估体系,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提出了新的教学途径,在听、说、读、写中选择了写为突破口,以写促学;(2)建立了全新的评价体系,在量与质的评价标准中选择了量为先,以量促质;在奖赏与批评的评价方法中,选择了奖赏为主,以赏激情(文秋芳,2005)。“写长法”可以克服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能够激发学生超越自己,能够加速接受性知识转化为表达性知识;能够激发学生超越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王初明,2000、2002、2005;郑超,2002)。

迄今为止,该方法已经有了近十年的试验和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证,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正逐步走向成熟。然而,该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实验结果只是将用了“写长法”的试验班与没有用“写长法”的控制班进行比较,得出的试验结果只能说明用了“写长法”比不用的好,并不能证明“写长法”比其它教学法,如“说长法”“听长法”等更好。

(2)既然写长法是以写促“学”的方法,那么关于写长法对语言水平其他方面的促进的探讨既是必要的,也是目前所欠缺的。

(3)“以写促学”中的“学”含义定义不明确。“学”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已有的接受性知识转化为表达性知识,二是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写长法”对“学”的第一层含义中所说的知识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学”的第二层含义中所说的知识是否有促进作用还不明确。

(4)“写长法”中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不明确。“写”有时是手段,有时是目标。因此要区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

(5)写长法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扮演着组织者和接受咨询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但也容易影响教师应有作用的发挥。

(6)学生的动机情绪是需要充分关注的因素。为了激发并维持学生写的动机,仅仅通过调动兴趣、重赏轻罚,似乎并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动机潜力。

对写长法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1)设计以写促说、促听、促读的各种活动,保证四种交际技能的同步发展。

(2)筹办专题研讨会,对“写长法”的理念做进一步探讨,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理论。

(3)评估“多读”与“写长”结合的可能性。因为多读能够为写提供很好的素材和思路。

(4)研究写长法的有效性,还应检验其对其他语言技能和整体语言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

(5)更多关注学生写长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四结束语

作为外语教学法,“写长法”在语言和学习两方面的理论依据是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在当代中国外语教育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的环境补偿作用。虽然“写长法”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努力去做,这一方法一定会日臻成熟,并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发挥出更具实践价值的作用。

[1]Swain,M.1995.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In Cook,G.& Seidlhofer,B.(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r of H.G.Widdowson[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5 ~144.

[2]方玲玲.“写长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04(3):43~45.

[3]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07 ~212.

[4]文秋芳.评析外语写长法[J].现代外语,2005(3):308~311.

[5]徐浩,何向明.从教学法评价的角度再看写长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51~55.

[6]郑超.以写促学,让学生写出自信心和成就感——高校英语写作课整体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4):77~81.

G642.0

A

1006-5342(2011)04-0087-03

2011-02-23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论文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