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辉
(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山东胶州266308)
卫生学校新生计算机水平调查及教学方法探讨
陈守辉
(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山东胶州266308)
新生;计算机水平;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技能。如何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使学生灵活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现笔者对卫生学校新生计算机水平作相关调查,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我校新生大部分来自山东省各地,且90%为女生。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学生计算机水平逐年提高。我校新生计算机水平达到什么程度?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的差距有多大?在中学,他们都学习过哪些信息技术课程?他们计算机熟练程度如何?这些都是需要了解的。我们要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制订相应教学计划,并选用教学方法。
2009年9 月,笔者对2009级护理专业398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98份,收回396份,收回有效问卷3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0%。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初中是否开设过计算机课程及其周学时数?(2)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计算机技能?(3)学生上网所做的事情和使用计算机所完成过的任务。(4)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是否有兴趣?
表1 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情况及其周学时数(%)
表2 学生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
表3 学生上网所做的事情和使用计算机所完成过的任务(%)
表4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情况(%)
由表1可知,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计算机课程,但有11.5%的学生没有上过计算机理论课程,13.7%的学生没有上过计算机实践课程。由表2和表3可知,学生基本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主要是Windows操作系统、Word和Excel办公软件、汉字输入、上网聊天和收发邮件。但欠缺计算机硬件和语言程序设计知识。还有14.2%的学生什么都不会。由表4可知,大部分学生都对计算机课程很感兴趣。
通过调查得出:新生来源比较复杂,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接触计算机较频繁;有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Windows、Office等基本操作;而个别学生甚至还不会开机、关机。
面对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的教学对象,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对教师是一项考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教学部分,主要采用多元换位教学法;而在实验教学部分,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多元换位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素质教育和平等教育,教师不再以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出现在讲台上,而是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讲授者,而是一位导演,甚至是一部“辞海”,一个“资料索引”,指导学生表演,给学生提供翻阅、查询的机会;教师不仅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如何去猎取知识、研究问题。教师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主动索取知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多元换位教学法的应用较好地顾及到学生差异,使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在多元换位教学法的应用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讲师团(每节3~5名轮流)、评审团(每节3~5名轮流)、课代表(每节2~3名轮流)等不同角色小组。各小组间为立体双向的交互关系,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不同,不断变换角色。开始选择成绩和口才较好的学生讲解,以后逐渐扩大范围,直至全班学生参与。
多元换位教学法基本程序为设计教案→学生自学→课代表收集问题→讲师团研究问题→教师指导→讲师团全班讲解→评审团质疑纠错→教师点评总结→设计针对的训练题进行测评。
为了更好地进行多元换位教学法,笔者采用了小组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竞争讲课的方法。竞争激励机制促使各小组争先恐后,不甘落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不同层次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有利于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素质及自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甚至教研的各个环节,如研习课本、考试命题、设计教案、阅卷、统计出错率、讲解等,使学生洞悉教情、学情,将教学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结合点、能力增长点找得更准,实效性更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上机实践远比教师讲授和示范有效地多。实验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且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环节设计见图1。
2.2.1 创设情境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引入其中,使其正面接触任务中设定的问题。创设情境时应把握学生兴趣爱好、社会热点以及课程发展方向,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实践和总结,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创设的情境既要能体现各知识点的应用,又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主动融入情境。
2.2.2 确定任务提出明确而适度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点。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设计精巧的“任务”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在融洽与和谐的氛围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图1 任务驱动教学法环节设计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任务,它可能是一个大任务,也可以将其分成一系列小模块或子任务。完成这些子任务时,需运用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即新的知识点,这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教师此时利用讲解、示范等方法,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2.3 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根据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适合比较简单或单一的任务,如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窗口的组成、文档内容的输入、文本框的移动等。
2.2.4 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从问题的不同侧面找到解决途径,开拓了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认知与理解。综合性和难度较大的任务需要借助协作学习方式。如自定义动画、幻灯片背景音乐设置等。需要学生先查阅相关教材、资料,在实践中逐步地理解或模仿,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协作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任务。教师对于任务中涉及到的各类操作特别是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操作进行演示,以利于学生系统、规范地掌握操作要点。
2.2.5 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阶段,分2方面进行:一是对学生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从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向全体学生展示,并让学生作出自我评价,介绍任务完成过程,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最后教师结合教学要点适当作出点评,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指出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
笔者通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多元换位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2009级学生计算机考试中,我班学生及格率达到92.5%,远超其他班级。
G526.5
B
1671-1246(2011)03-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