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昉
“小长荣培养工程”是2005年由我院提出并经国家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淮安市人民政府认可并确立的培养京剧荀派艺术传人的重点文化工程。
京剧荀派艺术是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他保存并发展了民间戏剧有生气、有活力的优点,创造了许多天真、活泼、娇憨、热情的表演艺术,在广大观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京剧流派而著称于世,学习效法者极多,传播面极广,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戏剧界已产生“十旦九荀”之说。现在,荀派弟子遍布祖国各地,远及东南亚、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其中有不少成就卓著又建立起自己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家,宋长荣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宋长荣作为荀慧生的嫡传弟子,长期在我院担任主演,在几十年的演出实践中,他继承并弘扬了荀慧生大师表演艺术的风格,在荀派中能独树一帜,他主演的众多的荀派经典剧目在海内外都获得极高的评价,有“活红娘”之美誉,因此,传承和发扬光大他的表演艺术就成为我院的神圣职责,我们也把这一使命作立院之本和兴院之道。“小长荣培养工程”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扶持下,在宋长荣大师以及我院上下齐心努力下,“小长荣培养工程”取得长足的进步,以朱俊好为代表的京剧荀派艺术表演新秀脱颖而出,他们以比较清新可爱的艺术形象亮相全国舞台,他们所表演的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多次在省市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展示,地方及央视等多家媒体数次予以报道和实况转播,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2007年朱俊好还作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代表光荣地出席全国共青团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总结和回顾六年来我们 “小长荣培养工程”的比较顺利、比较成功的过程与做法,有哪些经验和启示呢?
搞好艺术流派的传承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系统工程。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首先得选准人。我们在建院45周年暨宋长荣从艺55周年的时候就思考在市文化艺术学校新毕业的“小京班”中物色几名这样的学生。当时我们确立的条件应是:能吃苦、肯用功、身段好、扮相美、嗓音甜、表演活。原来主攻“小花脸”行当的朱俊好便被排到首选的位子上,后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是切实可行的。与朱俊好同时安排“改行”的郭晓婕(武旦改花旦青衣),张乔迪(青衣改小生)都是取得令人满意的进步,较快较好地进入了角色。
搞好艺术流派的传承,必须不遗余力地学习钻研本流派的经典剧目。任何流派的经典剧目的诞生都有其深刻的多方面的背景和原因,都是一代代大师们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从题材选择,剧情架构到唱腔设计、舞台表演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所以作为流派的传承人都必须在这些经典剧目上狠下一番苦功。我们在“小长荣培养工程”实施这几年间也是出于这样的设想和安排的。京剧荀派经典剧目比较多,宋长荣老师就有著名的八个蜚声海内外的代表剧目。我们就从这“宋八出”入手,让“小长荣们”通过刻苦学习,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初步把这些荀派经典剧目呈现在舞台上。六年来我们先后排演了《红娘》、《红楼二尤》、《勘玉钏》、《花田错》、《金玉奴》、《霍小玉》、《卓文君》、《鸳鸯帕》。事实证明,由于我们规划得当,措施全面,安排紧凑,保障有力,加之“小长荣们”的不懈刻苦,原先确定的“两年打基础,三年登舞台,五年出风采”的奋斗目标得以实现。“小长荣们”主演的《红娘》、《金玉奴》、《霍小玉》、《卓文君》等剧目在省内外舞台多次亮相,得到扬州、南京、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城市观众的喜爱与称赞,还在多个艺术节上获奖。特别是在2010年由文化部主办的“纪念荀慧生诞辰110周年”京剧荀派经典剧目京津沪三地巡回演出,朱俊好作为一个“漂亮的小男旦”(组委会巡回演出宣传语)和宋长荣的嫡传弟子,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搞好艺术流派的传承必须对本流派的形成历史,演变进程,表演特色,传统剧目和代表艺术家都要有比较深刻、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在培养朱俊好、郭晓婕、张乔迪、汪静等京剧荀派艺术传人的几年来,一方面狠抓经典剧目的学习排演,一方面又多方安排聘请省内外京剧荀派艺术专家大师来讲理论、传真经、做示范、搞点评。如孙毓敏、刘长瑜、李薇华、夏涌泉、续正泰、张宜娟等都多次来淮,不吝赐教。这就丰富了“小长荣们”对京剧荀派综合表演艺术的认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修养,在艺术舞台表现人物,塑造形象就能更自如、更有底气。
六年里我们在聘请十多位大师前来传经送宝的同时,还安排“小长荣们”分批外出拜师学艺,让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如朱俊好、张乔迪就多次赴上海、天津向名家大师讨教,我们还精心地组织与上海京剧院,扬州市京剧团,中国戏曲学院走马换将演出,让“小长荣们”有机会近距离向同行和内行们学习切磋,体会人家的长处,找出自己的差距,从而明确认清自己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个艺术流派要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扬光大,只有不断地兼收并蓄,不懈地发展创新,流派才能流得更响,流得更远,流得更亮。我们在实施“小长荣培养工程”,弘扬京剧荀派表演艺术过程中,就始终坚持这一艺术理念,努力做好创新工作。
创新之一就是由“形似”努力向“神似”转变。京剧荀派表演艺术经历了近百年,两代大师的设计创造,已形成一系列鲜明的特色和风格,都是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的,但对于继承者来说,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由于时代不同,自身条件不同,观众群体和欣赏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如果一味追求“象”即“形似”,传承就会走向僵化,就会固步自封,艺术流派就不会再焕发青春,就有可能最终成为“非遗保护”的对象了。朱俊好作为“小长荣”的代表与宋长荣老师在个性和艺术素质条件上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让他把宋长荣老师的剧目完全“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也是十分困难的,那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找出路。我们利用朱俊好年纪轻、身段好、脚步活、底气足等特点,在眼神上突出“勾”“引”,手脚强化灵动,腰肩上突出摇拽,这就把花旦的最动人之处突显在观众眼前,一个个活泼洒脱又不失含着温柔的形象就刻画出来了,观众就不再认为“她”是“他”了。
创新之二就是在经典剧目的排演中融入现代艺术元素。我们这几年一直尝试推出荀派代表剧目的“青春版”。多年前台湾的白先勇先生就推出青春版的《牡丹亭》,风行大陆,全新包装的《桃花扇》等一些现代派的艺术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我们作了一些探索。比如传统京剧的演出舞台多是一桌两椅大白光,而我们就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现代的灯光、道具、布景、音响效果。又比如适当增加现代音乐与流行语汇,以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趣味,拉近他们与演员和剧情之间的距离,产生一定的“共鸣”。在荀派最著名的剧目《红娘》中,我们对其中的《跳墙》一折,棋盘舞都做了单独的全新包装,用现代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予以展现,如用8个或者10个、12个甚至16个“红娘”共舞棋盘,配以声、光、电、景的烘托,就变得赏心悦目,因而广受欢喜。
创新之三就是打造流派传人的代表剧目。每一个流派,每一个大师都必定有自己的代表剧目,可以说是艺术大师创造了经典剧目,而经典剧目也成就了一些大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小长荣们”如果能够成为京剧荀派艺术的传承人,能够担当起弘扬流派艺术的重担,就必须有自己的作品。
我们在确立“小长荣培养工程”之初就把这作为一项必不可少和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2007年我们正式聘请编剧,为“小长荣们”量身定做了一些剧目。2008年我院国家一级编剧郭彦民同志开始创作,题材是汉代的历史故事《缇萦救父》。2009年通过省市专家组三次论证并在年底付排,2010年我们聘请著名京剧作曲家续正泰,昆剧表演艺术家、著名导演范继信共同打造《缇萦救父》。2010年3月5日在淮安人民大会堂公演。从观众的反响来看,基本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他们共同认为在主角“缇萦”的表演上,既体味到宋长荣形神兼备、生活化、个性化的特色,又看到小长荣清新俊美、洒脱聪颖的可爱形象。在唱腔设计方面,既充分体现荀派艺术的刚柔相济、以情带声、借字抒情的主要特色,又根据剧情设计了活泼多姿,秀丽精巧的喜剧性旋律和委婉缠绵、深沉细腻的悲剧性唱腔,很好地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
我院将在京剧荀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作出更艰苦、更勇敢的探索,努力把剧院建设成全国培养新的荀派传人的“基地”,不懈打造新的荀派经典,为弘扬京剧国粹和先进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