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较快发展,我国民间文化学者提出了民间文化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文化产业”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名词,总的来说,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绵竹地区的年画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文化资源宝库,但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有可喜的一面,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的鼓励下,绵竹年画发展势头良好,但经营水平差,缺乏品牌意识,产业化程度低,年画总量规模偏小,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作业分散还远远不能达到产业化的需要。因而我们既要抢救保护民间文化,又要推动绵竹年画产业化,这两方面既统一又对立,我们应以辩证地看待绵竹年画产业化问题,即既不能孤立地抢救和保护,又不能全盘产业化。如果两者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对民间文化造成危害,甚至消亡。因此我们应该把年画建设与绵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绵竹年画的产业化经营,势必就会涉及到年画的深层次,宽领域开发问题,通常一个产业的立项经营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例如装潢行业,企业按照年画的形象所进行的原汁原味的加工、复制,把年画中美好的形象转移到其他物品上,使其即保留了年画的特殊韵味,又能满足现代城市人的审美需求。绵竹年画产业化发展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绵竹地区与成都平原北部相接,又紧邻“三星堆”博物馆,交通十分便捷,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捷的交通为促进绵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当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现代审美理念结合对产品进行变量开发和经营,使其满足旅客购物需求。绵竹年画的产业化发展将会带动这一地区相关产业如服装业、旅游业、装潢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将会创造高于自身的经济效益,成为绵竹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以“凤翔泥塑”为例,几年来“凤翔泥塑”的主要产地陕西凤翔县六营村共接待游客14万多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泥塑产业成为了富民兴村产业。凤翔县也因此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泥塑之乡”等荣誉称号。而凤翔城关镇六营村作为传统的泥塑产区,全村共有泥塑生产户300多户,2006年全村泥塑产业总收入达到37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800元,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70%,已经成了六营村兴村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波及到邻近村子,规模越做越大。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乡”,源起北宋,兴于明,盛于清。绵竹年画因风俗节日而起,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愿望。年画中蕴藏着一种教人敬畏、感恩、有度、为忠、为善、为孝、惩恶以及人与自然植物、动物和谐相处的总体精神目标和理念。[1]年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画产业化,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绵竹年画的的文化效应首先表现在年画艺术与民俗生活的紧密联系,绵竹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浓郁的川西农耕文化为绵竹年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年画作品除了给人以美好的审美感受外,还有意无意地反映了时代风尚、社会习俗,给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形象资料。例如年画中的服饰装束,是研究服装变化的真实可靠资料,画面中一些用于各种画面的陈设,真实的反映了绵竹民间古时的社会系数和器物。年画艺术对民俗生活的记录和保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年画中丰富的形象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其次,从年画的内容和题材来看大多是避邪接祥、辞旧迎新,以及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历史人物和花鸟鱼虫等喜庆祥和内容,如“一团和气”、“年年有余”、“四季平安”等。吉祥的主题是中国年画创作的共同观念,年画中欢乐、诙谐、吉庆、红火、热烈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与乐观主义精神显示着艰苦卓绝、勤劳质朴、向往美好、富于理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无不在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反映出来。
年画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年画在民间不仅作为广泛使用和使用的一种民俗艺术而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具备了教化的社会功能。[2]从绵竹年画所影射的社会价值层面来看,绵竹年画所蕴含的民间精神价值,具有“从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关公、岳飞等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年画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歌颂正义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标准,是民众的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人们宣扬和自觉奉行的规范,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歪风邪气日益增长,道德指数日渐下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良性发展具有潜在的威胁。绵竹年画的产业化不光是指经济学上的产业化,它更应该是文化的产业化,年画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价值,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制歪风邪气的滋长和功利主义的扩张。此外,民间艺术产业化,使民间艺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居民有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同样当年画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广阔市场空间,能够盈利的特设色文化水平时就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从而解决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通过年画的销售使他们的收入增加对于一些面临经济困难而又有手艺的农户而言,年画的产业化发展既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又能让他们脱贫致富,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区域实体具有重要意义。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以川西农耕文化为主的绵竹年画的经济价值
在宣传方面一是通过在年画村以及211沿线制作有关年画的大型标志性宣传牌,在市繁华地段制作年画灯箱和年画宣传栏,建立年画主题广场;二是通过主流媒体对绵竹年画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宣传;三是举办年画节,通过举办节会达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效果。除了宣传外还要加大对绵竹年画的开发力度和宽度,开辟以年画和风景名胜相结合的乡村旅游项目,把赋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年画艺术与当地的田园观光项目相结合,黛瓦、白墙、彩绘壁画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亦锄亦笔的川西农耕文化的韵味。
2、解放思想,拓展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产业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体系,只有打破保守、固步自封的心理,通过对本土民间年画反复地多视角地审视,找到突破的瓶颈。健全产业链环,促进年画产业的良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年画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任何文化资源要想增强竞争力就必须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与时代的发展合拍,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要,最终会失去市场,因此年画产业还得与其他相关产业实现完美结合,增强文化辐射力。随着新材料、新工艺运用上不断拓展推动理念创新、功能创新,比如开发刺绣年画、陶版年画等。内容上将年画艺术与当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比如开发年画服饰,年画家居等。
3、保护民间文化,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年画产业基地
既然是民间文化产业,那么就应该保护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为民间文化产业保本养源,这样产业的发展才能更有朝气更持久。政府要加大对传承人技艺的保护力度,利用现代技术做好传承人技艺的保存、整理,发挥传承人在培训新人方面的作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的学习,加强对民间文化研究的投入,鼓励学者和专家实地考察和调研为年画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建议,增强企业对年画的研发能力;加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招商引资。例如苏州市援建的孝德镇绵竹年画村,规划投资2000万元,建立一个集年画制作、展示、旅游、交易为一体的年画产业基地,项目包括年画村入口广场、景观路改造、水乡长廊、民房改造、年画展示馆、中和接待楼、年画湖等八大标志性建筑。从理论到实践上构建年画产业发展模式,以文化作为切入点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与做法,精心打造和推广年画产业,把绵竹建设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年画产业基地。
1、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年画的生存发展空间日益缩小,如果我们不做好年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我们将会失去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在开发产品过程中应该清楚,我们开发的不单只是成品本身,而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大规模,批量化过度开发,不但无法传承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价值文化资源的承受能力,而且还会因产量庞大,价格低廉,使年画产业蒙受损失,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应坚持适度开发原则,讲究持续有效利用,将开发与保护,同时并举,将商业性的开发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导向使开发的规模与数量在合理的区间流动。就长远利益而言,机械化大生产对于产业化的发展固然重要,但盲目地对年画开发很容易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如果我们能将绵竹年画的传承和保护与企业“开发”结合起来,那么企业不但不会因为保护的需要而受到限制,相反年画产业的发展也会因为民间传统文化技艺的保护而朝气蓬勃,保持长久的发展势头,实现绵竹年画可持续发展。
2、 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
所谓年画文化继承就是将他们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随着年画市场的不断深入和推广,我们面临的是不同审美需求的消费群体,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在创新在求得生存发展。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一部分严格的按照继承的传统技艺,遵循非物质文化产业化的要求,对其实施运作,另一部分则根据现代人生活方式,审美观念 ,走创新之路,为年画的产业化开发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即实现了盈利的目的,又不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伤害。创新也不是对传统的文化、技艺毫无保留的全盘否定,没有文化根基的民间文化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味的继承而无视创新会使年画产业的发展陷入僵局,缺乏生命力。
由此可见,绵竹年画产业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绵竹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年画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和弊病, 除了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外,还要依靠政府和民间的力量把我们的年画文化公益性的一面保护好、发挥好、建设好。
[1]李志刚.论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J].美术,2006.(11)。
[2]吴祖鲲.传统年画及其民间信仰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