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2011-11-16 03:21闫伟伟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7期
关键词:探究性中学生情境

闫伟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探索的未知领域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语文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呢?本人在此谈自己的一点浅见,与同仁分享。

一、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捕捉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一般地,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刚刚涉入情境时最容易因为条件的制约,而使学生不明就里,此时教师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问题反复研读,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加工处理信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了新闻单元之后,学生对新闻体裁在感知的基础上有了新鲜感和兴趣,教师即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师生共同分析研究,获得新闻素材后要求学生在“零乱而无序”之中,分析、比较、筛选,随后寻找一个“切口”,写一篇综合报道或新闻评论。

二、引导发现

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是来自于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

如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避开说明文的有关写作知识,就其说明的内容来看,已经显得较陈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会很浓。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学生会表现出较兴奋的情绪。他们能具体列举出大、小以及中等恒星,知道宇宙中除了恒星、行星以及星云外,还有彗星;除了这些自然界的星体之外,还有大量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等。只要态度一转变,主动学习的行为就产生了,问题就有了,探究性学习也在其中了。

三、设立主题

探究性学习并非泛泛而谈,毫无边际的空学,它完全可以对某一学科、某篇文章、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而不少教材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机会。这里,教师可以从选择内容的开放性、角度的多元性以及创造精神的独立性诸方面为之搭好学习的平台。例如,学生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组织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可以研究“刚柔相济的苏词”“苏轼诗词中的写景技巧”等。

四、写作启思

探究性写作大大拓展了中学生的写作内容和题材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理性和抽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探究性写作不像一般的记叙文和议论文那样只是简单记录作者日常生活经历和对一些问题的浅显认识,而是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一般性地去探究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和规律性的问题,所以在写作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思维的层次上远远高于其他文体。我曾指导学生写《中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问题之研究》的论文,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先进行探究,通过观察、调查和阅读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在找出有关中学生学习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后,才能形成一篇论文。

五、开拓领域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偏重于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中学生喜欢进行丰富而奇特的幻想,敢于提出大胆的想象和假设,在诸多方面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如果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能够寓于现代化科学发展趋势相联系的学科之中,并以此为延伸,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便会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仔细钻研甚至大胆解决一些开放性、前瞻性、实效性的社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性质。例如,学习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一课,在分析认识沙漠的危害时,教师可联系沙尘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带来的恶果,渗透自然科学知识及环保知识,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研究治理的对策,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和生活实际。

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沃土,它顺应时代发展,必将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教学。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冲动和探究欲望,有益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开发,使学生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情感意识、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人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王兴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探究性中学生情境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