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楚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熟练专业技能操作,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对象最终为企业服务。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原来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作为省重点专业,针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教学模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问题思考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成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以前相比明显减少。2006年,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率先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实践,并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社会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方法。本文拟就此进行阐述并提出思考性建议,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还望同仁指点。
一、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由于职业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各学校在电子技术方面纷纷推出新的专业,部分学校出于招生和宣传的需要,试图开设一些时髦的专业吸引学生,例如:PLC、智能家居等尖端技术专业,根本没有考虑学校的师资、实训条件和本地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和什么的岗位,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学生就业定位不准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现在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沿用大专或大学的模式,过多以学科性课程为主,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过时,严重滞后于应用实际。教学内容过多强调系统性、原理性,缺乏紧密联系企业生产要求的典型案例,导致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水平偏低,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3.实训设施薄弱,学生能力培养未能真正落实
有些学校因财力有限,实训设施相对薄弱,实训内容、方法都未能跟上。例如,有的学校家电维修课用到的电视机故障演示板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分立元件的黑白电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按固定的开关来设置故障,学生学完后,只是懂一点点皮毛,对于新型的液晶电视机或负离子彩电等的故障却一点也不懂,更别说维修,所以学生没有能力做一点实际的工作。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
教育的重任是要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负责。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八种能力列为我国劳动者对现有的职业岗位和未来的职业变动所备的基本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初步执业技能以及职业适应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与企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要求实现零距离适应,即学生的通用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持续发展技能就是我们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的目标工作岗位是:电子类企业的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生产工、车间技术员、质检员、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设备维护、电子产品维修等等。因此,明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三、构建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1.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编写一体化的校本教材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基础课程分为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以上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可以安排在第一学期)、计算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上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
专业模块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可分段开设,第一阶段重点强化基本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从事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的工具使用技能。例如:万用表、毫伏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等常用的电子仪器仪表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第二阶段以专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器件的种类、性能、用途、选用和检测方法;用焊接工具熟练焊接元器件的焊接方法。第三阶段以综合运用为主,拓宽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利用电子电路图掌握分立元件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常用家用电器的故障分析和检修。
要想实现以上课程设置,需要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教材。而现在市场上的教材五花八门,大部分都是过多强调系统性、原理性,所以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编写一些适合本学校本专业的校本教材,以适应现在“校企合作”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而教学质量不变的情况。
2.与企业合作,把学校建在车间
把学校建在车间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个计划可以根据企业每年的高峰期进行安排),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不用购买相应的实训设备,又能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教学,符合实训产教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又可以在生产高峰期利用学生创造价值,这些学生毕业后还会成为企业的后备劳动力和优秀人才,对于学生来说,直接参与生产,实现零距离上岗,既学得动手能力又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解决了生活费用问题,可以说这是“多赢”的局面,这种模式突破了在传统教育中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使电子专业与电子企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由此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的诸多问题。
3.为企业提供条件,让企业把车间建在学校
把车间建在学校是指在学校校园内划出一部分地方,让企业进来建车间,或者把学校一些空的实训室提供给企业做车间,与企业签订合同,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把企业车间引进学校,既找到合作办学的伙伴,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条件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平时在实验室训练耗材大的问题,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习车间的相关管理知识,学校的车间除了上课时间可以学生锻炼之外,课余时间还可以给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是节假日时间进行勤工俭学的机会,为贫困学生创造读书机会,解决学校招生难的问题。所以说,这种模式学生能与企业生产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获得“真刀真枪”的锻炼机会,为以后的顺利顶岗工作作好准备。
四、我校产学结合所取得的效果
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
我校的电子专业虽然是省重点专业,但是实验实训资源还是很难实现仿真教学,因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耗材非常大,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亦无力承担如此大的投入,通过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可以回避这一难点。从2007年开始,我校电子专业分别与江门亿都半导体有限公司、世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大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他们在我校也设有生产线,在生产淡季,企业都会派资深的师傅来我校指导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每年企业生产的高峰期,我们也会安排学生去他们公司进行实践。让本专业的学生与企业零接触,让他们在真实的岗位上体验到工作的内涵,提高适应能力。近两年来,从我校电子专业毕业生的跟踪来看,学生普遍以“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能力强”的特色被社会看好,而且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80%以上。
2.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队伍
校企合作下的产学结合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让教师获得了更多接触社会、行业、生产一线的机会,既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逐步造就一支素质高、实用性强的师资队伍。近三年以来,我校电子专业教师都100%考取了家电电子产品维修技师,其中还有两位教师考取了高级技师。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职学生的基础差,起点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从而导致上课睡觉现象特别严重。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增多,教师近距离面对学生,教学互动性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每年江门市举行的技能竞赛我们专业的学生都会取得非常优秀的成绩;2008年,我校的李永镇同学参加全国电子产品装配竞赛还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五、产学结合实施的问题思考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显重要,它不仅需要“双师”证书型的教师,更需要有着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个别教师的动手能力仍需要加强。
2.与企业合作,必须选择专业对口优秀的企业
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才能令学生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发挥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选择企业时还要考虑企业岗位的安全系数,尽量选择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用人需求大的的企业。
3.协调好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关系
在产学过程中,三者是共赢的,学校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可以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工资还可以提高素质和技术能力。但是企业应该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不能增加学生的强度,更不能当学生是廉价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学生应该与普通工人享受同等待遇。学校也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对学生加强管理,生产过程中避免太多次品或者废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2]唐玉凤,邹立君.职业教育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