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昆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海水养殖业发展政策研究
卢昆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水养殖主体追求最大经济利润的生产行为背后蕴含着一种效率均衡——海水养殖技术的边际产出效率和海产品物资市场配置效率的均衡。加大财政支渔科技投入,支持海水养殖物资企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型海水养殖主体,完善海水养殖自然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深化海水养殖容量研究,保护养殖海域生态环境,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集约发展适度规模海水生态养殖,完善海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财政补贴制度,发展高端特色品牌海产品养殖,加快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海水养殖业的订单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海水养殖主体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内容是粮食安全视角下海水养殖业发展政策的优化选择。
海水养殖业;海水养殖生产经营模型;产业政策;性价比
在粮食安全视角下,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养殖海产品数量安全,更重要的是还要确保其质量安全。换言之,在粮食安全目标框架下,科学谋划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就是要求进一步提升海水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确保养殖海产品的品质安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海水养殖业产能提升和质量安全稳定升级的过程。鉴于此,本文首先尝试构建微观视角下的海水养殖生产经营模型,通过边际效率分析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水养殖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而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探讨海水养殖主体生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最后系统提出粮食安全视角下海水养殖业的公共政策框架。
一般认为,海洋渔业由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产品加工业以及海洋休闲渔业组成;其中,与陆地意义上的农业相比,海水养殖业仅存在劳动对象和介质的不同,二者的本质内涵是相同的(孙吉亭,2003)。相比其他生产部门,海水养殖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第一,海水养殖种苗从放养到成品收获需要一定的生长时间,导致海水养殖活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经营特征。第二,海水养殖生产过程受作业海域养殖容量的限制①养殖容量是指单位水体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保证应有效益的各个方面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大养殖量(董双林等,1998)。。一旦海水养殖主体放养的种苗资源超过了既定海域的承载力水平,将会导致该养殖海域海产品产量的下降。第三,海水养殖主体面临较大程度的自然风险。除人工可控环境下的海水养殖活动外,自然环境下的海水养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养殖海域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旦遭遇台风、风暴潮、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性天气,养殖海产品产量一般会有所下降。第四,海水养殖依赖于养殖海域良好的水体环境。现实生活中,养殖海域周边居民、工业企业等直接排放生活、生产污水的行为容易造成养殖海域的外源性污染,而海水养殖饵料投放、养殖用药和养殖种苗排泄物的累积等又容易造成养殖海域的内源性污染(陈书全,2006;吴隆杰等,2006),二者综合作用通常会导致既定海域养殖产出水平的下降。第五,养殖海产品产量深受养殖技术水平的影响。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养殖方式的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末网箱、网围、网栏、筏式、底播养殖技术的出现,到鱼、虾、蟹、贝、藻类混养、轮养和梯级养殖模式的推广,再到90年代后期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的兴起,养殖方式的变迁使养殖水域得到了立体开发、养殖产量逐步增加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海水养殖活动的可控性和抗风险能力。其二,海水养殖物资(例如种苗、饵料、渔药等)的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海水养殖物资一般存在明显的质量差异,蕴含高新科技研发力量的海水养殖物资的使用通常对应于较高水平的养殖海产品产量。综合而言,显然剔除时间影响因素以后,特定海域的养殖海产品产出水平除了受投放的养殖物资影响以外,主要受海域养殖容量、自然气候条件、养殖海域水体环境、养殖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考察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水养殖生产经营行为背后蕴藏的经济规律,本文假设所考察的海水养殖主体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借鉴农业经济研究范式(孙中才,2006),依据会计核算公式,显然可将微观视角下静态的海水养殖生产经营模型一般地表示为:
其中,Max代表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经营目标;∏代表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经济利润; μ①由实际观察可得μ∈[0,M]。μ=0意味着收获的养殖海产品因品质极端恶化最终被消费者拒绝,没有实现市场价值,海水养殖主体遭受了全面亏损;μ=M则意味着考察期最终销售的养殖海产品相比于前一个经营周期因品质差异而导致的价格波动幅度为M。具体而言,当M∈(0,1)时,意味着考察期内的养殖海产品相比于前一个经营周期出现了品质恶化现象;而当M∈[1,∞)时,意味着考察期内的养殖海产品相比于前一个经营周期实现了的品质改善或升级。代表品质差异对考察期养殖海产品市场价格水平的影响因子;Py代表考察期前一个经营周期养殖海产品平均市场售价;θ②由实际观察可得θ∈(0,1],而θ=1意味着养殖海产品全部实现了市场交易。实践中,由于养殖海产品客观存在部分损耗,加之海水养殖主体自食一部分养殖海产品,导致θ∈(0,1)常态化。为养殖海产品商品化程度因子,即扣除腐烂变质的养殖海产品以后,海水养殖主体最终进行市场交易的养殖海产品数量比例;Y代表海水养殖主体最终的有效产出数量;Pi代表考察期前一个经营周期第i种海水养殖物资Xi的价格;S代表养殖海域总面积;Y'代表单位面积养殖海域的海产品产量;ρ③值得注意的是,特定水域的养殖容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养殖技术和经营模式关系密切(李大海,2007)。简单起见,本文取值ρ∈[0,N];ρ=0意味着特定海域的养殖活动远远超过该海域的承载力水平,导致该海域的养殖活动没有获得有效产出;而ρ=N意味着特定海域的养殖活动与该海域的承载力水平达到了最佳配比,该海域的养殖活动获得了理论上的最大产量。显然,N并不是趋向无穷大,而是一个客观固定的实数值。代表海域养殖容量对海水养殖主体最终产出水平的影响因子;ε④由实际观察可得ε∈[0,1]。ε=0意味着海水养殖活动遭受了恶劣的气候条件,没有获得有效产出;而ε=1意味着海水养殖未受恶劣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实现了正常生产。简单起见,本文取值ε∈(0,1]。代表养殖海域气候条件变化对海水养殖主体最终产出水平的影响因子;λ⑤由实际观察可得λ∈[0,1]。λ=0意味着海水养殖活动遭受了极端恶劣的污染事件,没有获得有效产出;而λ=1则意味着海水养殖未遭受水体污染,实现了正常生产。简单起见,本文取值λ∈(0,1]。代表养殖海域水体环境变化对考察对象最终产出水平的影响因子;A代表海水养殖主体的养殖技术水平;F(.)代表函数关系,亦即海水养殖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a代表海水养殖物资质量提高所引致的生产能力扩张水平向量,即a=(a1,a2,...,an),海水养殖主体显然对此要支付费用,故而假设考察期内Xi生产能力的提升所引发的自身价格相对于Pi的增长水平为ei;X代表海水养殖物资(即海水养殖可变生产要素)n维投入向量,即X=(X1,X2,、、、Xn)T;Z则代表海水养殖固定投入要素向量。随着水产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下事实得到了广泛承认:海水养殖生物的生长率大体上随着放养量的增加而下降;受此影响,随着放养量的增加,产出增量不断减少并最终出现负增长(李大海,2007)。基于此,本文假设公式(2)所对应的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为凹函数①凹函数假设条件确保公式(2)所示海水养殖生产函数满足Y'>0且Y″<0,这意味着所考察海水养殖活动的边际产出水平为正值并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且满足Y|X=0=S·ρ·ε·λ·AF(aX,z)=0②该假设条件意味着海水养殖主体的有效产出依赖于海水养殖可变物质要素的实际投入。。
结合上文分析,求值海水养殖主体获取最大经济利润的海水养殖物资投入数量,则需要对公式(1)进行极值分析。依据假设条件,对公式(1)一阶求导,可得:
显然,公式(4)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水养殖主体理性养殖行为对应的边际状态值。从公式(4)右端项来看,海水养殖主体最优的养殖活动受到两个组合变量的综合影响,即ei/ρ·ε·λ·A·ai·S·μ·θ和Pi/ Py。其中,前者体现了海域养殖容量、养殖海域自然气候条件、养殖海域水体环境、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海水养殖物资的性价比③ai代表海水养殖物资质量提高所带来的生产能力提升水平,而ei是对提升的生产能力进行的成本支付,显然ai/ei可视为海水养殖物资的性能与价格的比值,简称性价比。、养殖海域面积、养殖海产品品质和养殖海产品商品化程度对所考察海水养殖主体获取最大经济利润的综合效用;后者则是现有水产品市场经营环境中,养殖海产品和海水养殖物资的市价比值。整体来看,公式(4)左端项直观地展示了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海水养殖主体养殖技术的边际产出效率;相应地,其右端项则体现了海产品及其生产物资市场的配置效率。综合而言,在市场经济中,海水养殖主体追求最大经济利润的行为选择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效率均衡,即海水养殖主体养殖技术的边际产出效率和海产品物资市场配置效率的均衡。显然,在两者相等的均衡状态下,市场价格体系作用下的海水养殖主体可以获得现有养殖技术条件下的最大经济利润,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背后蕴藏的基本经济规律。
公式(4)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海域养殖容量、养殖海域自然气候条件、养殖海域水体环境、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海水养殖物资的性价比、养殖海域面积、养殖海产品品质、养殖海产品商品化程度、养殖海产品及其生产物资市场价格体系变化(对应于Pi/Py)是影响海水养殖主体生产行为理性选择的关键因素。依据海水养殖主体生产总量曲线图(如图1所示),可以考察上述影响因素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作用机理。
简单起见,假定目前所考察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其最优的养殖行为在生产总量曲线图上对应的决策点为(X0,Y0),则由前文分析可知,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该海水养殖主体在决策点(X0,Y0)上实现了海水养殖技术的边际产出效率和市场配置效率的均衡,即(下标0代表目前,视为研究基期;图1中下标T代表考察期)。
(一)海域养殖容量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养殖主体所处海域养殖容量的提升(对应于ρ数值的增加),将导致公式(4)的右端项数值变小。依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知,在图1所示曲线图上,公式(4)右端数值的减小将会引发海水养殖主体的生产决策点从(X0,Y0)向右移至(XT,YT),与之对应的是海水养殖物资投入量从X0增加到XT、养殖海产品总量从Y0增至YT——简记为“变量右移”现象。相反,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海水养殖主体所处海域养殖容量的下降,势必导致海水养殖主体实际产出水平的下降。
(二)养殖海域自然气候条件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图1 海水养殖主体生产总量曲线图
由公式(2)可知,ε的数值大小对应于养殖海域自然气候条件的随机性变化。一旦养殖海域自然气候条件恶化,ε的数值将趋于减小,由此导致公式(4)右端项数值变大。依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知,此时在图1中将会引发海水养殖主体决策点从(X0,Y0)向左移至(X,Y),与之对应是海水养殖物资投入量从X0减至X、养殖海产品总量从Y0减至Y——简记为“变量左移”现象。相反,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养殖海域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势必引致海水养殖主体做出增加投入的理性扩张决策。
(三)养殖海域水体环境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在公式(2)中,λ数值越高意味着养殖海域水质状况越好,公式(4)的右端项数值相应地则会越小。依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知,在图1所示曲线上,同样会发生“变量右移”现象。相反,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养殖海域水体环境的恶化势必导致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反向选择。
(四)海水养殖技术水平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应于A数值的增加),势必导致海水养殖主体相同数量的养殖物资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水平,在图1中对应于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决策点从(X0,Y0)向上移至(X0,YT)——简记为“海水养殖产出曲线上移”现象,此时海水养殖主体的边际产出水平将会下降。反之,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恶化将会导致既定海水养殖物资投入实际产出水平的下降。
(五)海水养殖物资性价比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在公式(4)中,ai代表海水养殖物资质量提高所带来的生产能力提升水平,而ei是对提升的生产能力进行的成本支付。实践中,二者的变化幅度很少保持一致,导致二者的比值ai/ei经常出现增大或者减小的趋势。显然,当ai/ei数值增大时,意味着Xi“性价比”的提高——既定的费用支出获得了更高的生产能力,此时公式(4)的右端项数值将会变小,同理可知将会引发“变量右移”现象。反之,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海水养殖物资性价比的降低势必导致“变量左移”现象的出现。
(六)养殖海域面积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养殖海域面积的增大对应于公式(2)中S数值的增加,此时会导致公式(4)右端项数值减小。依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同理可知,“变量右移”现象将会发生。反之,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养殖海域面积的减小势必导致“变量左移”现象的出现。
(七)养殖海产品品质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品质较佳的养殖海产品,消费者能够接受较高水平的市场价格。随着养殖海产品品质的改善,公式(1)中的μ数值趋于增大,此时公式(4)右端项数值将会变小。依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同理可知,“变量右移”现象将会发生。相反,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养殖海产品品质的恶化势必导致“变量左移”现象的出现。
(八)养殖海产品商品化程度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养殖海产品商品化程度的高低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第一,主观方面——海水养殖主体的经营意愿。在交易费用(保鲜、仓储、运输等)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海水养殖主体是否愿意出售部分或全部养殖海产品显然取决于销售收入预期的高低。面对既定的交易费用,若养殖海产品的市场收益很难保证,海水养殖主体的交易意愿将会降低,养殖海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相应地也会较低。第二,客观方面——养殖海产品的可交易程度。易腐烂是水产品共有的属性,养殖海产品也不例外。实际生产中,养殖海产品从脱离养殖海域时刻起质量就开始下降,加之运输环节的时间间隔,在保鲜设备装备水平有限的条件下,等到养殖海产品运抵销售终端时,通常会有一部分养殖海产品因腐烂变质而丧失市场交易的机会。此时,即便海水养殖主体市场交易的意愿再强,其最终也只能出售质量有保证的那部分养殖海产品。总的来看,较高水平的养殖海产品商品化程度(对应于较大的θ数值),会导致公式(4)右端项数值变小。在其他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同理可知在图1.中将会引发“变量右移”现象;反之,“变量左移”现象将会出现。
(九)养殖海产品及其生产物资市场价格变化对海水养殖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在公式(4)中,Pi/Py综合反映了养殖海产品及其生产物资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实践中,相对于研究基期,未来养殖海产品及其生产物资市场价格体系变化的结果共有三种情形:第一,Pi/Py趋于变大。此时,公式(4)右端项数值变大,“变量左移”现象将会发生。第二,Pi/Py保持不变。此时,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对不变的条件下,海水养殖主体将会维持养殖物资现有投入数量,养殖海产品产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第三,Pi/Py趋于变小。此时,公式(4)右端项数值变小,“变量右移”现象将会发生。
根据海水养殖生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粮食安全视角下海水养殖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显然应采取提高A、ai/ei、ε、λ、θ、ρ、S和/或μ数值的措施,和/或降低Pi/Py数值的措施,以此确保经济体养殖海产品的安全供给。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
(一)加大政府财政支渔科技投入,鼓励和支持海水养殖物资企业科技创新,着力培育新型海水养殖主体
着眼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应于A数值的增大),加大海水养殖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力度,着力培育新型海水养殖主体。通过加大海水养殖技术培训和推广的力度,引导海水养殖主体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性海水养殖技术以及科学选择使用饵料和养殖用药。着眼于海水养殖物资“性价比”的提升(对应于ai/ei数值的增大),鼓励和支持海水养殖物资生产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支持它们与水产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水产科技院所进行横向联合,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水养殖物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确保优质高效的海水养殖种苗、饵料、防疫用药等海水养殖物资的稳定供给。
(二)完善海水养殖自然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集约发展适度规模海水生态养殖
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弱化自然气候变化对海水养殖生产过程的不利影响(对应于ε数值的提高),构建相对完善的海水养殖自然风险防范系统,具体包括监测预警系统、防灾系统、抗灾系统、救灾系统和灾后恢复系统等子系统①监测预警系统对应于天气预警机制建设。负责海水养殖灾害防御工程设计、灾害教育和培训的防灾系统,负责海水养殖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和维修的抗灾系统,负责信息传输、警报、救灾方案设计的救灾系统,具体实施海水养殖设施修复、援建的灾后恢复系统是海水养殖自然风险防范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倡导和扶持鱼、虾、蟹、贝、藻类混养和梯级养殖、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模式,以逐步扩大海水养殖面积(对应于S数值的增加)和稳定提升养殖海产品品质(对应于μ数值的提高)为抓手,集约发展适度规模海水生态养殖。实践中,扩大海水养殖规模客观上也要求加大对海水养殖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在降低贷款门槛和抵押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信用贷款额度、实施优惠贷款利率或政府贴息贷款等措施,切实解决部分海水养殖主体经营资金匮乏的问题。
(三)加大养殖海域环境行政执法力度,深化海水养殖容量研究,切实保护养殖海域生态环境
着眼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应于λ数值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大养殖海域环境行政执法力度——通过加强对养殖海域环境的跟踪监测和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人员的岗位意识、提高对养殖海域污染企业的惩罚水平,依法根治养殖海域的外源性污染源;另一方面,要深化海水养殖容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升特定养殖海域的养殖容量水平(对应于ρ数值的提高),进而通过严格控制放养密度、科学量化投饵数量、改进投饵方式、规范海水养殖防疫用药标准等,有效降低养殖海域的内源性污染程度。
(四)完善海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养殖海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着眼于养殖海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对应于θ数值的增大),完善海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例如批发市场内外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冷冻储藏设施建设、养殖海产品集散场所建设等),为海水养殖主体提供便利的出货条件;同时,规范水产品交易秩序,确保养殖海产品市场价格的合理制定和交易费用的有效降低,以此增强海水养殖主体的交易意愿。
(五)借鉴国外海洋渔业发展经验,完善海水养殖财政补贴制度
积极借鉴国外海洋渔业发展经验,统筹考虑实施基于产量或价格的海水养殖物资补贴政策和养殖海产品直接补贴政策。对于前者,政府部门不仅可以直接对海水养殖物资生产企业提供生产性财政补贴,还可通过减免它们部分税收或进行相关转移支付来达到降低海水养殖物资市场价格(对应于Pi数值的降低)的目的。现阶段,政府部门应考虑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这部分补贴资金,以扩大海水养殖补贴物资种类并提高相应额度为工作重点。
(六)发展高端特色品牌海产品养殖,加快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海水养殖业的订单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海水养殖主体经营模式多样化
着眼于提高养殖海产品的市场售价(对应于Py数值的增大),一要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品牌海产品养殖——鼓励海水养殖主体瞄准高端消费市场,依托产品认证(也就是目前具有较高市场认知度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例如HACCP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认证、GAP认证——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GMP认证——良好生产规范认证等),提供高品质特色养殖海产品(对应于μ数值的增大,从而确保Py数值的增大),精心打造养殖海产品知名品牌。二要加快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以此提高海水养殖主体的议价能力,为养殖海产品谋取高价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同时,依托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订单渔业——以养殖海产品龙头企业培育为基础,积极探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养殖海产品订单机制,充分发挥海产品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切实促进海水养殖主体经营收入的增加。三要充分发挥海水养殖业的多功能属性特征,积极引导和支持海水养殖主体经营模式多样化。通过养殖海洋观赏鱼类并拓展其产业链条,着力培育海洋渔业经济新的增长极——海洋水族观赏渔业;通过开展旅游观光、垂钓、养殖海产品特色餐饮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空间,以此促进海水养殖主体经济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海水养殖渔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1]孙吉亭:《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P.3。
[2]张合成:《树立现代渔业意识引领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5期。
[3]董双林,李德尚,潘克厚:《论海水养殖的养殖容量》,《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
[4]孙中才:《农业经济数理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P.31-33。
[5]李大海:《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81-85。
[6]陈书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6期。
[7]吴隆杰,苏昕:《水产养殖业对天然渔业资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1期。
[8]吴金泰:《关于渔业用油补贴政策的完善探讨》,《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5期。
[9]赵晓宏:《渔业领域财政补贴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04-118。
F326.4
A
1003-8353(2011)06-0167-06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青年项目(AOCQN200820)、青岛市软科学项目(10-3-3-40-3-zhc)、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H09ZD03)和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201003106)资助。
卢昆(1979-),男,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