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慧丽
滑稽戏能给观众带来欢乐,带来笑。但近几年,大多数滑稽剧团的当家人有点笑不出来了,演出市场日渐萎缩,票房收入日渐减少,往年一日三场赶场子演出成了昔日的辉煌,而今,车旅费涨,场租费涨,各类演出成本水涨船高,入不敷出,难以为继。难道观众不需要欢乐不需要笑了?或者观众移情别恋,不喜欢滑稽戏了?答案似乎并不是这样。
2008年底,上海滑稽剧团周立波创作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在上海一炮而红,接着《笑侃大上海》在上海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观众争先恐后,争看周立波,以至于一票难求,成为上海滩戏剧界久违的一大景观。
想当年,上海滩上沪剧、越剧、京剧、淮剧、滑稽戏等各剧种争奇斗艳,何等风光?可如今,当年大名鼎鼎的京剧名角关怀却心甘情愿地“沦为”周立波的“报幕员”。此情此景确实有点滑稽,更有点悲怆。面对这奇特的文化现象我们不作点反思,那真的就可悲了。
周立波所谓的“海派清口”,其实就是上海滑稽戏的独脚杂交海外风行的“脱口秀”这两者一糅合,变身成一个新的艺术品种——“海派清口”。这个新的艺术品种让观众耳目一新。观众笑了,鼓掌了,认可了,观众看戏的热情又回来了。观众向来是喜新厌旧的。
要使艺术之树常青,就要不断艺术创新。纵观中国戏曲曲艺史,概莫如此。当年四大徽班进京,吸收了昆腔、秦腔的曲调和表演方法,甚至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当今的京剧。再如当年流行嵊县的“的笃班”,如不吸收绍剧、京昆甚至话剧电影的艺术元素,也就没有今天的越剧。同样,滑稽戏也是从当初流行于上海的曲艺“独脚戏”,吸收了其他表演艺术养料发展而成的。这林林总总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上世纪的戏剧曲艺的大繁荣,南来北往的剧团巡回演出,成了过江之鲫,也成了老艺人津津乐道的黄金时代。
然而,时代在日新月异发展进步,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文化艺术不与时俱进行吗?
其他剧种我不想说,就拿我们滑稽戏来说,前些年剧团满足于上演“定向戏”,拿着红头文件跑市场,从表面看,演出红火,演员一天演三场,从鸡叫演到鬼叫,疲于奔命,定向戏一个接着一个演,几年下来,滑稽戏演成了话剧,演成了正剧,剧场观众笑声少了,没有了观众的笑声,滑稽戏还是滑稽戏吗?这成了很滑稽的悲剧。
滑稽戏的生命力在于笑,观众需要笑,社会需要笑。
市场经济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们纠结内心的压力也大。据权威部门统计,国人患精神疾患者占总人口百分之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药物治疗副作用大,又增加了社保支出的压力。开“泄愤吧”,拳打总经理,脚踢恶上司如何?那只会使患者更增添暴力倾向。那么,最好最廉价又没有副作用的药物是什么?那就是笑!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不管对他的探索如何评价,他毕竟成功了,在他两小时的演出中爆发出几百次笑声。不是说演出市场萎缩吗?这笑声就是滑稽戏开拓市场的原动力,生产力。
而今,毋庸讳言,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几十年的剧团,面临着是生存还是消亡的两难选择。要生存必须摒弃计划经济下的运作模式,找回滑稽戏的灵魂——笑,从内容到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千方百计让观众笑得开心,笑得健康。你让观众欢乐,你也会欢乐,因为,你给他们多大的欢乐,你就能得到多大的市场,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