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绵延更替中,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飞跃提高往往通过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制度、经济、政治、文化则是通过一些留下的宝贵文物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而这些文物大多是一些手工制品。青铜器的出现对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和造物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我国遥远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发现和使用铜这一金属制作器物了。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黄铜残片,龙山文化时已能制造青铜器,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陆续出土了青铜器,其中有一件夏朝的镶嵌松绿石的兽面铜牌,可知当时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到了夏、商、周青铜器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铸造工艺非常成熟,历史上称为青铜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衰落。
夏代和商前期是青铜器的初期阶段,装饰比较简单,种类比较少。到了商代后期和周代前期制作工艺开始成熟,装饰繁复华丽,器物的数量和样式逐渐增多。西周中后期开始强调实用主义,风格简朴,青铜器的器体比较薄,显示出比商代更高超的工艺。
青铜器门类很多,造型丰富多样,周代的青铜器可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烹饪器有:鼎、鬲、等;食器有:簋、豆、簠等;酒器有:爵、觚、卣、壶等;水器有匜;乐器有钟和镈;兵器出现了戟。其中艺术性较强的是食器和酒器,非常华美,有的上面还铸有铭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色。
西周众多器形里动物器形是很有代表性的器形之一,特别是在“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周文化的发祥地)出土的西周动物形青铜器最多也最有特色。这些动物形的青铜器大多造型逼真、生动,艺术手法简洁、明快,是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品珍品。展示了西周不同时期的青铜制造工艺,也从侧面反映了西周当时的生活状态。为研究西周青铜器艺术和西周的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帮助。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几件动物形青铜器非常引人注目,向人们展示了几千年前的青铜艺术。
三足铜鸟尊(西周中期1975年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高23厘米,长30厘米,腹深10.6厘米,重3公斤。三足铜鸟尊造型酷似斑鸠鸟,造型夸张。鸟昂首勾喙,双目圆睁。背部开有方口,鸟的身体中空,用来盛酒。据专家推断口上应有盖。鸟腹下有极粗壮的三足,鸟尾羽宽大,从两边方折下垂。方形鸟羽和鸟的三足起稳定均衡作用。鸟尊身体装饰有精细的羽纹,宽尾边垂花翎文,腿饰鳞纹。三足鸟在现实生活中时不存在的,周人铸三足铜鸟,可能和神话传说中的太阳鸟有关。《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古代祭祀礼器中有所谓的“六尊六彝”,“鸟彝”就是六彝之一。可以看出鸟尊应该是宗庙礼器。
象尊(西周中期,1974年宝鸡茹家庄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通高21厘米,长38厘米,腹深13.8厘米,重3.5公斤。象尊为一静态站里的大象。膘肥体壮,四足粗壮有力,十分憨厚。象微微抬头向上卷曲着象鼻。象口微开,露着两颗象牙。象目炯炯有神,象耳竖起,象尾自然下垂。象身躯中空以容纳酒水,象鼻翻卷为流,以便倾注。象脊正中开有酒水注入的方口,有拱形方盖。方盖上设有两个稍大的环形钮,“8”形链把方盖和象身连在一起,使方盖不致脱落。象尊后臀、前胛处饰有雷纹填底的凤鸟团花纹共4组。两组凤鸟团花纹之间用两组上下倒置的四个大小相迭的三角形图案相隔,疏而不繁。
此象尊与商代象尊特别是商夔纹象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相比较,在艺术色彩上相对简洁朴实,纹饰简单,造型不单单是纯写实,有一定的创新。整个象形好似吸取了其它动物的造形特征,而象本身的特点并不是一下就可以看出的有一种抽象的手法。商代的象尊形象生动,艺术手法华丽,这是与西周象尊的区别所在。西周青铜器沿袭了商代青铜器的风格样式,但是减少了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兽面纹、夔纹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简单、洗炼的纹饰,使其行更加庄重典雅和谐。
井姬盂鏙(西周中期 1974年出土于宝鸡茹家庄遗址,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通高18•6厘米,长30•8厘米。器体似马来貘,体态肥硕丰满,腹身微垂。貘昂首,嘴部较长,向前伸出,顶端有方形流口,圆目有神,两耳倒竖。四足较短,背部开方口,盖上立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似在缓步前行,虎背微屈,长尾拖地,全身强健,充满力量。貘尾作半环形鋬。耳、肩和臀饰圆滑卷屈兽体纹,方盖内壁铸有两行铭文:(弓鱼)白(伯)匄井姬用盂鏙(宝鸡为古代(弓鱼)国的所在地,(弓鱼)国原为古代西部氐羌族一支,商末迁徙到秦川西缘的宝鸡一带。周初因相佐武王伐纣有功,被册封为伯)。貘一般生活在热带,由此可推测当年宝鸡可能是一个气候炎热,水草丰美的一个地方。
鱼尊(西周晚期 1988年出土于宝鸡茹家庄遗址,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高15厘米,长28厘米,重1.1公斤。鱼尊形似鲤鱼,鱼身为中空,也是用来储酒的。鱼口微张,下唇处有一细小穿孔。在鱼背鳍处开有方形口,长7厘米、宽4.6厘米。口上有拱形方盖并以鱼的背鳍为方盖捉手,背鳍上还装有小的铜环。鱼腹下设有两两相背、双手捧腹作负重状的四个人形足,其一足从器内壁可看出有明显的补铸痕迹。四个小人中有三人张着嘴,双目圆睁,显得十分卖力;另一小人口紧闭,也好像在摒着呼吸,担心泄力。由此可见古人的设计精心和工艺的精湛。鱼尊通体满饰整齐一致的阴线鳞纹,两鳃处各饰一组简单的窃曲纹,将鱼头和鱼身清晰的表现了出来。钮盖两侧盖面上各饰一组线雕鱼纹,方盖的边缘各饰一龙纹,龙头在钮盖前部交会。鱼尊不仅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纹饰简而不繁。这种鱼形青铜器在之前从未出现过,这件青铜器说明周人在由西向东沿渭水逐步发展的时期,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牧业与渔业也得到了很大进步。《周颂•潜》言:“猗与漆沮,潜有多鱼”。可见渔业、牧业的发展在当时西周范围内冠盖云集的盛况。
铜虎(西周 1988年出土于宝鸡茹家庄遗址,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高10厘米、长20厘米,重1.6公斤。虎身通体饰重环纹,是一件很难得的青铜艺术品。它的造型向大家展示了一个颇有情趣的画面:母虎嘴衔一只小虎仔,小虎仔回头与母虎对目相视,神态亲昵、可爱,充满生活气息。这件青铜作品抓住了动物的生活瞬间,详细刻画了一个和谐的画面。如此真实的表现手法需要对动物进行仔细观察揣摩它的习性,从而体现出当时的狩猎是很兴盛的,可以观察到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除此之外,在宝鸡市郊的纸坊头、竹园沟和茹家庄等地的西周遗址还出土了许多动物形青铜器,如:青铜兔尊、青铜猪尊、小鸟尊、鸭头形铜旄、牛头形车辖、鸭形铜饰、铜犬、铜鹿等等。总之这些西周动物形青铜器与商代的青铜器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不再有商代崇尚鬼神的浓郁宗教思想和图腾崇拜。周人虽然承袭了殷人的技法,但铸铜器侧重于祭祀祖先、颂扬周人的美德,还有对贵族的赏赐和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因此,自西周中期以后,神秘怪异的纹饰被自由连接的波曲纹、鳞带纹所取缔。随着青铜铸造工艺的不断成熟,使得“观象制器” (《周易•系辞》)成为可能。西周动物形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造型更加简洁,与自然物象更加接近,显得清新活泼,更具有现实主义雕塑的意义。
以上只是一少部分西周动物形青铜器的概述,但是从这些青铜器可以看到西周的农、牧、渔以及狩猎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概况。西周动物形青铜器不仅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西周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的高度体现。动物形青铜器在西周的兴盛表明周人饲养动物开始成熟,他们不但猎取动物还掌握了家养动物的技术。所以家养动物也就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同时西周是一个崇尚礼制的国度,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是周代很隆重的活动,而祭祀用品是这一活动中的神圣物品。动物形青铜器也许就是人们为了猎狩的成功,在祭祀时使用的祭祀用品。动物形青铜器不但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美术品,更是古代人民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以及对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表达出的敬畏思想感情。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参考书目
[1]容庚. 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3]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天津: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朱凤翰. 古代中国青铜器[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5]马承源. 中国青铜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