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中国还是世界都是极为热议的话题。文化的定义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又难以言喻,中国古代对“文化”最早的定义是:“小利而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其实这从某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和“不求甚解”的文化倾向。对于文化的定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表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2]文化作为宏观的国家、种族、民族、地域的社会认同与集体意识的概括总和,表现了其宏观意义层面的凌驾性、概括性。无可否认的是,文化如同人类深入骨髓的潜意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宰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众所周知,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环境作为外化的作用力起到的不仅仅是催化剂的作用,所以生存在同一文化氛围中的人们会在无形中形成意识的共同体。反之,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也会形成各种文化差异和冲突。文化的传播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两个文化群体的交际。而交际又需要通过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很难单纯从一个方面入手,因为文化和交际本身就具有多维性和立体性,更何况文化和交际在许多方面都有联通和交织。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随着中国的日益繁荣和强大,汉语逐渐成为了世界最实用的“经济语言”。对外汉语的热门程度已经是不言而喻,对外汉语的学科定义是“teac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可见其主要是汉语语言教学。然而,文化教学究竟在对外汉语中占怎样的地位呢?这仍是我们一直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从电影中的文化差异入手,讨论跨文化交际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活动。它的形式包括跨种族交际—— 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种族;跨民族交际——交际双方来自同一种族,但源自不同的民族;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交际双方有着相同的文化,包括相同的种族、民族和其他共同文化等。[3]电影作为文化载体,是人类礼仪教化、社会生活、心灵感受的反应和升华。电影用更加夸张和典型的形象深刻的体现出其表达的文本话语。当然,跨文化交际的典型事例在很多艺术文化形式里都有体现,尤其是像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以及部分音乐作品。选择电影作为论述跨文化交际的载体,是因为电影这种快餐文化直观的表现了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美国的电影注重音效、特技、内容的创新与更迭以及美国式的幽默和“American dream”式的结局,无论是《第五元素》、《Independence Day》还是《2012》、《洛杉矶之战》,美国电影的科幻题材和美国人先进的科技、丰富想象力、以及民主开放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美国商业的发达、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体现在美国商业大片大制作、大投入、高票房的发展趋势。另外,美国的轻喜剧也善于将美国式的轻松幽默穿插于紧张激烈的剧情中,使美国以电影为依托的整个文化产业都不断的蓬勃发展。美国电影进军中国市场,不仅传播了电影产业的美国式文化,也通过电影的话语方式将美国的文化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2012》中极富讽刺意味的美国总统是黑人的事实,体现了一个社会有限的宽容性;美国总统被海啸吞没前浪漫的说了一句:“卡萝西,我来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国至高无上的夫妻关系。
谈到夫妻关系,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刮痧》中的一个情节,徐大同的妻子简宁生孩子时情况危险,医院要求他选择保大人或小孩。作为一个受着中国传统观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中国人,他要求保妻子。接生的护士在法庭之上就愤怒了,认为这是不尊重孩子,不爱孩子的“野蛮”行为。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做法却是大相径庭。一个简单的问题:母亲、妻子、孩子同时被压在地震的废墟下,当时的情形只允许丈夫救起一个人来,那么你认为他理应去救谁? 中国人会先选孩子和父母,因为孩子是以后的希望,处于动物的本能也会义无反顾的保护自己的骨肉。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句俗语折射出儒家文化在人意识里的潜伏。在中国,在废墟中延续了孩子生命的例子屡见不鲜,就连“范跑跑”这样的自私鬼也说会救自己的孩子。按照中国“百德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也有很大一部分中国人会先选择父母,之后才是自己的结发妻子。在西方则不同,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影响,其编排顺序是:夫妻、儿女、父母、兄弟姐妹。按圣经的说法,神创造了男女,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太太联合成为一体,夫妻为家的基础。[4]
除了美国电影的文化话语,法国的电影在注重浪漫与柔情、情趣与格调的同时,也擅用法国特有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笔法描绘出残酷现实社会中仅存的温情。意大利的电影更注重现实内容和社会问题,例如《索多玛120天》中对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性虐待和性摧残近乎极致的描摹就是一种无声的控诉,这部片子的大尺度相信也令观者感受到几尽崩溃的临界值。
再看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赫曼独一无二的《红幕布三部曲》中的一部极具魅力和感染力的电影——《Strictly Ballroom》。笔者认为本部影片除包含了励志的电影元素外,其深层含义更在于爵士化的舞蹈和民间化舞蹈所蕴含的不同文化气质的碰撞和融合。片中女主角弗兰西斯卡的父亲形象是具有浓郁西班牙特色的“民间舞王”,他的加入无疑是西班牙舞蹈和文化的融入。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情节之一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看似与艺术毫不相干的西班牙移民,在简陋的小庭院里跳起了激情的“西班牙之魂”。而此时,从旁边经过的一辆火车将强烈的镁光灯打在银幕上,但是这光圈掩盖不住他们的欢腾雀跃。导演将贫民窟的载歌载舞和极具现代气息的火车的放在同一个画面里,并把主人公斯科特舞技的突飞猛进归功于弗兰的父亲,在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的背后,表现着不同文化在交流和融合过程的冲突和张力,也昭示着交际过程中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重压下的坚守。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而每种文化要素都有实现其文明价值的特殊功能,以满足人类群体的需要”[5]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可以固守原有的文化堡垒而蔑视文化的全球性。当代电影文化的高度盛行带来了文化交际的空前活跃,依托这一载体,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有交流,也有抵触;有融合,也有碰撞。通过交流和融合,文化的多元性和规律性得以显现,最终实现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1]张涛,王继雄.编.易•彖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2]戴炜栋.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188
[3]郝栓虎.从文化差异视角浅析社会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际.[J].黑龙江: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 年第 3 期
[4]郭莹.老外侃中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5]陈炎著.文明与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