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施佩尔和希特勒》为例:值得关注的情节纪录片创作趋势

2011-11-16 13:21殷亮
电影评介 2011年17期
关键词:剧情片纽伦堡佩尔

一位天才建筑设计师,由于曾是希特勒好友,在二战期间被其聘为纳粹德国的军备部长,这就是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1905-1981),一个充满诡异色彩的人物。他借助权力的力量规划实施了一个可容纳40万人的巨大型体育场,他建造了希特勒的官邸,设计柏林市内的新地标,在纽伦堡的纳粹集会上,他破天荒地集中了几十盏探照灯,排成一堵炫目的光墙,使希特勒就如同天使般降临在会场的中央。这一幕成为了纳粹文化颠峰造极的罪恶象征。施佩尔正是通过建筑和仪式勾画了整个纳粹文化的表现形式。战后,施佩尔更是在今日的企业管理教材中被尊为“企业文化认同之父”(Father of Corp identity)。希特勒的权力给予了他一个宏大的舞台,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宏伟构思有了付诸实施的可能。在实现这种作为建筑师的辉煌人生理想同时,施佩尔客观上成为纳粹暴政的帮凶,并为之在战后付出20年铁窗生涯的巨大代价。他虽然忏悔罪恶,但又并不后悔自己的人生。

曾获艾美奖的德国导演亨里奇•布莱尔(Heinrich Breloer)拍摄的这部文献式电影《施佩尔和希特勒 》(Speer und Er, or Speer and Hitler),讲述希特勒御用建筑师施佩尔的大半生经历,港台有译名为《末路枭雄》。本片虽拍摄于2005年,但接触过本片的中国观众或学者不多,本文根据国际上近来有关学者的研究称谓惯例,称其为“情节纪录片”。

《施佩尔和希特勒》片中穿插历史纪录片片段以及对主人公儿女和在世同辈亲友的采访。常常是以平行蒙太奇方式交错时空叙事,被评价为“创新形式,不失节奏,饶有趣味”。全片长达360分钟,其中分为三部90分钟的传记片(即第一部《日耳曼狂魔》、第二部《纽伦堡审判》、第三部《铁窗生活》);再现一代“魔鬼建筑师”在1930年至1945年近15年中与希特勒的风云际会,同时演绎他在纽伦堡审判和20年铁窗生涯中的表现。再加上一个90分钟的外篇,以较传统的纪录片访谈加资料片形式,采访探寻主人公的波折人生。作为第三帝国首席建筑师、战时纳粹德国部长和希特勒密友,主人公曾备受争议:他到底算不算罪大恶极?由于军备部长托特的意外死亡,希特勒这才临时点将,把这位对军事一无所知的建筑师塞进了纳粹政府的内阁。在纽伦堡审判过程中,施佩尔显得极为合作,并一再强调他出任纳粹部长完全是希特勒个人任意而为的偶然结果。对施佩尔的公众形象在战后几十年里一直不断变化,彼此相左的意见纵横交错,反倒使施佩尔的真实面目日益模糊起来。德国巴伐利亚电影公司出品的这部大片《施佩尔与希特勒》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一次新的审视。

该片以大量情景“真实再现”拍摄手法追述历史的同时,特意采访了施佩尔的后人好友,聆听他们的看法。从而引导观众分析思考。譬如在第二部《纽伦堡审判》中,施佩尔否认自己是纳粹暴民,也不是元帅的党羽,他似乎满怀悔意,承认参与战争,但否认参与屠杀,表明自己并非冷血的杀手。他此举令狱中的纳粹党友对他不满,但却赢得检控官、德国报章及读者的同情。施佩尔在接受讯问时表示自己是一个从政的建筑师,在位时只是执行职务,对好友希特勒的很多恶行亳不知情。而本影片的采访结论是主人公隐瞒了一些重大犯罪事实。根据战后从多方面搜集施佩尔的罪証,文件显示他曾经积极参与驱逐犹太人,也曾与希姆莱在杜拉集中营秘密制造V2导弹,假如这些文件在当年曝光,他必定会被判处死刑。影片由于由演员扮演,得以从施佩尔的角度来观察希特勒乃至整个第三帝国,其意义更在于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反省。

通常来看,在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再现”,每每需要使用演员或当事人,在事发现场或模拟现场重新演绎已经逝去的人物或事件,这样做虽然有逆于纪录片对“纪实”的传统要求,因而从其出现之初就受到强烈批评,但这种表达方式还是得到了纪录片创作者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真实再现”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演化,近年来在欧美就逐渐形成了类似《施佩尔与希特勒》这样的将戏剧性情节剧与纪录片结合的新嫁接——情节纪录片。

国内外学界对情节纪录片的定义和类型划分尚存争议。我们不妨暂认为“情节纪录片”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之上,以纪实手法与戏剧效果相结合,来再现历史的事件的纪录片节目新样式。作为一种纪录片和剧情片交叉复合的新形态,它既以纪实手法强调内容与现实的相似性,又借鉴种种戏剧性法则来激发和吸引观众。可以说,“情节纪录片结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创作的基本元素,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以带给观众知识和学问为摄制的基本目的”。

情节纪录片和传统的纪录片不同,其中的“真实”多表现为由演员搬演历史真实事件或由真实人物重演真实事件,采用“准真实”的“故事化叙述”方式,代替原先严谨“真实”的“未经筹划”的画面[1]。它也不同于纯粹的剧情片,不完全采用人工素材,并依然尽可能符合所要拍摄的对象的真实情况,在精确和细节上自我要求[2]。它不但增加了自身的价值,吸引了观众,也因此获得更多被关注的机会。

情节纪录片使用演员和重构场景,戏剧性地再现所叙述的事件,用虚构手法来叙事。在选题上,情节纪录片多用于表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带有窥视的因素,深深地潜入既定的历史时期,再现问题并寻求答案。同时,情节纪录片在制作中加入历史资料镜头,访谈现存的见证人,目的是为了印证真实,是情景再现或解说词的补充,而纯剧情片使用历史资料镜头的目的,只是出于剧情需要而营造效果,强化影片的历史感。

情节纪录片的创作原则,特别是明显的再现手法,恰是契合了世界纪录片联盟在1947年提出的纪录片定义:“通过理性或感性的方法,借助于真实现象的拍摄或可靠、可信的再现,以有意增长人类知识和表现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及其答案为目的而拍摄的电影。”

目前,在欧洲国家电视台的各类节目中,纪录片的强势回归已经呈现,情节 纪录片则已经成为西欧电视台黄金时段的最强势节目之一。业界人士担心纯剧情片、情节纪录片和纯纪录片之间的界限会因此更加不明晰。其实观众自有选择和判断,完全有能力区分。这种正在被创造的新纪录片表达方式,无论对其忽视不见或者过多约束,都无异于作茧自缚并会窒息了这一创新探索。其表述手法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借鉴。

猜你喜欢
剧情片纽伦堡佩尔
2021年纽伦堡玩具展宣布取消
《何西阿书》对《傻瓜吉姆佩尔》的原型意义
纽伦堡玩具展:环保与疫情备受业界关注
宁浩获瓦尔达“最受关注人物奖”
浅析电影《大佛普拉斯》
哈斯佩尔成为美国中情局首位女局长
2017德国纽伦堡国际玩具展
2017纽伦堡国际玩具展,银辉玩具再放异彩
法国民法学说演进中对立法者认识的变迁——以惹尼、莱维、里佩尔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