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情•文化意•民族风——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电视剧研究

2011-11-16 13:21陈璐
电影评介 2011年17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文化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今的中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一体多元的多样性文化格局。这一格局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流变、磨合、融会而形成的。当今的中国文化,身处深刻而又复杂的国际背景,有其繁杂多元的社会环境,有其独特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其现实的文化走向和文化选择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乃至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地域情:地域风情与文化韵味的彰显

在中国,那些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受到不同区域观众的欢迎。这是不同地域观众了解其他地区人们的民风民俗、特定文化的影视窗口。它将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挖掘到极致,在特殊性中提炼出普遍性,深深撼动观众的内心世界,引发本土之外观众的共鸣。在这个电视剧广受欢迎、竞争激烈的年代,将地域性的电视剧推向更为广阔的文化展示平台,既利于打造具有民族性、中国文化特征的电视剧文化品牌,又增加了我国民族电视剧的国际竞争力。

由赵本山倾情打造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是近几年来能全面反映农村青年生产、生活、创业和爱情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受广大观众喜欢并非偶然,成功之处在于其将浓郁的东北地域风情融于其中,并从不同角度把东北地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了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1]东北的地域文化特色,东北人民粗犷大气、爽朗率真的品性都通过电视艺术很好地展示在了大众面前,还有那“满汉全席”、“老边饺子”、“东北大秧歌”、“二人转表演”等极具东北特色的饮食文化、关东风情和民族文化,都让观众赞不绝口。

《大宅门》、《大染坊》和《乔家大院》是新世纪以来引人注目的三部电视连续剧。它们既是商战题材,又是“大院”题材。《大宅门》中的白家大宅院是京城一景:大红的宅门、多彩的琉璃、青石的台阶、凝重的家具,院落层叠、布局对称。这座大宅子里,白荫堂、白文氏、白景琦主事持家举足轻重,令行禁止,十分有派头。天桥、戏园子、四合院、小胡同,这些都构成了独具皇家气脉的老北京画卷。

《大染坊》中,陈寿亭在周村、济南开设的大染坊,都是前店后厂,生产销售一条龙,而厂内另辟的青砖灰瓦小院,才是主人公家庭生活的所在。这种“先生产,后生活”的大院结构,正是胶济铁路沿线齐文化熏陶下重实利,讲实干的商家本色。山东人性情朴实硬朗,生活环境简洁无华,既没有气宇轩昂,也没有江南人家的精雕细琢,《大染坊》的人文场景,处处显示出山东人这种敦厚务实的特点。另外,青岛的标志“石老人”和德式建筑、济南的标志芙蓉街和聚丰德酒楼等等,都展示出清爽的齐鲁风貌。

《乔家大院》处处显示出“山西人好盖房”的特点,晋商闯荡四方,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于是便有了那么多豪华、气派的晋商大院。乔致庸晚年重金建成的大院象征着乔家荣耀的地位。在晋商富贾的眼中,大宅院就是财富,就是成功。大院深处并无高贵的皇脉可循,却有价值连城的藏银密库。祠堂、庙宇、黄土地,黄绿色的高原和铁灰色的建筑群构成了三晋大地独有的色调。

三座大院内外蕴含着情调迥异的风俗民情。《大染坊》是完全凭借着“土俗”,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土”是指《大染坊》里迎面扑来的乡土气息,“俗”则是指山东独特的民间文化氛围。剧中的主人公陈寿亭不识字,没有北京人的风雅,穿的是粗布褂子大档裤,吃的是豆腐、玉米、大葱煎饼。北京人爱听京戏,而土俗的山东人则爱听说书的段子。

《乔家大院》的剧情与山西民俗结合的十分紧密,其中,乔致庸迎娶陆玉菡一场戏是山西婚俗的集中展现:新娘脚粘红纸,由哥哥背出门,到达男家以后,新郎拿起弓箭向轿门虚射一箭,轿帘掀开,新娘踩着红毡,迈过火盆,又迈过马鞍方能进门。山西人饮食离不了醋,剧中不但饮食有醋,生活中还有陆玉菡用乔家祖传的秘方——醋和着面粉洗头的情节,表现了山西人与醋密不可分的关系。山西的面食十分有名,剧中就有了客人进馆子,不上茶水上面汤的细节。

纵观这三部大戏,文化特色作为极重要的创作因素,在情节构建、人物塑造和环境渲染中被潜心开掘。观众对“大院文化”有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观众有心理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是异乡情调的新鲜,特别是与商战奇才的人生搏击融为一体。

二、文化意:文化积淀与地域特色的融合

人们经常谈论《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的“京味”;《上海的早晨》、《孽债》、《大上海出租车》、《结婚一年间》的“海派味”;《雪野》、《篱笆•女人和狗》、《大雪小雪又一年》的“关东味”;《商界》、《外来妹》、《公关小姐》的“岭南风格”;《太阳从这里升起》、《沟里人》、《有这样一个民警》刮起的“晋风”,以及《半边楼》、《神禾塬》、《庄稼汉》、《秦州牛》的“黄土气息”。有地域文化孕育的不同创作风格和流派在我国电视剧创作中已显出雏形。[2]

《走西口》中的一大亮点是用独特的视角选择典型地域来设置剧情,同时充分展示了农耕、游牧文化交融,商业、城镇文化繁荣的特点。全剧以山西祁县田家大院、窑洞等具有当地色彩的建筑作为标志性符号;杀虎口以其独特的绿林文化色彩成为剧情转折、增加矛盾冲突的最佳环境;包头是以商业城市的形象出现,牛皮作坊和莜面馆成为异地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故事最后代表商业城市身份的牛皮作坊老板变成山西人,带有山西文化特色的莜面馆变身酒楼,暗示了两种文化的逐渐融合。几种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贯穿其中,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文化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人。[3]

巴蜀电视剧应该是指那些在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浓厚四川地域特色的心态、意识、情趣、方式和地域性行为模式的电视剧作品。这些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美学情趣和行为模式,虽带有浓厚“川味”色彩,但它同时.又是普遍的,同整个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心灵互通的,是“个别”中能显示“一般”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越是天才的诗人,他的作品越普遍,而越是普遍的作品就越是民族性的、独创的。”这是巴蜀电视剧的本质,是巴蜀电视剧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4]

三、民族风: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民族生活主要是指在电视剧创作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与发掘。中国电视剧的优秀之作,充分体现出时代风云与社会变迁,反映出我们民族的生活和民族的心理,表达出民族的情感与民族的意愿,呈现出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者就在探索民族化道路,大量地域文化电视剧的涌现,更为这些探索锦上添花。30年来中国电视剧在民族化、地域化方面的不懈探索,其最大的回报就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电视剧收视群体,拥有最具传播效应和民族风范的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化电视剧作品。

在那个中华民族备受压迫和凌辱的苦难岁月中,保家卫国成为有血性的中国人共同的奋斗目标。当《大染坊》中的陈寿亭发出“人强不如国强”的感叹的时候;当《走西口》中的田青卖掉多年艰苦创业才换回的田家大院,舍下妻娘踏上革命之路的时候;当《京华烟云》中的姚思安一把大火烧掉百年花园,并喊出“甲骨就是烧成灰烬也要留在华夏大地上”的时候,屏幕前的观众很容易感受到剧中所蕴含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其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历史延伸,他们不仅在当下的生活中保家卫国,而且恪守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是另一重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彰显出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与生命力。[5]

在艺术方面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打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精品电视剧,将民族精神的传承、民族心理的认同和民族复兴的文化力量蕴含于富集地域文化的电视剧创作之中。所谓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就是电视剧要有本土意识。中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56个民族,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孕育在电视剧创作中就形成了中国电视剧丰富而又独有的特色。在当今全球化与多样性并存的语境中,只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电视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闯出一片天地,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国产地域文化电视剧的发展趋势。[6]

四、结语:地域电视剧的文化联结与发展

综上所述,地域流派电视剧在成功地“俘获”住本土观众、占领本土影视剧市场之时,也应寻找到地域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连接点,并将人物与故事根植于多重的文化平台和多元的文化语境之中,使作品能够反映出人性在深层次上的共通性之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范畴。只有这样打造出来的作品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国际影视剧市场竞争,更有助于运用电视剧的方式对于民族文化的更新与重塑尽一份力量。

电视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发展的,是一个时代的影像呈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还在发展阶段,需要世人的不断创新改进,地域特色靠文化展现,各地要找准自己的特色,集中精力,全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在创作中要把握、处理好电视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问题。对作品的理解要从狭义、刻板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去把握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体现社会民众的道德取向,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审视东西方文化,确立“全球意识”,使中国电视剧艺术与世界接轨。最后,在保持我国的优良传统与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新模式和表达手段,为电视剧营造更加宽松的媒介生态,从而使中国电视剧能正确而有效地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特色,以稳定而快速的步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李波.论电视剧《乡村爱情》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播[J],文艺生活•艺苑,2010(10).

[2]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3]杨云.电视剧<走西口>的文化底蕴[J],当代电影,2010(4).

[4]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梁真译,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77.

[5]李胜利 张遵璐.家族史•英雄志•民族情——“年代剧”的创作特色[J],当代电影,2009(8)

[6]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A]沈国芳.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路径,发展•和谐•公正 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文化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