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李 真 马金科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两句话实可以包括全部墨子。”[1]而本文中所要阐释的“非攻”则是从兼爱中衍生出来的。“非攻”顾名思义,就是“不要争战”的意思。但可能就会有人提出疑问了:既然“兼爱”,何必“非攻”呢?既然同等的爱人,停止争战也是个必然,又何必另提出一种说法呢?这就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据考证,墨子主要活跃在孔子死后,孟子出生之前,即群雄并起互相兼并的战国前期。连年的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针对战争频发的社会现实,墨子就此提出了“非攻”的主张。
简言之,“非攻”学说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所有的战争,而是反对那些杀人、伤人无数的“不义”之战。那些不符合“义”的侵略战争,必然要加以“非之”。 而有的战争是出于道义的需要,是为了顺应天理和民意,阻止暴行,讨伐暴君,救民于水火之中。这样的战争是“义”的行为,不能与“不义之攻”相提并论。
当今世界,在多元化格局的社会发展中,不义之战时有发生。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矛盾和冲突频繁出现,处于冲突战争中的人民深受其苦,给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在国家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人们有时甚至忽视了对战争权利是否合法的正义追问,也淡漠了对普遍意义上的生命权利应有的尊重。而墨子的“非攻”理论可以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恶”,并以此警醒人们关注战争的正义性及人类的和平,努力减少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同时也成为了反对不义之战和恐怖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最终力量。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出于他们各自的政治利益的需要,正一唱一和地大搞其尊孔祭圣的反革命政治活动。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杂文揭露、控诉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东北三省失守,榆关失陷,华北告急之时,选取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创作了历史小说《非攻》。
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墨子虽然衣衫褴褛,胼手胝足,但却勇敢、机智,充满忘我精神。鲁迅热情歌颂了这位为民请命的古代知识分子,在鲁迅的笔下,墨子这位先哲,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小说以作者的墨家观来对非攻思想做了新的阐述。
作品一开头就已经把墨子的“贱民”的形象从他的衣着、言行和思想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敢于当着孔子门人之面,揭露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的虚伪和卑劣,并且打破与公输般的老乡情面,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小说的深刻用心,在于给墨子提供了一种尚义非战、扶弱抗强,主张和平的思想。
墨子在其“非攻”理论的阐述中,并未涉及到有关正义认识的特定的政治内涵,更未言及有关权利、义务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在鲁迅的文章中就比较全面地诠释了非攻思想的具体评判标准,是对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的恶行的控诉以及批判。
墨子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在遭受到不公正的欺凌时,则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反抗。这使得墨家普遍讲求勇武自强,对于墨家的重侠义、轻死生的品格,鲁迅也是一直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传承了下来。不仅如此,鲁迅在融会古今中外价值的基础上,综合尼采、摩罗诗人拜伦和墨家“兼爱”的思想气质,创造了自己的“侠义观”, 经他传承的侠义精神,拓展了内涵,提升了侠义精神的思想境界,已非早期侠义精神的见义勇为、除暴安良,而发展了为国为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墨攻》改编自日本漫画《墨子•攻略》,而这部漫画的思想与故事则完全来自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墨攻》讲的是墨家弟子革离帮助小国梁国抵抗赵国的故事,“兼爱”、“非攻”思想贯穿始终。为了将《墨攻》搬上大银幕,张之亮花费了10年的时光,5年改剧本,5年四处融资,最终电影《墨攻》诞生。张之亮表明《墨攻》这部影片是想借用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以及自己的一些见解,用一个古代的故事引发现代人对战争的一点思考。
根据香港影评人何故一篇张之亮的访谈文章,张之亮在1995年就为漫画《墨攻》所吸引,觉得它故事性和娱乐性都很高,是拍电影的好题材。不过,张之亮在改编电影时,其实只采用了漫画中的《梁城篇》,即革离保卫梁城的部分,也就是原来酒见贤一小说的部分。“战”为主题,借战争来表达墨家“兼爱”与“非攻”的思想。张之亮想“借娱乐讲反战”,更想借“英雄主义”来反对英雄。他认为,“战争内没有英雄,没有永久的胜利,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并对很多当权者以“民族”、“宗教”等崇高口号去发动战争,使百姓受苦,表示反感。他认为,“不论任何时代、不论任何民族,人类一直渴求的,正是和平!”张之亮在电影中通过革离的口说出他的“心底话”:“即使有更多的英雄、更多的战争,也是徒然,必须有懂得和平的君主。”但又表示,《墨攻》并非是拍给当权者看的,而是给年轻人看的,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希望他们能够珍惜和平。[2]
墨子的许多观点,包括作为其思想核心的兼爱都曾受到非难,甚至受到儒家猛烈的攻击。但对于墨子的非攻主张,却几乎没有人提出非议。孟子是攻击墨子最尖锐的,但是他对墨家的非攻也毫无微辞,而且他的一些反战言论及王霸、仁政、民本之说都显然受到了墨子非攻思想的影响。他明确提出了“春秋无义战”,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3]与墨子的非攻思想如出一辙。墨子的非攻思想具有普遍的真理意义,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充分的肯定。反对掠夺战争,倡导和平相处,为民争取和平环境,以解除战国时代规模空前连绵不绝的兵祸,是墨子关怀民生疾苦的光辉思想之一。
而鲁迅《非攻》及电影《墨攻》都是继承了墨子的非攻思想,抨击非正义战争,为建立和平的国度而努力。非攻指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因而非攻是利人之非攻,其有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相利相爱,是义在国与国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更是墨子利人的伦理之善的理想追求。
考察中不难发现,鲁迅《非攻》的史实根据比《墨攻》多很多,因为鲁迅从小接触墨家思想,研究了很多的墨家思想的著作,并且他的思想有些都和墨家思想重合。而《墨攻》是根据日本漫画改编,张之亮对于墨家的非攻思想的研究没有像鲁迅那么透彻,但其中也渗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见解。
鲁迅的非攻思想并非是全盘接收,而是联系古今中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与当时的社会密切相关。鲁迅选择了墨家思想中的非攻思想,为当时危在旦夕的中国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是借非攻思想来为祖国民族战争呐喊。
相比较而言,鲁迅的小说《非攻》的思想性更为深刻。《非攻》是在当时国家面对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以时局为重,猛烈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非正义战争。而《墨攻》中对“非攻”的理解则不然,它更多的则是体现对当今社会和平问题的思考。代表墨家思想的革离正表现出了墨家思想的矛盾性。革离与梁城公子梁适在打败赵军隧道战后有一段对话。梁适表示,这场战斗改变他以前以为杀敌是一种很光荣的事的看法,并问革离,如果赵国遭侵略会不会帮助。革离说会。革离固然反战,但他对结局一点也没有奢望,而内心也有说不出的悲凉与无奈。因此可以说,《墨攻》是以影像的方式把墨家学说中的一些难以说明的矛盾思想展示出来,给人以启示。
和平思想是贯穿墨家思想的核心,尽管墨家的和平之念在战国时代显得过于理想化,但墨家的反战求和平并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他的具体行动。墨子反对“不义”之战,反对侵略战争,墨家的战争观念在战术上不主张攻击,坚持守战。
墨者革离很好地继承了墨子守城的战术,因为主张非攻,在《墨子》中讲述御敌方法的战术很多。这部电影就成功介绍了很多守城的战术。墨家认为梁城不具备可守的条件,所以不愿派人至梁解围。但革离到来后,改变了这种不利状况,创造了一些守备条件,如在南门外修建瓮城,收集粮食进行配给,鼓励百姓抗敌,释放囚犯卫国,说服梁王授权等,这些状况的改善使得四千百姓抗拒十万大军成为可能。墨家守城理念在电影《墨攻》中的另一体现是“以极伤敌为上”。《墨子•号令篇》中说:“凡守城者以极伤敌为上……能此,乃能守城。”当赵军入城被围困并缴械投降后,梁城司马牛子张下令放箭射死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赵兵。这种极具杀伤力且击败敌人的策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却过于残忍,以致于革离反问自己:“以极伤敌为上,对吗?”
这就体现了墨家思想的渐变性,其表现为“非攻”是墨家思想的精髓,其实“非攻”思想本身就体现出了“非杀”的意义,但是在影片中又存在一种二律背反性,那就是墨家以守城的方式来实现“非攻”本身就是对“非杀”的否定,因为,每一次践行“非攻”的意义都是以践踏“非杀”为代价换取的,这在影片中表现得很明了。
自然,鲁迅的《非攻》跟张之亮的《墨攻》还有许多不同,首先,前者是一篇严肃文学的历史小说,后者则是大众文化、商业化的电影,所以不可避免要加进一个莫名其妙的美女、很多激烈的战斗场面和一些纯粹满足视觉享受的荒诞无稽的战术。而且,他们的反战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例如,鲁迅会不会反对反抗者的“英雄主义”,会不会把希望寄托于“懂得和平的君主”,就值得怀疑。鲁迅在这些方面似乎比张之亮要清醒和现实。不过,相对于他们创作和编导的动机,这些差异就显得无关宏旨。
鲁迅《非攻》和电影《墨攻》是至今对《墨子•非攻》解读非常有影响的两部作品,尽管所在时代不同,但它们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鲁迅选择了墨家思想中的非攻思想为当时危在旦夕的中国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是借非攻思想来探讨战争中的道德责任。而电影《墨攻》则处处体现着墨家的“非攻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位思想家的学说或思想,之所以在相隔遥远的年代还能够发挥其影响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曾经困扰过思想家本人的问题如战争、饥荒、暴力、道德失范等依然在困扰着后来的人们。这些问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许仍然无法得到最后的解决,但思想家的真诚思考毕竟向解决这类问题迈出了可贵的一步。这也是人们一直纪念他们的原因所在。
墨子就是这种思想家的一个典型例子。他一生劳碌,四处奔走,上说下教,所试图解决的无非就是如何制止战争、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如何实现平等、如何制止暴力以及如何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和谐等问题——这些问题几乎都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难题。墨子的主张一共可以概括为十条,即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在墨子的十大主张中,大概最容易激起当代人共鸣的是“非攻”这一主张。“非攻”意味着国与国的和平相处。这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两大主题的今天,获得大多数人的首肯是自然的。主张和平相处、反对武力相加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主导力量。
经过岁月的沉淀,“非攻”思想已渐渐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在《墨子•非攻》与鲁迅《非攻》及电影《墨攻》三者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时代要求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展望我们的未来,相信“非攻”思想定会绽放崭新的光彩。
注释
[1]梁启超 《墨子学案》
[2]张钊贻:《鲁迅小说<非攻>和张之亮的电影<墨攻>比较论》
[3]选自《孟子见梁襄王》
[1] 《墨子•非攻下》
[2] 《墨子•兼爱中》
[3] 《墨子•经上》
[4] 《墨子•非攻上》
[5] 《墨子•非攻中》
[6] 《墨子•耕柱》
[7]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8] 《墨子•兼爱上》
[9] 《墨子•兼爱下》
[1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11] ]胡子宗、李权兴,等.墨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2]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鲁迅全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14]李怡.不堪重负的脊梁——鲁迅小说《理水》、《非攻》重读.鲁迅研究月刊.鲁迅研究资料编辑部.1998.
[15]史志谨.鲁迅小说《非攻》解读.陕西师范大学继续学报[J].2007.
[16]高旭东,聂廷生.鲁迅与墨子.理论学刊[J].1995.
[17] 冉隆平.湮没的绝学,遥远的绝响——从电影《墨攻》看墨家思想[J].四川戏剧.2008.
[18] 巨传友.《墨攻》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电影评介[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