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动画强国。在日本,动漫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支柱产业,日本动漫在世界上的比重也超过了60%。中国则是国内外动漫界一致看好的未来动漫大国。作为一个拥有超过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动漫在中国不仅拥有广大的潜在市场,同时,也拥有无数潜在的或者正活跃在动漫界的人才,这对于中国动漫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时机与基础。
日本漫画的真正发展与腾飞是在二战结束后,而出生在那个时期的孩子则成为了日本新漫画的第一批读者。也就是说,在这一批读者年龄还小的时候,日本的漫画也是以小孩子作为受众的。然而随着这一大批读者的慢慢长大,日本漫画也在渐渐成长,漫画已经不只是面向小孩子发行,青年漫画、少女漫画、成人女性漫画应运而生,满足着二战结束后首次生育高峰期这一批庞大的读者群的需求,动漫在日本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20世纪60年代以手冢治虫创办的“虫专业工作室”为代表的漫画工作室模式和动画播出模式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茁壮,这也奠定了日本动漫的商业道路。动漫,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即尽快收回投资,尽可能多的获取利益,以维系其可持续发展。日本也就摸索出了这样一条产业链:首先杂志连载漫画,反映强烈就会推出单行本,继而推出动画版(TV、OVA、剧场版),相继会推出周边衍生产品,包括广播剧、舞台剧、游戏、文具、服装等等。也正是依赖于日本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动漫产业才会发展的如火如荼。在日本动漫产业链上,通常只有市场销售好、口碑好的作品才会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产业链条的每一步都是要通过市场检验的,因此,虽然随着产业链条的深入,成本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但是消费者的忠诚度也越来越高,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风险反而越来越小,回报也会越来越大,而作为整个产业链主体的动漫企业,其在产业链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了产品的多次增值。
中国动画,1949年前也是商业运作,由电影公司出资制作并从市场获取回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转型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动画创作亦被纳入计划经济轨道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中国动画生产单位由事业型转型企业,重新开始其市场化生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结合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出了一系列动画精品。《骄傲的将军》、《牧笛》、《大闹天宫》等等。特别是《小蝌蚪找妈妈》震惊了世界,奠定了中国水墨动画在世界上的地位。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后,我国的动画仍停留在儿童教育层面。《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这些虽然没有逃脱当时的框架,但仍然是优秀之作。到今天,我国的动漫制作技术日趋精良,作品也在技术上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梁山伯与祝英台》、《魔比斯环》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动漫的先进技术水平。这对于我国动漫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分工协作是目前日本基本的漫画制作模式,由于日本的漫画多采用的是周刊的形式发表,而漫画家一个人很难达到一周10-20页的连载需求,所以以一位漫画家或几位漫画家为核心的工作室模式应运而生。在没有这种模式之前,漫画家必须从最初的构思故事情节、编写说明文字到“拐小弯”构图,擦掉铅笔线条,代之以钢笔线条,最后进行添加背景,铺设网点,涂抹油彩等众多步骤才能完成一幅漫画的制作,这对漫画家来说工作过于繁重了。从才唐宝贝开创的漫画工作室模式开始,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知名画家的重复工作时间,也为一些拥有漫画梦的青年提供了机会。中国现在有些动漫画家也采用着这种工作模式,例如漫画家姚非拉2004年创办的SUMMER漫画团队。其中,很有名气的猪乐桃就是曾经在SUMMER漫画团队中担任助手,后来慢慢拥有了自己的风格,画出了属于自己的漫画,成为目前中国著名的漫画家,也是SUMMER团队中鼎鼎有名的画手。
然而这种工作室模式在中国仍属于初级阶段,漫画生产中的绘画环节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漫画家与助手分工协作的体制,但分工的细致程度仍然不够高。如果能够将动漫制作过程进一步进行细分,将促进我国动画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高。
我国缺少漫画脚本创作和绘画制作者的分工。目前在中国,一部分漫画家还有着与曾经的日本漫画家一样的误区,那就是只有一个既能创作出好看的故事情节,又拥有高超画技的人才可以成为漫画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画技高超的画家都是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我国动漫界应加强与文学界的沟通与合作,利用后者在剧本编写方面的优势提高漫画产品质量。现今正流行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充斥着众多的网络流行用语和过于成人化的思想和语言,这对于一部定位于孩子的动画是极为不妥的,也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故事编剧而导致的。
日本动漫有着严格、甚至可以说苛求的动漫分级制度,基本上以三岁为一级。因为这样明确而详细的分级,令日本的漫画有着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基本的分类包括:儿童漫画、少年漫画、青年漫画、少女漫画、成人女性漫画等。日本对于这些分级严格执行,不仅将漫画分属不同的书架,而且有专人负责监督阅读和购买漫画的读者年龄。
一方面,在众多中国人眼里,动漫是小孩子的专利,中国动漫的受众就单纯定在了儿童的身上。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视,相关部门对于动画的审批也格外严格,这就造成了以成人为受众的动画批准不容易通过,多数动漫公司为顺利通过审批只能采取以儿童为受众的作品。这一审批体制使我国面向高年龄层动画产品的产量接近于零,我国动漫企业在高年龄层动漫产品制作能力及市场占有率方面与世界动漫产业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得不说,我国的广播电视没有进行严格的分级,是导致我国动漫得不到发展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较早接触各类动画并仍然对动漫保持兴趣的成年人主要属于70后和80后,而现在最年轻的80后也已经迈入了22岁的年龄,而且现在将动漫作为事业的人也多属于这个年龄段,既有着深厚的读者基础,也存在着各方面贴近读者的工作制作人员,如果想要发展中国动画,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必将拥有一个广阔的前景。
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制度,市场化程度不高,不仅产品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盗版产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的动漫作品基本上针对少年儿童,并且以教育为主,并没有针对少年儿童的兴趣这一部分引起较大的重视,这使得我国动漫产品在故事题材方面不够丰富。此外,即使有着好的故事素材,在动漫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正版衍生品价格过贵,品种少,多为影音和书籍产品,盗版则十分猖狂,不仅涉及CD、DVD、书籍,还跨足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杯子、书包、衣服、零食等等,正可谓无所不包,处处可见。这正是由于国内播出制度和机制以及知识保护产权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各类盗版行为猖獗,几乎对正版和衍生品开发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使得正版市场发展严重受挫。
通过与日本动漫产业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产业链的构建。只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运转,我国的动漫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运作。
[1][日]中野晴行著.动漫创意产业论[M].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白晓煌著.日本动漫[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3]齐骥著.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周兰平著.动漫的历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07.
[5]韩翔宇.中日动漫产业对比分析——从产业链的角度[J].河南科技,2008(4):7-8.
[6]李三强.中日动画比较[J]. 中外文化交流,2008(3):50-53.
[7]林鸣远.日本动漫产业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J].才智,2010(21):283-284.
[8]黄树木著.现代动画艺术[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