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这一术语由茱莉亚•克里斯特娃(Julia Kristeva)提出,她说:“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1]后来“互文性”又被索莱尔斯重新定义:“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篇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2]
互文无处不在,但文本创作者有时是有意利用互文来唤起受众的某种思绪与情感,有时是偶然无意地造成了互文,而他无意识的互文在受众那里引起怎样的反应则在他的意料之外。尽管任何文本创作者都不能逃脱无意的互文,但刘镇伟是有意运用互文制造某种效果的导演。在影片中,他借助一些手段,引起此文本与先前某文本的关联,比如借助同一个演员、相同的人名、地名、背景音乐、相似的台词等等,几乎电影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成为互文的由头。前后两个文本相似又有差异,这样就唤醒了观众对于前一文本的记忆,又令观众清醒地知道第二文本有所不同。在前后联想与对比中,互文给受众带来了特殊的感受。
互文的片段不止有一层意思,它拥有在此文本中的意义,在前文本中的意义,以及在二者之间流动的意义。而对“二者之间流动意义”的解读最需要受众的参与。“文本的解读也是一个增加的过程,这种增加不但反映在解读者对文本添加了新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各种潜在意义的可能。”[3]文本间流动的意义是受众解读出新意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互文“的目的或是出于玩味和逆反,或是出于欣赏。”[4]《大话西游》作为一部喜剧,刘镇伟不但自己创造新的笑料,还会引用别人电影的笑料。
《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末尾,周星驰扮演的悟空与牛魔王斗法,悟空夺过牛魔王的武器在篝火上烤鸡翅膀,唱:“烤鸡翅膀,我最爱吃……”,这曾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唱词,周星驰(唐伯虎)唱这首歌的情境是那部电影中的爆笑点。听到周星驰唱这一句,看过《唐伯虎点秋香》的人立刻想到当时的情境:谋反的宁王派走狗招揽唐伯虎,唐伯虎的娘说他病重不能见客,走狗问为什么病重还能吃鸡翅。
唐伯虎唱:“红烧翅膀,我喜欢吃。”
走狗唱:“但是,你老娘说你快升天。”
唐母唱:“越快升天就越应该要拼命吃,如果现在不吃,以后没机会再吃!”
走狗唱:“你真的快升天?”
唐伯虎唱:“我真的快升天!”
三人合唱:“如果现在不吃,以后没机会再吃!”
《大话西游》的观众不免被这句歌词勾起当时笑破肚皮的情绪。可以看出,刘镇伟是欣赏《唐伯虎点秋香》的这一段笑话的,可在这里,他不仅仅是要借用笑话让观众笑。这一节互文里,悟空在与牛魔王搏斗,他却如此儿戏地拿对手的武器烤鸡翅膀,这表现了大圣的满不在乎、骄傲和从容,由此看来,烤鸡翅片段增强了对大圣性格的表现力。在此情景中安排这样的笑话是有深意的:生活本是一场战斗,我们总是在苦战的缝隙里自己找乐子。在嬉笑认同之外,在塑造性格之外,是互文带来了这样的新生意蕴。
每一部作品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刘镇伟用互文表达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
《天下无双》的故事在传统文艺作品中有原型。京剧《梅龙镇》讲的是明朝正德帝游龙戏凤的事,这是《天下无双》正德皇与李凤姐故事的原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讲千金小姐女扮男装外出游历,邂逅爱人的故事,这是《天下无双》中无双公主与李一龙爱情故事的原型。
《天下无双》有一段插曲《醉一场》,无双用各种比喻向李一龙暗示自己是个女孩子,两人可以做恋人。这一段是黄梅调,唱词内容与黄梅戏《梁祝》的《十八相送》神韵相似。《梁祝》的唱词:
银心唱:“前面到了一条河,”
四九唱:“漂来一对大白鹅。”
祝唱:“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梁唱:“不见二鹅来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
祝唱:“你不见雌鹅它对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
梁白:“嗳!(唱)既然我是呆头鹅,从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天下无双》里无双唱:“你看那湖中白鹅戏,相依相伴像我俩。”李一龙则唱道:“今日游来明天烤,烧鹅的味道实在香,实在香。”
两段词都用了成双对的“白鹅”意象。后来文本对这样一个段落的重复,引我们回味女扮男装、女子暗示爱慕之情的现象。女子总是在交往中暗生情愫,男子总是错认为友谊;女孩子总是不能直白地表达心意,有许多顾虑与暗示;男孩子总是粗枝大叶听不懂,可爱又可恨。这种心理特征,已经不仅仅是古装戏里女扮男装故事的情况,互文强调揭示了古往今来青年男女的典型心理特点。
刘镇伟重新使用旧的材料来表达这样的观念:不管怎样地斗转星移、人世变换,有一种感情是永恒存在的。音乐是与情感最为贴近的艺术,刘镇伟电影的配乐常常是造成互文的契机。《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末尾,紫霞的尸体飘向太阳,孙悟空在紧箍咒的折磨下无法伸出援手,他痛苦万分,这时候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的高潮部分响起。之前这曲子已经是王家卫《东邪西毒》中令人难忘的背景音乐。音乐上的互文,使人悲从中来,潸然泣下。这种黯然销魂的悲痛反而比《东邪西毒》来得更甚,悲伤在这里叠加。
互文强调某种现象,揭示某种真理。在第一文本中不曾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东西,在互文强调中引起观众的思考,深层意义崭新地展现出来。
“讽拟体是借他人话语说话,但赋予原意以相反的意思和方向,讽拟体体式多样,但作者和他人意识互不相容,各自独立。”[5]反讽的意味从来不直接说出,反讽总是通过对别人话语的重复、模拟或者夸张等等让文本接受者自己体味。刘镇伟戏仿王家卫则是出了名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大话西游》对《重庆森林》的两段台词的戏仿。
《重庆森林》中阿武说:“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刘镇伟的《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则这样说:“当时那把剑离我的喉咙只有0.01公分,但是四分之一炷香之后,那把剑的女主人将会彻底地爱上我。”王家卫用“0.01公分”表达空间距离的因缘际会,时间改变世界的奇妙,人生际遇的错综难测。到了《大话西游》,至尊宝的语气洋洋自得,这些话被利用,被嘲笑,那些感慨荡然无存,他只是在炫耀说谎的本领。“互文性使我们可以把文本放在两个层面进行思考,联系的(文本之间的交流)和转换的(在交流关系中的文本之间的相互改动)。”[6]听到至尊宝的这番话,凡是看过《重庆森林》的人都会忽然忆起阿武这个痴情的年轻人,想起他那令人同情的失恋,他的执着自欺。慨叹与谎言的对比,悲与喜的交错,讽刺与被讽刺者之间天悬地隔的反差,让观众一边笑导演的调皮、至尊宝的油滑自得,一边责骂至尊宝的可恶与冷酷。
《重庆森林》里阿武说:“如果记忆也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罐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大话西游》至尊宝说:“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王家卫电影的人物话语,平淡中包含失恋的落寞、无望的幻想,可是到刘镇伟这里,这句话只不过是对严肃话语的模仿,是一个大谎话。观众看着至尊宝惺惺作态,想起阿武执着深情,一面大笑一面谴责至尊宝的狡猾无情。这种复杂的感受正是影片魅力来源之一,也是互文新生意蕴的魅力之一。
此文本与前文本必然处于不同的时空,互文常常带来时空变换的感受。刘镇伟对时空有着不同寻常的疑惑与追问,他的许多电影都有时空交错的因素,仅举两例:《大话西游》是穿越时空的故事,《天下无双》充满古今混杂的场景。而电影中的世界与社会现实也不是同一时空。
“对于文学来说,世界首先是一本书”[7],社会文本往往在电影中被提及、模仿或戏拟,“与社会批评相结合,互文性研究可以找出话语的渊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文本作为组成社会话语的交响之音来欣赏。”[8]《天下无双》中无双公主私自出宫,太后向下属追究责任,官员说“应该跟我们的部门无关吧?”这是借古讽今。可以说是电影文本与社会文本的互文,政府各个部门推卸责任,古今同叹。这种互文告诉我们,总有一些事是千年不变的,这些不变透露出某种社会规律、政治规律。
不同的时空,景象迥然不同,此时代的人穿此时代衣服做此时代的事理所当然,这已内化为人类思维运作的规律。因此古今人物事件混杂的场面极大地撞击着人的思维逻辑,使人悟出新的意味。
我们知道《天下无双》的时代背景是明朝,可官差身着香港交警的黄色制服,头上戴着貌似摩托车头盔的帽子拦截骑马的小霸王,控告他超速。官差声称他超过时速120公里,证据是扫描仪扫描出来的一张图片。官差解释说,高速扫描仪器的高明之处,在于里面有一个高速扫描人员——那个人坐在茅草屋里,从窗缝里缓缓递出一张毛笔素描画,就像纸从打印机里输出一样。这种古对今的模仿,就像小孩模仿大人一般,大人看到小孩的幼稚,自身有一种优越感。时间是古代的,道具是现代的,这种对时间的调侃对现实的调侃,令人发笑又引人思索。人类的智慧步步前进,我们这些后来人看古人,像成年人笑话小孩,可以想象我们的后人看现代人,更加难免“后人复笑后人也”。人的自傲与优越感实在是可笑的。
时空互文能引起观众对于光辉岁月的缅怀,对时间无情、白衣苍狗的感慨。《大话西游》里朱茵饰演女主角“紫霞”,在《天下无双》里朱茵又饰演了配角“情比金坚”。《天下无双》中,李一龙喊一声“紫霞”,朝朱茵跑去,朱茵也向李一龙走过来,刹那间,我们恍惚了一下,误以为李一龙是在叫朱茵,我们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大话西游》。当他们擦肩而过,两人站定,镜头停在男人打扮的朱茵身上,我们怅然发现,依旧明艳动人的朱茵已不是昔年令人痴迷的紫霞仙子,她现在是小厮模样的配角,名叫“情比金坚”,男主角口中所唤的“紫霞”另有其人。此刻,我们与朱茵一起,被一种时空交错的苍惘失落之感所惊动,所笼罩。江山不改,红颜变换,身份、年岁、境遇……时间所带来的一切,必将被时间带走,我们还剩下么呢?很久以后,连我们自己也消失了。
互文的重复引起感情的叠加,互文的强调促使受众重视某个片段,互文显现差异引人做出对比,互文展示相似引人归纳,让人重新发现新的意义。不是这个的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也不是前一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而是两者之间流动的意义,激荡触发着我们的心灵,透露出文本与世界深层的秘密。
[1][法]克里斯特娃.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M]. Seuil 出版社. 1969年.145页.
[2][法]菲利普•索莱尔斯.理论全览[M].Seuil 出版社.1971年.第75页.
[3][5]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第15页.
[4][6][7][8][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页,第57页,第113页,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