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胜平 王文艺(四川省仪陇县畜牧局)
只有抓住商品性这条“纲”,才能达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养兔业因为不是工业化生产,不可能每天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应注意产品的商品固有特性和消费时效性。其主产品兔肉虽然平时也有消费,但冬春特别是接近春节的时候仍然是消费旺季;皮用兔因为皮的生长特性,也以冬皮质量为最佳,夏皮质量最差;同样,兔毛因为夏季气温高,不能留得过长,质量也不是很高。所以,相对来说养兔业的主要产品的消费季节性强。
兔子春季时繁殖最容易,成活率也相对较高,但是繁殖出来的商品兔却最难销售或者是处在价格最低点。有的厂家还会在此时检修设备,这样收购商就更少了。即使收购,对质量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发展养兔业的产区甚至出现过连续两三个月卖兔难的问题,而养兔即使多养十天也会把有限的利润消耗掉,损害养殖户的利益,也会严重损害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因此,发展养兔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其商品性。
商品性一是体现在时效性上,二是体现在质量上,三是体现在数量上。时效性某种程度上也是质量的自然体现,但它不等同于质量;数量上促进商品性就是要讲究“规模效益”。但要注意,“以产促销”更应该在“以销促产”基础上进行。
抓质量是发展养兔业的最根本手段,还没有优质兔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即使在销售低谷时期,一级以上的獭兔皮仍然是市场上的抢手产品,并且与二级皮的差价达到每张近30元(旺季差异相对较小),但二级以下的皮就乏人问津。
同样,肉兔如果不注重质量,养得大、养得久反而可能出现销售难的情况,因为厂家一般要求商品兔在90日龄内达到1.7~2千克,这样的肉兔骨脆肉多,喂养成本也相对较低(过大时骨大,且生长时维持营养的要求也多,反而不经济)。所以前期生产较缓慢的大型肉兔品种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这种前期生产缓慢的大型肉兔品种在冬季鲜活产品市场中却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如果周围没工厂,饲料主要以草料为主、商品兔准备冬季出栏的养兔场就可以以此品种为主导品种,即商品性决定了养殖品种和方法。
抓时效,养殖户要做的就是要人为调节繁殖周期。四川省仪陇县比较成功的养殖户有两个办法:一是经济能力较强的养殖户,春节繁殖出来的母兔(约有3批次)不出栏,而是选留作种兔,在秋季繁殖1~2窝后,在冬季与商品兔一同出栏(特别优秀的可留作下年的种兔。种公兔一般是异地购买,以避免近亲繁殖),抓冬季产品质量较高和价格较好这个时间段。但因为这期间较长时间内商品兔不出栏而且不断增加种兔数量,所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的养殖户才能实行此法。二是抓夏末秋初至初冬时节配种,努力使商品兔在冬末春初出栏。其余时节进行一般饲养。当然,如果有组织的发展产业,也可以在小区域内发动一部分养殖户在春夏季节繁殖种兔(这样养殖户才能增加设备,度过“夏季不孕”期),在夏末秋初再将种兔卖给一般养殖户,达到共同富裕。当然,这必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才能实现。因为,一是夏秋季兔不能进行长途运输,二是此时剧烈变更饲养、环境容易引起种兔不孕甚至死亡。
总的来说,商品性是养兔业发展的“纲”,只有抓住这点,才能达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