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惠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因素对人,尤其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能促进德育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强化教学效果。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文字的内蕴,而情的渗透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特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在情字上下工夫,最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感染力和教学的感染力,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1备课要入情
备课需要反复诵读、研读和涵咏。张化万说:“要上《一夜的工作》《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尽情地宣泄,大声地诵读,直到自己进入文本,和作者、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找到文本的灵魂,抓住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才会进入备课状况。寻找课堂教学的关键训练点,不但应当是文本的核心内涵和突出的语言特征,也必须和儿童心智发展的水平相吻合,还要和教师自身的素养个性相匹配。找到这再去研究课堂如何和学生、文本对话,如何和孩子们一起把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的情感读出来。人对文本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临上课的前一天,我会再次好好地读书,酝酿自己的激情,理清教学的思路。”
于永正讲:“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一、二、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是作为‘阅读的首要目标提出来的),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包括默读),就什么都没有了。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充满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读好了,一切讲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2范读要表情
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教材字里行间理解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收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与其朝夕相处的、受其尊敬的教师为学生范读课文,那么教师的感受往往是最能够影响学生的感受的。教师范读时神态的或颦或笑、或喜或悲,教师气息的强弱轻重、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及情之所至的举手投足,无不在学生的面前一展无遗。那是一个多么鲜活的、感性的形象啊!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这是一种情与情的共鸣,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熏陶与感染。岂则冷冰冰、毫无生气的录音机所能相比哉?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古文老师和白话文老师。她在文中这样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更以自己情动辞发的朗读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他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是激发学生文学兴趣的歌声。
教师的范读首先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前三者比较容易做到,关键是最后一点有感情,即指朗读要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感情。其次,应注意朗读的技巧,即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4个方面。至于课堂上范读的多少,范读的形式和方法,那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定。
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触发情感,加深对文本的体会,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所以笔者觉得,教师的范读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还能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3讲解要动情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语言要准确,有艺术性和科学性,而且要善于运用表情、姿态、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学生在充满情意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据专家测定: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讲课要声音、表情、姿势、情绪诸要素紧密结合,让学生发生感情的交融。
3.1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感情。对于教师,语言是工具,也是艺术。教师讲课要生动形象,富于表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2善用眼睛表达感情。眼睛的表情达意在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富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表达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尽在不言中。
3.3善用脸面表达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脸面则是心灵之镜,其以灵敏的变化,把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如高兴、赞许、悲哀、痛苦、愤怒、忧烦、疑惑等思想感情迅速而真实地充分反映出来。在教学中鲜明地、恰如其分地运用脸部表情,学生能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把教师喜怒哀乐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3.4善于运用手势表达感情。手势具有形象、鲜明、醒目等特点,是教师表情达意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手使用得准确、欠当、真实和自然,既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又能增强美感。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渗透思想教育的需要大方、自然、简练、协调地运用手势,如手掌、手指、拳头,并与身体其他部位密切配合,表达和激发情感。
4体验要重情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就是为了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偏差。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学生理解了巴迪的父母两种不同的爱后,教师引导体验:“生活中,你感受到这两种爱了吗?请说一说。”然后全体起立配乐朗诵最后一段,变成学生对爸爸妈妈的肺腑之言,非常感人。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语文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试想,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还能称其为语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