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品质探析

2011-11-13 07:42季学军吴朝琴
关键词:心理品质职业化本科生

季学军 吴朝琴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226000)

“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品质探析

季学军 吴朝琴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226000)

本文在对“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中发现:“80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在职业化素质结构中处于较低的状态;不同群体在职业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差异,且男性优于女性,本科生优于大专生,管理与和技术类员工优于业务类员工。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80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品质提出相关建议。

“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品质;现状;探析

“80后”大学毕业生已纷纷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即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提升“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化素质显得格外重要。职业化素质,是指职业人为了达到或胜任职业的要求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所要具备的素质,它由职业资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构成。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带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特征①。职业心理品质是指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②。虽说一个人的才能非常重要,但其事业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本文试图从职业心理这一切入点,对“80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品质作一初步探讨。

一、研究对象、范围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范围:本文研究对象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现已取得大学专科、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或学位证书并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研究范围主要抽样调查了分布在南通地区的450名大学毕业生,其中,男性211人、女性239人。按学历划分:大专生181人、本科生255人、研究生14人;按年龄划分:25岁以下246人,25至30岁204人;按工作类别划分:业务类员工149人、技术类员工163人、管理类员工138人。

2.研究方法:①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与编制的《“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化素质调查问卷》和《“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品质调查问卷》,经过多次修改,两份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②调查问卷的题型分选择题和打分题两类,选择题又分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打分题采用1-10记分制,1-10,数字越大,表示表现越好,满意程度越高;数字越小,表示表现越糟,满意程度越低。③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0%。④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笔者围绕职业化素质结构6个方面的因素,即职业资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设计了30道题由“80后”大学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化素质结构中,职业心理素养处于次低位(见表1)。

表1 “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化素质评价表

再从6个较具代表性的职业心理品质的统计结果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自信度、谦和度、抗压力、耐挫力、情绪调节力和意志力(见表2)。

表2 “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品质评价表

运用SPSS17.0软件,对450份有效问卷作进一步分析,得出“8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在职业心理品质方面还存在着性别、学历及工作类别上的差异:

1.性别比较。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心理品质上存在一定差异,男性的抗压力和意志力自评分明显高于女性,而在自信度、谦和度和情绪调节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80后”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品质比较评价表

2.学历比较。调查被试包括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考虑到研究生人数仅为14人,人数偏少,故只对大专生和本科生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本科生和大专生在职业心理品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即本科生在自信度、谦和度、抗压力、耐挫力、情绪调节力和意志力方面的自我评价均显著高于大专生(见表4)。

表4 “80后”不同学历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品质比较评价表

3.工作类别差异。在调查中,笔者将被试者分为业务类、技术类和管理类三种类别。研究表明,不同工作类别的人员在职业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意志力、谦和度和抗压力上存在着差异,管理类、技术类人员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业务类人员(见表5)。

表5 “80后”不同工作类型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品质比较评价表

4.年龄比较。本研究将被试的年龄划分为25岁以下和25-30岁两种,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龄被试在职业心理品质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为什么“8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在职业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性别、学历及工作类别上的差异呢?结合对部分“80后”大学毕业生的访谈与分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男女社会角色不同。所谓社会角色,是指围绕特定身份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表现出来的一套权利义务系统和行为模式③。在我国“女主内,男主外”的角色认同观依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一些影响。“80后”大学毕业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或确立阶段的初期,在这一时期,男性面临的立业压力远远大于女性。正是在应对压力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男性的心理品质得到了锻炼,使得男性在意志力、抗压力和耐挫力方面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女性。

第二,本专科生人生起点不同。首先,本科生是高考选拔机制的佼佼者,是靠意志和毅力取胜的高考成功者,他们有着更好的心理素质,进入大学阶段以及之后的职场生涯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优势;其次,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起点更高,进入职场后他们有着更好、更多的就业选择;再次,本科生的职业期望和要求比较高,他们不甘落后,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专科生在这方面缺乏自信。

第三,不同工作类型人员境遇不同。相形之下,业务类人员的境遇较之技术与管理类人员而言处于弱势。从入职门槛来讲,业务类人员的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从工作流动性来看,业务类人员更替周期短,速度快,跳槽现象较为严重;从薪金报酬来说,业务类人员的收入缺乏稳定性,其月薪=底薪+业务提成+社保。底薪低,而业务压力却很大;就工作环境而言,业务类人员为了获取一些业务,需要去各地跑业务,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其工作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上述诸因,使得业务类人员在意志力、谦和度、抗压力和情绪调节力方面的自我评价逊于技术和管理类人员。

三、结论与建议

1.在“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化素质结构中,职业心理素养不高;不同群体在职业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差异,且男性优于女性,本科生优于大专生,管理与技术类员工优于业务类员工。

2.加强职业心理培训,优化“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品质。鉴于“8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素养不高的现状,用人单位在加强对“80后”大学毕业生员工职业化素质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其职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尤其要关注“80后”女大学毕业生、专科学历毕业生和从事业务类工作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并针对他们职业心理方面的某些弱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锻炼优化他们的职业心理品质。

3.强化职业心理品质修养,提高自身职业化素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用人单位重视对“80后”大学毕业生员工职业化素质建设以及建立良好的职业心理培训机制固然重要,但是外在的作用还要靠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作为“80后”大学毕业生员工,不仅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单位开展的各种职业心理培训活动,更要注重加强自身职业心理品质的修养。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既要看到自身的长处,增强工作的自信心,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掌握科学的修炼方法。只有重塑自身的职业心理品质,提高自身的职业化素质,才能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在校大学生心理品质。“80后”大学毕业生员工职业心理及其品质方面的存在问题必须引起高校人才培养的反思。如今高校的大学生,“80后”逐渐退出校园,“90后”成为校园里最为活跃的主体。“90后”和“80后”一样,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宠爱,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许多缺憾:依赖性强、自主性差、承受力与耐挫力弱等等。因此,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加强对在校“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二要开展榜样教育。聘请职场成功人士与校友给大学生介绍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成功者必备的良好心理品质。三要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产学联合作,组织学生去合作单位见习、实习和实训,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另一方面开展一些障碍性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与坚强信心,并允许他们在活动中失败,以此来培养和增强他们遭遇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从而在实践中构建和提升良好的心理品质。

注释

①冯玉玲:《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②刘颖:《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品质》,http://www.njxgzj.com/readnews.aspx?newsid=4357,2007-11-13/2011-01-20.

③易益典、周拱熹:《社会学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责任编辑 荣家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职业化本科生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