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礼仪文化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11-11-13 07:42周悦娜
关键词:礼仪课程体系课程

周悦娜

(浙江传媒学院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高校礼仪文化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周悦娜

(浙江传媒学院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高校礼仪文化系统教育刚刚起步,但礼仪文化类课程层出不穷,这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存在什么问题?高校的礼仪文化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如何从课程体系上入手,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本文就上述问题试作探讨。

高校;课程;礼仪文化;改革与实践

2005年7月29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其中,“实施文明素质工程”便是这“八大工程”之一。“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具体地说就是要“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礼仪、生活礼仪、职业礼仪。”

2008年2月21日,浙江省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明办曾向全省高校发出《关于在全省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根据省委领导意见,决定从2008年起用三年时间(2008年——2010年),在全省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

在这样一种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下,高校对于推广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高校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作为三年以后的2011年,高校的礼仪文化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如何从课程体系上入手,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呢?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导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大学生普遍对礼仪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可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常有不文明行为,且会同化,道德水平偏低,礼仪修养欠缺;接受采访的学生均表示在高校中对礼仪课程的开设有所期待。大学生们对于礼仪文化表现出日益增长的兴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目前高校的礼仪教学现状是:高校学生的礼仪文化类课程严重缺失,如果有,也都放在“就业指导”、“岗前培训”环节,只有极少数高校是以学期为单位作为选修课来开设的。

一、高校开设礼仪文化类课程的必要性

笔者曾于三年前对某文化大省的几所重点高校进行调研,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礼仪类课程的开设有所期待。

在被问及“你愿意学习礼仪文化知识吗”?发现被访高校的大学生学习礼仪文化知识的热情较为高涨(见图1)。

图1

在被问及“你认为礼仪文化知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时,发现尽管身处高校,大学生们对于将专业课之外的礼仪课程作为“必修课”,非但不抵触,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欢迎态度(见图2)。

图2

在被问及“你认为最能弘扬礼仪文化的方式是什么”时,“列为学校必修课”成为了首选,大部分学生承认学校开设礼仪文化课程的有效性,并有所期待(见图3)。

图3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开设礼仪文化类课程势在必行,大学生愿意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礼仪文化知识,并且认为这是学习和传播礼仪文化知识的最佳方式。

二、目前高校礼仪文化类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礼仪文化类课程课时严重不足

在这里,礼仪文化类课程不是单指冠以“礼仪”二字的课程,而是包含了仪表仪态训练、求职技巧、化妆知识、跨文化交流、职场礼仪等在内的诸多内容。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针对这类课程某些高校采用培训、讲座等形式加以速成,教授最基本的礼仪的“皮毛”,有些高校的礼仪文化类课程甚至是零课时。

2.礼仪文化类课程教育形式单一

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育进行简单的坐、立、行的学习,缺乏“启发示”、“开放式”的讨论与学习。这一点首先要求教育者本身要转变观念,如果礼仪教师也认为所谓礼仪就仅局限于坐立行等仪表仪态方面的话,那“灌输式”教育无疑是恰当的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礼仪存在的前提是社会交往,是某个社会群体约定俗成、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因此礼仪不是一家之言,它是多向交流的,也是会变化发展的。例如:某高校教师在教授“西餐礼仪”这一章节时,继续采用“灌输式”教育,借助网络资源下载了许多西餐礼仪的繁琐要求,其结果或是学生老师都记不住那些可能已经“过时”了的西餐礼仪,或是仅仅是“记住”了。

3.教师的教学平台与学生的实践平台较少

教师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优势去普及礼仪文化知识,学生也缺乏相应的实践平台。如何递接名片、如何为他人介绍等基本的社交礼仪对于学生实践而言,有效性基本为零。笔者曾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礼仪类课程中最能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有所提高的部分是化妆知识与服饰搭配,至于上述提到的社交礼仪很有用且毕业后会急用。

4.礼仪文化类课程在设置过程中与“文化教育”相脱节

学校教育中往往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培养的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礼仪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目前的礼仪文化类课程设置大抵如此,即使在专门培育礼仪人才的专科学校,如空乘、文秘、礼宾、酒店管理、公关部门等等,也是如此。

三、改革的目的

高校礼仪类课程的改革就是要利用高等教育这一平台来弘扬礼仪文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台北的素书楼会见一位美国学者时说:“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脚趾,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钱先生非常明确地说道:“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①。没有“礼”就没有道德。我们这个民族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中国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凝聚形成了文化的核心——“礼”。

简而言之,改革的目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礼仪常识,同时在专门的礼仪人才中提升礼仪的文化内涵,因此高校教育者要致力于培养有一定礼仪文化知识的大学生、礼仪文化传承者与追随者。

四、改革的误区

1.把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思想和传统的礼制混为一谈

封建礼制被推翻了,先哲们的文化思想也随之被嘲弄。封建礼制固然有它的劣根性,但优良的民族传统和先贤们的智慧值得后辈思考。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儒家很成功地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和完善的礼节……这种礼节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②传统礼仪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导学生不要因为封建礼制而轻易地否定了传统礼仪文化,进而否定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

2.把仪礼和礼貌礼节混为一谈

仪礼是各种活动仪式中的礼宾接待与礼仪展示;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一个微笑,一句问好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礼貌要以良好的教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基础,并且应该是出于自然的。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礼貌习惯。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千万避免把仪礼中的形式动作当作礼貌、礼节的行为规范来练习。如,简单重复地训练“微笑要露6-8颗牙齿”,指示手势体侧手位夹角45度,等等。假如不是出于真心的微笑,光露出正确数量的牙齿有何意义呢?当然,在团体训练中要强调统一性与齐整性,但注意“度”的把握,千万不可过犹不及。

3.把“俗”和“礼”混为一谈

“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具有广泛性,而“俗”是限于某一区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比如,抓周是礼文化中的俗文化,它不具普遍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自身要明白“礼”与“俗”的关系,对于礼仪教育虽不能粗枝大叶,但也不能细枝末节,适当的俗文化的教授,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比对,从而发现身边的礼仪。

五、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我们以课程体系为切入点进行的改革,其理念就是:使礼仪文化类课程诸如《社交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校园礼仪》《现代西方礼仪》等等不仅仅只作为单门课程进行单纯地建设,而是要全面有效地建立起一个“礼仪文化系统”进行大课堂式整体构建,从而推动课程内容的建设。

这里所指的“大课堂式”,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实践、应用为一体的立体课堂,不仅包括教学时间之外的课余时间,也包括教室之外、学校之外的场所,参与者不仅是师生,还有诸如辅导员之类的管理者。

礼仪文化类课程建设将是立足于“文化”的建设:以文化知识为主,礼仪规范为辅,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活动为辅。要求学生在生动、典型的实例中,去理解课程的内容,使其更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等特色。

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全面有效地建立起一个“礼仪文化系统”进行大课堂式整体构建。

在高校教育中,不仅传授礼仪知识,还要弘扬礼仪文化的内核——“仁”;不只局限在课堂,还要借助学生社团、学生科研立项、学生暑期社会活动来丰富这一体系;不仅针对学生,还要求教授礼仪文化类课程的相关教师同样在教学、科研、教材建设、学生活动指导方面作出表率,如教师礼仪、行政礼仪、秘书礼仪等。

第二,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的社会影响力。

浙江传媒学院的礼仪文化类课程在全国同类课程中率先开设,这些课程立足于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看待礼仪的新视角,为课程的内容体系建设作了开创性的贡献。我们要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通过内培或外引优秀礼仪类课程教师,积极鼓励教师承接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大中型礼仪活动,来发挥课程的社会辐射力,提高礼仪文化类课程、礼仪文化专业甚至是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践方案

第一,立足文化大省这一背景,关注礼仪文化人才培养的途径与过程,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要想在课程体系上作出改革,首先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源头入手,我们要在一个文化大省所属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礼仪人才?是只有良好身形、美丽面庞、微笑露出6-8颗牙齿的所谓礼仪人才?绝不是。我们要培养的是兼有文化的内涵和礼仪的外延的“完备”的人,两者缺一不可。

第二,为区域经济服务,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礼仪文化专业的特色,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为文化大省做好服务工作;地处长三角洲,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对于礼仪文化人才的需求也日渐扩大。这为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的培养模式带来许多改革的机遇。

第三,编写教学大纲完善课程体系。《礼记》中说“礼,时为大”指的就是礼仪的时代性,教学大纲也要与时俱进。高校纳入礼仪教育那是本世纪初才有的,浙江传媒学院于2001年招收全日制公关礼仪专业的专科生53名,在全国开了礼仪高等教育的先河。十年来高校礼仪教育发展迅速,各类礼仪培训层出不穷,但成系统较为完善的教学大纲及课程体系的发展尚于探索阶段。

“从目前国内高校的礼仪教育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两种不当趋势:一是部分教材局限于系统介绍西方商务礼仪。这类教材给部分商务类专业或者需要较强涉外交往能力专业的学生学习自然是好,可是让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学却有很大的问题;二是有些教材将中西礼仪兼收并蓄,求大求全,却毫无体系,未能理清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也未能揭示各种礼仪规则的来源和发展。比较肤浅,没有理论体系,不谈内心素质的提升,而仅着重于外表与形式,且没有划一的规则标准,甚至对于同一情况,有的教材介绍这种规则,有的介绍完全相悖的另一种规则。”③

第四,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导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革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最为立竿见影的。学生很容易从变化了的教学方法中保持学习的兴趣。

第五,针对礼仪文化类课程建设配套的课程网站群,在各门课程之间作“友情链接”,这一网站要集教学、研究、实践、应用于一体,既可用作教师课堂、学生课后自学,也可用作展示学生礼仪文化活动的一大平台;礼仪文化类课程千万不能各自为政,独立建设,应该有相应的课程群,让学生感受到礼仪文化无处不在,是一门直接与生活有关的课程。

第六,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上,摒弃传统的“一刀切”,转向“分层教学”,即结合文化的理论性与礼仪的实践性,分别凸显礼仪文化类课程的学理性与普及性。针对本专业的本(专)科学生重在研究,如学生科研、学生社团或学生论文;针对非专业学生重在趣味性与常识性,可借助礼仪文化网站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承办校内外各项礼仪类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艺术团走进中学、礼仪文化大赛、礼仪文化节、暑期社会实践,等等,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能提供更多的实践类活动,同时借助学生获奖或竞赛可提升专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辐射面。

第八,师生共同完成电子音像类作品,教师把关梳理脉络,学生提供案例或演示。实践证明,对于学习者而言,由学生来演示的教学效果要明显高于教师本人的示范。同时对于礼仪文化的实践操作部分借助电子音像作品比文学表述更直观、更到位,但应注意概念的准确性与动作的规范性。

第九,进行师资再培训,鼓励教师带头参与社会各级各类礼仪学术会议、实践活动等等,这一措施将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更为有用的动力;礼仪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它的文化性使它必然具备民族性、差异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因此,教师自身也要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提倡名师出高徒,拒绝瞎子领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亦将之纳入课程体系改革当中。

第十,借助礼仪师资交流平台,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合作,如对方提供实践基地,我们派出师生进行礼仪文化推广等等。行业需要合作,无异于个体离不开团队合作。礼仪文化也不例外,单枪匹马必输无疑。

七、结语

温总理说:“一个民族要有一些经常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尤其是高校教育者,更应传承、传播和捍卫我们的礼仪文化。

正如2010年11月,中国素质教育体系领衔主讲杨茳副主任在第26期全国礼仪(礼宾)师师资培训班上对礼仪文化体系宗旨的阐述:“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我是继承者;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我是传播者;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我是捍卫者;将专业人才培训升华为素质教育,提升中华民族的质量,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④

我们坚信,通过未来几年高校礼仪文化类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会看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成果,那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注释

①彭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尹靖:《中华文化大观》,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835页。

③黄亚兰:《高校礼仪教育应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④全国专业人才教育网,2011年8月1日引自http://www.weleve.com/Index.html。

浙江传媒学院2009年第六批教改课题“文化大省背景下高校礼仪文化类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JG0919)

责任编辑 王公

猜你喜欢
礼仪课程体系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