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向刚尔 本刊记者 胡 鑫
立志攻克肿瘤之殇 泰然书写华彩人生
——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孙君重
特约通讯员 向刚尔 本刊记者 胡 鑫
专家简介:
孙君重, 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擅长乳腺癌、肺癌和结肠癌的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兼任《中国肿瘤临床》、《癌症》等杂志编委,中国远程医疗会诊专家库专家,北京海淀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
所谓“大医精诚”,一方面是指医术精湛,勤学博思,敢探未知领域,学习未知医术;另一方面是指医德高尚,爱岗敬业,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怀父母之心,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精诚”是指学习上精益求精,生命不息,探索不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孙君重就是这样一个大医精诚、德艺双馨,立志为肿瘤事业奋斗终身的医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肿瘤并不陌生,其恶性肿瘤(癌症)更是无情地肆虐着人们的生命。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全球,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的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的边缘。
肿瘤是机体受某些有害因素刺激而产生的新生物,以局部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损害身体的各器官,而且还会产生各种癌症并发症,如积水症、疼痛症等,最终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人们的生命。目前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术虽能去除原发病灶,但对微小的转移灶却无能为力,因而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肿瘤细胞的再生与繁殖,而这正是日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放、化疗虽能杀灭癌细胞,但同时也使大量的正常组织细胞受到损害,诱发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和肝肾、心脏功能损害,使病人的身体更加虚弱,难以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而孙君重选择学医则是始于他的舅舅,当他亲眼目睹舅舅因胃出血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失去生命时,他意识到,医者医术对于患者的重要性。从此,他便与祖国的医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立志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医务人才,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坚持不懈地学习是能力提高的源泉。为了尽快提高医术水平,孙君重从一开始就刻苦钻研本岗位工作,拜老专家老前辈为师,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努力学习工作中的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业余时间里他想方设法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埋头书海,刻苦钻研业务,无论春夏与秋冬。为了弄通一个原理,他经常通宵达旦,为了掌握知识技能,他往往废寝忘食。
在河南南阳地区医院工作十年之后,孙君重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他没有放慢学习的脚步,毅然报考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医学研究生,偶然的机会他被选派到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之中他发现我国肿瘤领域尚存许多空白,而自己也比较喜欢这个专业,从此,他便找到了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肿瘤内科。
广泛接触海内外同行,积极参与国内外合作,从医学同行那里汲取经验、知识,是他获得和更新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他曾应邀参加多次国际会议,并多次进行专业讲座。
从事恶性肿瘤治疗20余年,孙君重对乳腺癌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在国内较早开展恶性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近年来,他率先在国内倡导恶性肿瘤控制性治疗理念,大大改善了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科研基金等共4项,总经费达200万元。在国内外核心医学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6分。参编专著4部,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解放军总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4项。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断的学习,勤奋的工作,大胆的摸索,风雨数载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医务人才。
在大多数人眼中,医生可能是这样的形象:穿着白大褂、浑身充满了消毒水味道、神情严肃、不苟言笑。但在患者的眼中,孙君重却是个十分容易亲近的人,他的个人网站上有许多这样的留言:“医术精湛不说,最主要是一点架子也没有,把我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多年忙碌于手术台前,孙君重说,做医生辛苦是免不了的,但当看到患者痊愈,看到家属重获亲人的那种幸福感,就觉得很快乐。他谨记广施人道、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誓言,怀着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用炽热爱心和精湛医术,全力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
孙君重每天工作都排得满满的,我们好不容易约到他一个空闲,采访过程中敲门声几乎没有间断过。而且我们发现,每次查房时他都认真、仔细,不走过场,对病人关怀备至,问寒问暖,遇到病人不开心时还要跟病人谈谈心,拉拉家常,调节病人的情绪。
多年来,他凭着对病人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对待每一位病人,都用一颗宽厚的医者之心安慰他们,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思想负担,并将治疗步骤和最终达到的效果告诉病人及家属,既不夸大治疗效果,也不回避可能存在的问题,每个手术前后他都耐心地给病人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使病人充分了解治疗的情况,取得配合治疗,赢得了病人的普遍信任。
医生“拼命”就是为了“救命”。他常对医护人员说,没有尽到最后一分努力,没有走到最后一步,我们决不能放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而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闲暇之余他总是阅读专业书籍,钻研业务,及时了解国内外新进展、新动态,不断开拓视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多年来他始终把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定格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作为一个医生,孙君重有着良好的职业习惯:每天早晨上班,他总是提前半小时赶到,查看病房,准备医嘱;每次查房,他都稳稳地站在病床前,微笑着与病人交谈;手术前,他会提前到手术室等候病人,帮助摆体位,轻声安慰患者;手术中,他一丝不苟,直到治疗圆满结束;手术后,他仔细向医护人员交代注意事项;无论从哪里出差回来,他第一个要去的地方不是家,而是病房
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细节,他坚持了20多年。他常对医护人员说:“得病是人生的大不幸,医生应该用‘心’为病人治病,让他们早点儿摆脱痛苦。”
问及从医二十余年的心得体会,孙君重感慨的说,最大的体会便是观念的转变。刚开始接触肿瘤的时候,他信奉对待肿瘤治疗必须要做到“斩草除根”,毫不留情,打到恶性肿瘤细胞死去活来,绝不手软,这种理念贯彻了他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但是孙君重在一次次实践中逐渐意识到,有一部分的肿瘤是可以这样治疗的,比如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采取“狠打”手段,虽然病人受了很大罪,但是治疗效果还算满意。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采取“狠打”治疗后,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比如胃癌肝癌等,“病人受了很大的罪,病情却得不到改善,作为医务人员,我们该好好思索一下问题的所在”。因此孙君重的观念开始转变,特别是最近五到八年的时间内,他开始信奉“控制性治疗理念”,他表示,肿瘤治疗也可以降低治疗强度,不要一下子把免疫力打垮,观念转变了,病人受的苦也轻了,而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反而更好了。而这种理念恰恰与国际著名肿瘤专家Gatenby所提倡的观点不谋而合。
人,总是在追求,有人追求名,有人追求利,而淡泊名利、埋头苦干却是孙君重无悔的选择,献身祖国的肿瘤事业更是他一生的追求。在他身上,“不畏艰险,永挑重担,开拓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放化疗仍然是目前恶性肿瘤,特别是晚期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无论是放疗,还是化疗,其共同的问题是作用缺乏选择性,即在杀死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尤其是增生活跃的组织、细胞存在非特异性的杀伤作用。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是放疗和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毒副作用,有时甚至相当严重,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和免疫力下降,甚至患者死亡,极大地制约了肿瘤患者预后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当代放化疗治疗恶性肿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孙君重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理念:过分追求对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的彻底杀灭,而忽略了对机体和免疫力的充分保护,或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对机体正常组织和免疫力的保护不力。而实际上,大量的实践表明,无论多大的化疗强度,其对肿瘤组织和细胞的杀伤效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限的。
鉴于此,孙君重教授认真思考了恶性肿瘤的辩证治疗观念。即肿瘤治疗存在两个方面:“攻”,即杀死肿瘤,与“补”,即修复机体功能。二者同等重要,在恶性肿瘤的治疗实践中,应该“攻”“补”并重,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目前,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医疗实践,绝大多数学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如何杀死肿瘤细胞上,而对本来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机体功能修复的研究关注较少,即所谓“攻”的策略;对于“补”主要还是被动地进行,也就是在出现了相应的毒副作用后,才进行必要的支持治疗,或仅仅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治疗,或是因为无法耐受的毒副作用而被迫停止原本有效的抗肿瘤治疗。这种被动的局面造成恶性肿瘤治疗不可避免地走向无法回头的死胡同。
对于这种尴尬现状的深刻思考,促使孙君重教授在他的抗肿瘤实践中采用了两种基本策略。一是把一味追求对肿瘤斩尽杀绝的理念更变为用适当强度的抗肿瘤治疗(化放疗)对肿瘤进行有效地控制,进而把对机体正常组织和免疫力的杀伤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在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修复机体正常组织和免疫力,包括中医中药、免疫细胞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应用。
在如何进行正常组织的修复方面,孙君重教授也做了有益的尝试:
其一:利用间充质干细胞对多种组织具有强大修复能力的特点,在化放疗实施的适当时机给病人输注间充质干细胞,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力保证了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也把传统抗肿瘤治疗的效果提高了30%以上。
其二:充分利用国际上抗肿瘤研究成果,并进行改造创新,造福肿瘤患者。我们知道,沙门氏菌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消化道致病菌,但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减毒可降低其对宿主的致病性,但仍保持其对肠道粘膜组织的强大亲和力,日服几十甚至上千LD50(半数致死量)的减毒苗都不致死,该菌被口服后可在肠道粘膜定居。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在促进胃肠上皮细胞增殖和胃肠道黏膜损伤愈合方面具有肯定效果。但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制备要求复杂的生产工艺,费时、费事、费人、费钱;此外,生长因子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临床需要反复给药,更重要的是不能保证生长因子消化道黏膜的定向修复作用。上述因素将限制生长因子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孙君重教授充分利用上述医学成果,将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到减毒沙门氏菌,通过沙门氏菌携带将肝细胞生长因子转移到损伤局部黏膜组织,使局部转染细胞作为一“微型药物工厂”持续一定时间分泌生长因子,在局部促进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促进胃肠道黏膜损伤修复,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放化疗导致的黏膜炎作用。该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
岁月见证着跋涉的足迹,成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孙君重教授开拓创新的精神有目共睹,拼博奉献的品质有口皆碑。前景如虹,任重道远,如今,他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在肿瘤事业中奋勇前行,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