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朱巍巍
把城乡社区打造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
◎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朱巍巍
8月25日,全国社区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19日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总结推广黑龙江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机遇,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任务,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践,大胆创新,切实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组织队伍、深化社区自治机制、发展社区服务体系、改进社区服务手段,不断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把城乡社区打造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
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详见本刊特稿)
黑龙江省副省长孙永波致欢迎辞,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金华主持会议。来自全国各省、市相关单位的领导和实际工作者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黑龙江省民政厅厅长杨喜军,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林铎,大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夏立华,哈尔滨市道里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梁野在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观了哈尔滨市社区建设现场。
民政部视点:
以省为单位召开现场推进会,集中展示一个省整体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在我国社区建设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开始进入到区域性发展、整体性跨越的新阶段。
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和谐社区建设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落实中央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决策精神,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任务。她充分肯定了黑龙江省和谐社区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姜力副部长指出:这次会议之所以选择在黑龙江省召开,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全省的社区建设工作迅猛发展,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经验。
姜力副部长将黑龙江省社区建设经验概括为五个鲜明特点:一是高规格组织,一把手负责。全省成立了以王宪魁省长为组长,省纪委书记、组织部长、主管副省长等省级领导为副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40个党政部门的一把手出任小组成员,各地市、区(县)也都成立了高规格的社区建设领导机构,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高起点谋划,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城乡社区建设作为惠民生谋发展的战略任务,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规划、增加投入、考评检查等措施强力推进,并在设施建设、人员队伍、经费投入等方面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完备的政策保障。省政府已决定今年省财政投入5000万元、明年投入8000万元、后年投入1亿元用于改善社区服务设施。三是高标准建设,全省采取以奖代补、政府投入的办法,启动城乡社区建设“双百”示范工程,建设起一批服务面积大、服务设施全、服务条件好的示范社区,引领全省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四是高水平推进,在城市社区实施“百项服务进社区,打造特色型社区”活动,在农村社区开展“打造新社区、构筑新家园、共享新生活”三新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了城乡社区建设规范协调发展。五是高素质配备,实施了社区专业化社工人才“百千万”工程,选派优秀民警到城乡基层组织任职,向全省100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配备公益性服务岗位,有力地增强了社区工作力量。
姜力副部长指出,黑龙江省的经验充分说明,尽管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财政实力有强有弱,但只要党政领导重视,部门齐心协力,社会共同参与,任何地区都能够走出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
黑龙江省做法:
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方向,高标准、大举措、全方位抓好城乡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民情的社区建设之路。
黑龙江省民政厅厅长杨喜军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据介绍,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本着社会管理谋和谐,社区建设促发展的宗旨,强力推动社区建设实现新飞跃。三年内,全省新建达标社区1842个,达标率提升了61%;农村社区启动率达到68%,实现了从零到6112个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平安龙江、和谐龙江、幸福龙江建设目标的实现。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全面提高社区工作重要性认识,建立党政统领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社区工作纳入到全省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工作布局之中,全面谋划,高位协调。一是思想认识上高度统一。在黑龙江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上,出台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把社区建设列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省委书记吉炳轩多次强调要做好社区建设工作,健全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基础环境。省长王宪魁要求,把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点和有效载体来抓,筑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基。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黑龙江省把社区建设纳入市(地)主要领导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各市(地)也把社区建设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指标,全省上下对社区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二是组织领导上坚强有力。省委省政府调整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纪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两位常委和分管副省长、副秘书长及民政厅厅长为副组长,4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厅。据此,各市地也相应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为社区建设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决策部署上强力推进。连续三年,黑龙江把社区建设纳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和年度重点工作当中,出台了《全省社区服务设施三年发展规划》,设立省级社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每年财政拿出3000万、福彩公益金配套2000万,用“以奖代投”方式支持社区基础建设。在省级资金拉动下,各地投入了22.6亿元资金,建设起一大批达标社区、精品社区、示范社区。今年,全省实施城乡社区建设“双百示范”工程,在原有基础上,再打造100个城市示范社区、100个农村示范社区中。四是制度建设上有章可循。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建立社区建设定期会议制度。连续四年召开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每年召开一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省长专题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健立完善了政策体系,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政策性文件。
二、坚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构建社区建设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社区建设是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联系部门广,职能配合多,近年来,黑龙江省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综合协调,统筹推进,使社区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抓好职能部门横向联结,凝聚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省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履职尽责,明确部门分工,加强协调指导。各成员单位结合业务职能,鼎力支持、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社区建设工作整体合力。二是加强民政部门纵向指导,增强基层社区建设驱动力。近年来,黑龙江省把社区建设列为全面提升民政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牢牢抓住不放。省民政厅着重加强对市(地)、区县社区工作的指导,提高社区建设在基层民政工作中的排位,强化各地加快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增强推动社区发展的驱动力。三是培育典型实行以点带面,发挥先进经验带动牵引力。社区建设模式日益多元,黑龙江省注重培育不同类别的社区建设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针对大中小城市社区功能定位不同,开展分类建设。即把哈尔滨市作为现代化大都市代表,打造中心型社区建设典型;把牡丹江市作为省内中等城市代表,积极推广“12349”社区信息化建设经验;把肇东市作为全省中小市县代表,确立城乡社区一体化推进典型。针对行业管理特征不同,对企业社区进行区别引导。发挥农垦、森工、油田、煤矿等中省直单位的社区建设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生态型的森工林业社区、经营型的农垦场部社区、创新型的大庆油田社区和管理型的龙煤厂矿社区典型。针对城乡社区发展基础不同,实施统筹推进。在城区,积极推广哈尔滨市道里区经验,实行网格化管理,开展社区大项目建设,提升城区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在农村,提倡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学习庆安县、黑河市爱辉区农村社区建设经验。通过因地制宜,把握特色,有分有合,统筹推进,形成社区建设城乡并举、全面进步的可喜局面。
三、围绕三个重心提升服务,形成社区建设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社区基础建设的规范性、社区服务的多样性、社区人才的专业性是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社区建设工作的关键。为此,黑龙江省围绕“三个工作重心”提升社区标准化、多元化、职业化服务品质,打造社区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围绕基础建设重心,突出服务设施的规范性。提出了全省达标社区300平方米、精品社区500平方米和示范社区10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明确了社区要有“一站式”服务平台、有文体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室等“十有”标准,提倡服务面积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目前,全省千米以上城市示范社区达到387个,社区服务设施实现了全面提档升级。二是围绕品牌建设重心,突出服务功能的多样性。黑龙江省始终坚持凸显服务特色、强化服务功能的基本理念,倡导“一口式”受理,“一站式”服务,致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品牌。三是围绕队伍建设重心,突出服务人才的专业性。黑龙江省不断强化社区专业服务理念,多渠道培养选拔人才。通过实施社区专业化社工服务“百千万”工程培育人才,在全省打造100个社区综合实验基地,招聘1000名专职社工,培养1万名社区实用人才,建立完备的社区人才储备库,省市区三级每年培训社区工作者近万人。同时,通过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建立了动态自然增长机制。在全省普遍实施了从城乡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国家公务员的办法,拓宽了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实施规划引领推动创新,使社区建设科学持续发展。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引领社区发展。科学编制了《黑龙江省社区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实现85%的城市社区达标、100%的农村启动社区建设,每个区(县市)建有一处示范性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目标,全面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城乡社区一体化建设进程。二是持续加大投入,扶持社区发展。全省社区建设政府投入总盘子今年5000万元,明年8000万元,逐年提高,并将其作为政府的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加大农村社区的专项投入,每个社区每年保证安排1~3万元补助资金。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探索增强社区建设的自身造血功能,推动基层大胆尝试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创新社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是在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社区社会组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省在加强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建设的同时,把工作触角向社区社会组织延伸。在哈尔滨、佳木斯等地进行试点,探索降低登记门槛、实施社区备案制度和提供服务场所等办法,为志愿性、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创造条件。社区志愿服务是重要的参与力量。目前,全省已注册登记的社区志愿者达到156万人。活跃在城乡社区的社区志愿队伍42785支、社会组织13575个,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乡社区创新发展。
哈尔滨市经验:
哈尔滨市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放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明确了工作定位,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程度、工作力度和投入强度,推进社区建设协调发展。
哈尔滨市是全国省会城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面积5.31万平方公里,人口1063.6万人,全市辖8区10县(市),有788个城市社区。作为省会城市, 哈尔滨市市长林铎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他们不断创新理念,调整思路,强化服务,创新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协调发展。
一、完善保障体系,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支撑。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打造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不断强化保障体系建设,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保障。一是完善组织保障体系。为更好地发挥社区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将原来的全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升格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42个部门的“一把手”为成员,下设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高配一名副局级干部主持工作,增加了相应处室和编制;各区、县(市)按照市级的模式健全了组织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格局。同时,将社区建设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区县(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在社区综合建设、服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区创建、社区干部待遇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使社区建设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每年都把社区建设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优先给予资金保障。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社区建设资金15.76亿元,建设达标社区公益用房344处,新增面积11.1万平方米。至2010年底,全市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提高到75%,平均使用面积312平方米。目前,社区办公、取暖、活动三个要素都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四是完善人才保障体系。通过树立典型、加强培训等手段,努力提升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解决社区干部成长“瓶颈”,从今年开始,在社区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有社区工作经历和经验的人员,截至目前已有21名社区干部通过考试成为政府公务员。同时,还将启动招录事业单位人员,按900户居民设1个工作岗位的标准,三年内完成招录工作,工资由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承担。今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立了社区两委成员报酬自然增长机制。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动力。哈尔滨市把构建和谐的现代大都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推进中心社区建设。针对老城区难以建设规模较大社区用房的实际,在道里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千米以上、具有辐射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心社区”模式,将中心社区功能定位为“十个中心”,即:便民服务中心、为老服务中心、帮残扶弱中心、慈善互助中心、文体娱乐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心理辅导中心、学习宣传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中心辐射周边的方式,延伸服务触角。目前,全市已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中心社区20个,明年底将有1/3的街道各建成一处中心社区。二是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内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今年年底前,市区所有社区和县(市)城关镇社区将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明年6月底前,县镇社区也将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基本做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三是推进社区公益设施建设。市政府要求,新建住宅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必须统一配建公益性服务设施,竣工后移交给区政府,产权归国家所有。对2006年以来未移交的社区配建公益用房进行清理、追缴。四是开展“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从去年始,采取千分制评定,分10大类、173项考评项目,对社区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建立完善了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今年,全市命名了462个“星级和谐社区”,同时,对“星级和谐社区”按等级分别给予了奖励。
三、强化民本意识,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平台。把为居民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搭建服务平台。一是打造民主社区。建立完善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联席会议、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协商议事会等制度,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规范了民主决策程序,确保了社区重大事项由居民集体决策。同时,完善了社区参与机制,建立了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指导、协商、互补、监督机制,调动和发挥业主委员会的自治作用,保障了居民诉求得到及时解决。二是打造宜居社区。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开展以居民庭院和广场改造为重点的社区环境整治,增强了广大居民“住居社区、关爱社区、奉献社区”的意识。三是打造平安社区。为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我们加强“技防”措施,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形成“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社区有联防、院落有人防”的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四是打造文明社区。以创建“文明街道、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市民”活动为载体,加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大庆市特色:
大庆是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有其特殊性。合心合力建设家园、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成为大庆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特点。
大庆市现有5个行政区、30个街道、193个社区,社区建设起步晚。伴随大庆油田公司等4家驻庆中直石油石化企业社会职能的相继剥离,占市区人口1/3的43.6万企业职工,与其他市民整城融合居住,社区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在解决历史欠账的基础上提升社区发展。针对这些特殊实际,大庆市市长夏立华把他们的特色归纳为:地企共建社区、携手共促转型、共享社会服务。
一、立足城市转型,地企共建社区抓功能,让家园更宜居。“矿区”也是“城区”。地企共同致力于建设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推动社区基础设施和功能加快完善提升。一是携手改造老区。集中解决设施缺乏、功能缺位、社区场所缺失等问题,实现老区旧貌换新颜。二是共同开发新区。推进“东移北扩、南进西拓”战略,系统规划、整体建城。经过地企共同努力,主城区134万平方米棚户区和150万平方米城中村全部改造完成。三年来,市区新增现代新型社区17个。三是合力优化生态。推进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市域千万亩草原全部禁牧,油田建设百里绿色长廊,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350天以上。四是共建功能项目。三年来,萨尔图机场、铁路东西两站、油田公路城市化改造、垃圾污水处理厂等近百项重大基础设施,都是地企共建。目前,全市社区95%的办公场所超过100平方米,98%的室内活动场所超过200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广场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大庆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二、立足民生改善,地企共建社区优服务,让生活更幸福。“职工”也是“市民”。地企始终把社区作为改善民生民计的重要依托,努力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一是统筹资源,社会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整合地企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基本实现一个社区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一所标准化幼儿园;三级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优质化,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社区;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价值取向,繁荣都市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大庆公共文明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城市19位。二是同步延伸,行政办事服务下沉到社区。推行“居站分设”,社区成立社会工作站,承接22个部门、67个服务事项,构建起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三是同建共享,便民生活服务扩展到社区。普遍设立社区银行、邮政、连锁超市等服务网点,而且利用油田通讯平台,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和“96760”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加盟商家1.5万个,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家政、配送、保健等生活服务。四是合力维稳,平安和谐大庆创建到社区。推行警务体制改革,扁平管理、下沉警力,充分保障城市安全,大庆社会安全指数达到96%。
三、立足深度融合,地企共建社区强保障,让发展更持续。和谐地企关系是大庆发展之源、稳定之基、百姓之福,并贯穿于社区共建思维理念、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一是思维同向。地企始终坚持发展共谋、责任共担、城乡共建、稳定共抓的“四共”方针,不仅形成共识,而且业已成为制度文化,变成了行动自觉,共同维护全市经济社会一体发展大局。二是规划同绘。全域规划一盘棋一张图,打破矿区和城区界限,统筹地企资源和发展需求,科学制定区域开发规划,合理布局重大功能项目。三是资金同筹。每年实施的基础设施、生态绿化、社区建设等项目所需投入,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企业列入投资计划,保证了项目建设投资。四是管理同担。探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地方辖区和企业所属单位统一划分为2600多个网格单元,把环卫保洁、生态绿化、设施维护等管理内容纳入网格,落实地方和企业的具体管理责任,实现全域无缝衔接,地企一家共建共管城市。
道里区实践: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他们坚持把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服务民生为本,推进创新为源,开创了社区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城市基层社区建设怎么抓?哈尔滨市道里区代区长梁野的发言说:道里区按照“老城区实现新跨越、老典型再创新辉煌”的工作目标,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新路子。
一、构筑保障平台,夯实社区建设工作基础。一是强化工作者素质,打造精英型社区工作团队。坚持待遇留人、培训育人的原则,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在全省率先出台《道里区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设立岗位绩效津贴和社会工作师职称津贴,将社区“两委”成员待遇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选树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二是加强硬件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投资亿元,实施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升级工程。通过资源整合、小区配套、房产置换、开发商捐建等措施,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社区办公及公益性服务用房98处,占社区总数91%,其中千米以上中心社区10处。2010年,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建成室内使用面积3300平方米、室外活动广场2300平方米的抚顺社区服务中心,使该中心在全区发挥示范作用,在区域发挥辐射作用。三是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社区工作运行机制。相继出台《星级和谐社区评估标准》、《三评互动考核规范》,在全市率先启动“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市级五星级和谐社区7个、四星级和谐社区10个、三星级和谐社区59个,抚顺社区、工程社区、爱建社区被评为省级特色社区。采取“以奖代投”方式,切实解决社区经费短缺问题。
民政部副部长姜力视察道里区社区建设
二、构筑运行平台,凝聚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建立联动化社区建设格局。区委、区政府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重点工作。成立了党政一把手挂帅,35个单位和部门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确保社区建设在高起点创新发展。二是建立网格化社区管理格局。在全区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五百”工程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百项服务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将649名社区“两委”成员、1157名社区公益岗位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无空白、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了“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社区,重点问题不出街道”的目标。三是建立社会化社区服务格局。全面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项目。在各社区开设公共服务一站式缴费平台,推出医疗服务、家政服务、文化体育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等12个方面的100余项惠民服务举措。与2000余家企业签订加盟协议,建立 “一点、一线、一网、一卡、一车、一中心”的“六个一”服务模式,居民可在15分钟内享受到社区或商家提供的上门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活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构筑服务平台,创新社区建设工作模式。一是整合资源,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机制。在全省率先树立“社区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的社区为老服务模式。与哈尔滨邦尼老年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全省建设首家“网络养老院”,推行生活照料、应急援助、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助老服务“五网联动”。采取政府购买、企业运作等形式,为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精神慰籍等四大类27项菜单式养老服务,每年由政府投入养老服务资金达94.2万元,服务对象累计达到871人。二是多措并举,优化社区人居环境。2011年,多元投资7000余万元,整体改造居民庭院、楼体、广场和农村泥草房,城区面貌得以全面改观。建立民政部门负责庭院、楼道、环境卫生的指导、监督和考评工作制度,确定了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办法。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居民安全感大大增强。三是完善体系,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依托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广场、索菲亚广场等文化体育活动阵地,打造了冰雪狂欢巡游、社区书画展、社区艺术节、农民文艺汇演、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健身大讲堂、哈夏社区文化活动月、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多个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品牌。
四、构筑农村社区平台,延伸社区建设工作范畴。一是推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社区整体面貌;加强阵地建设,75%以上的村建设了平均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投资582万元配设路灯,双向、单向街路牌,实现了地名标志工作向农村的延伸。二是推进农村社区公共体系建设。推进“暖心工程”,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区救助、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低收入群体等五大救助体系;推进“健康工程”,多元投入800万元,新建新发红十字医院,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在42个村全部设立了卫生服务站,初步实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工作目标;推进“就业工程”,兴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开展“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促农增收。三是推进农村社区服务项目建设。便民服务进社区,建立农村生活服务网络;惠民信息进社区,通过完善农技推广、土地流转、市场营销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先进理念进社区,与城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结成共建对子,将“星级和谐社区”评定引入农村社区管理,开展村主任值班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以先进的管理模式规范农村社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