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论证的形式表征与语用维度

2011-10-30 01:22胡毅敏徐慈华
关键词:类比推理隐喻语境

胡毅敏,徐慈华

(1.昆明学院 社会管理学院,昆明 650214;2.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杭州 310028)

类比论证的形式表征与语用维度

胡毅敏1,徐慈华2

(1.昆明学院 社会管理学院,昆明 650214;2.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杭州 310028)

类比论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论证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论证效果,会对人们的学习、认知、交流和创新等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相似性的类比推理是类比论证的基础,其过程具有很强的或然性。运用溯因推理、扩展的谓词演算、概念映射函数等工具和方法对类比论证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式表征,有助于较清晰地描写和呈现类比论证的推理过程,及其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结构。从语用维度上看,类比论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类比论证的建构者只有充分考虑各种语用因素,才能使类比论证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类比论证;形式表征;语用维度

一、引论

类比论证是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论证类型,在人们的劝说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939年初,德国开始研究原子弹,一批流亡美国的科学家四处呼吁美国政府尽快开始研制。白宫经济事务顾问萨克斯受委托劝说罗斯福总统批准发展原子弹的计划。第一天,萨克斯直接陈述原子弹的原理和威力,但毫无效果。次日,萨克斯改变策略,讲了一段有关拿破仑拒绝富尔顿建立蒸汽机舰队的提议而错失机遇的历史,结果成功地说服了总统支持发展原子弹。1940年,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英国黄金外汇储备吃紧,无力现金购买美国军事设备。身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为了促使《租借法》的通过,他专门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会上,他讲了一个是否应该借水管给家中失火的邻居的例子,最终有效地说服了美国民众支持《租借法》。可以说上述两个类比论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类比论证的作用不容小觑。

类比推理是类比论证的基础,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基于相似性。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更多实体在一个或更多方面的相似性,而推出这些实体在其它方面也同样具有相似性。这里所说的相似性既包括了属性的相似,也涉及到关系的相似。第二,充满或然性。类比推理不像演绎推理那样,要求它的前提为真,推理形式有效,以寻求必然性的结论。类比推理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前提对结论的支持是或然的,因此,类比论证是一种可废止的论证[1]。在某种情形下,某个结论是可接受的,但当新的证据被发现时,原先的结论可能需要被撤销。但我们不能因此低估类比论证的价值,反而需要通过深入地分析和系统地评价来提高类比论证的恰当性和说服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概念系统都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2]。大量来自不同学科的实证研究开始使人们意识到隐喻认知的重要性。在长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学者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隐喻认知的重要相关内容,类比论证的分析和评价可以直接从中受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为类比论证的形式表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是从语用角度对类比论证进行系统的思考。下文将围绕这两点作进一步阐释。

二、类比论证的形式表征

类比论证作为一种论证类型,既具有论证的一般性质,又有着自己的特点。论证是一个命题序列,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组成。论题是通过论证来确定其真实性的命题,是论证的目标。论据是论证的根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命题。论证方式是论题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中的推理形式,一个论证过程中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类比论证是论证者使用类比推理让自己的主张被听者接受而提出理由进行论证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了解一下类比论证: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庄子与大夫的对话就是一个类比论证的过程。庄子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告诉楚王的使者,自己不去做官。但他并不直说,而是讲了一个神龟的故事。用神龟的生死抉择,类比自己出仕与不出仕的状态,让二大夫推测出他想说的话。这里涉及到两个不同的事物情况,庄子做官与否和神龟的生与死。我们可以用命题集合来表示这两个不同的事物情况。此外,两个事物情况之间还建立了映射关系。庄子自比神龟,自己去做官与神龟死后“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相对应,而不做官与神龟“生而曳尾于涂中”相对应。二大夫在庄子的引导下,说出了神龟“宁生而曳尾涂中”,通过类比迁移,就得出了不愿做官的结论。

对类比论证进行形式表征,就是运用形式工具(如公式、图表等)来尽量清晰地描写和呈现类比论证的推理过程,以及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结构。我们常用如下公式表示类比论证中的推理形式:

A 对象具有属性 a、b、c、d

B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对象也具有属性d

公式的含义是清楚的,两个对象A和B,在a、b、c等属性上相同或相似,A有属性d,进而推出B也有属性d。但相对于具体的案例分析而言,上述公式显得过于抽象,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第一,未区分类比论证建构和解读过程的差异。类比论证的建构与解读过程虽然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上述公式能够反映类比论证的理解过程,但无法说明类比论证的建构者为了说明B的属性是如何找到A的,其中又涉及到了何种类型的推理。徐慈华、李恒威等在探讨科学隐喻的生成和演进时指出,字面性假设和隐喻性假设的生成过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认知机制[3]96。因此,隐喻性假设同样可以用皮尔斯的溯因推理公式[4]310来描述:

Any M is,for instance,P'P″P‴,etc.;

S is P'P″P‴,etc.;

∴ S is probably M。

该公式的意思是说,如果已知 M 有 P'、P″、P‴等属性,现在我们发现 S 也有 P'、P″、P‴等属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假设S很有可能就是M。例如,已知太阳系有属性 P'、P″、P‴(诸如,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有一个高质量的中心,周边物体绕中心旋转等等),原子也有属性 P'、P″、P‴,那么就可以得到类比型假设“原子就是一个太阳系”。类比的建构者常常会根据认知对象的部分属性,寻找和评估多个可供类比的对象,最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方案。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性筛选的过程。

第二,对类比所涉及的两个概念系统的刻画过于简单。分析哲学家布莱克指出,隐喻的次要主词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对象或个体,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系统[5]27。他将这个系统称作隐含复合体。类比亦是如此,类比推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两个对象所涉及的概念系统的互动。不管是类比论证的建构过程,还是类比论证的解读过程,都离不开对相关概念系统的有效描写。类比推理所涉及的概念体系十分复杂,不但包括了上下位关系、整体-局部关系、事件脚本、因果规则等要素,甚至有时还包括了情感因素。

斯坦哈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扩展的谓词演算(XPC)[6]41-45,为概念系统的表征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首先,扩展的谓词演算在命题中增加论元角色(thematic roles),如施事格(AGENT)、受事格(PATIENT)、对象格(OBJECT)、工 具 格 (INSTRUMENT)、来 源 格(SOURCE)等等。例如,“小明拍皮球”可用扩展的谓词演算转写为:拍(AGENT:小明,OBJECT:皮球)。其次,引入了指索词(indexes),增加对事件的表征能力。如果用指索词“e”代表事件,那么例句“小明拍皮球”就可以改写为:(∃e)(ACTION(e,拍)& AGENT(e,小明)& OBJECT(e,皮球)。意思是,存在一个事件e,其动作是拍,施动者是小明,对象是皮球。有了指索词“e”,我们就可对带嵌套结构的句子进行表征。例如,“王老师看见小明拍皮球”就可以改写为:(∃e)(∃f)(ACTION(e,看见)&AGENT(e,王老师)&OBJECT(e,f)&(ACTION(f,拍)& AGENT(f,小明)&OBJECT(f,皮球))。对于命题的上述表达,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在于方便命题的图形化,可以为类比论证的结构描写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式。如上述命题可表示为图1:

图1 命题的概念网络图

第三,对类比映射和迁移过程的描写有待细化。类比论证涉及两个概念体系之间的结构映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迁移得出结论。斯坦哈特指出,类比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三元组(S,T,fM)[6]89。其中,S是始源概念系统,T 是目标概念系统,fM是结构映射保持函数,该函数使S中的元素和T中对应的元素建立起联系。fM也就是有序对(s,t)的集合。理想的状态是同构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达到同态,也就是部分同构。类比迁移是把S中的知识移动到T中,使T获得新的命题或假设,而这些新的命题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类比迁移的过程可以说是属性或关系的归纳推理过程。在此基础上,斯坦哈特给出了类比推理的改进图式[6]136:

这里,α表示类比迁移算子。“‥x‥”,“‥y‥”分别表示集合S和T上任意论元的列表。Rn表示n元属性。根据上文有关概念系统、类比映射和类比迁移的分析,“市场是大海”的一种可能的解读方案可用图2表示为[7]282:

图2 概念系统间的类比映射与迁移

类比推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形式表征有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深层次的结构和过程。虽然现有的方法仍有诸多不足,但不应成为放弃探索的理由。在类比论证的使用过程中,论证建构者和解读者,都处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因此,我们不但要从微观的内部结构对类比论证进行分析,同时还要从更宏观的语用维度进行相关的考察和评价。

三、类比论证的语用维度

从一个宽泛的角度来看,语用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的学科,涉及到了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它是“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而这种综观与人类诸种行为中的语言现象的使用相关”[8]9。类比论证不仅仅是一个思维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特定语境下的话语实践活动。语用因素不但会影响类比论证的建构,而且也影响着对类比论证的解读和评价。

根据前面的分析,类比论证的建构首先需要选择恰当的类比对象(始源域)。这是类比论证的关键,它决定了类比映射与类比迁移的形成。从理论上讲,候选的始源域可能会有多个。因此,如何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出恰当的始源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斯珀伯和威尔逊指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均预设了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9]158所谓最佳关联,指的就是付出有效的努力(process effort)之后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关联性与语境效果成正比,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与努力程度成反比,努力程度越高,关联性越弱。交际行为中对最佳关联的追求,就是在尽可能减少投入的同时,增加语境效果。关联原则在始源域的选择上,就体现为选择解读者所熟悉的类比对象。有许多语境因素会影响类比论证解读者对相关对象的认知,如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地位、年龄和性格等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提高类比论证的说服力。例如,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曾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到:“政治体制就像建筑的顶部,英国西敏寺议会大厦是哥特式建筑,屋顶很漂亮。但其他国家可能有不同的建筑,如果想把这个屋顶放到所有建筑上,首先要看是否有同样的建筑。”英国西敏寺对于英国民众是熟悉的,所以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傅莹的这一类比。在该类比中,英国西敏寺议会大厦屋顶对应于西方的政治体制,“想把这个屋顶放到所有建筑上”的行为,对应于有人“想把西方的政治体制强加于他国的行为”。由“把西敏寺的屋顶放到所有建筑上”是不协调的,推出“把西方的政治体制强加于他国是不合适的”这一结论。

在对类比论证的评价中,语用因素也十分重要。由于类比推理的特点,决定了其结论的或然性。我们可以用概率来描述可靠的程度,这是对论证精确度的评价。除了这个标准之外,还有恰当性的考察。不同的语用目的决定了我们对论证评价标准的不同的选择。在科学研究中的类比论证,有的要求具有启发意义,有的则要求达到相当高的精确度。在关于审美、语言表达和劝谏的类比论证中,对精确性的要求转向对于恰当性的要求,更倾向于论证是否合适的评价。例如: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1961年访华期间观看戏剧《穆桂英挂帅》,大不以为然,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怎么可以让女人当元帅呢?”当时的中国陪同人员熊向晖很机敏,说:“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司令。”这一下,蒙哥马利不吭声了。

——《周恩来外交风云》

熊向晖的类比论证是有力的,却受到了周恩来的批评。因为,在当时的场合,蒙哥马利是客人,对于这样不是原则上的问题是没有必要较真的。周恩来还指示换掉晚上的节目《木兰从军》,以免蒙哥马利以为是在故意刺他。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的语境下,类比论证的好坏还要看是否符合更高的语用意图和原则。

[1]杨敏.论审判中的类比推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41.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徐慈华,李恒威.溯因推理与科学隐喻[J].哲学研究,2009(7):94-99.

[4]Peirce C S.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s.Ⅱ) [Z].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32.

[5]Black M.More about metaphor[C]//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6][美]斯坦哈特.隐喻的逻辑——可能世界的类比[M].黄华新,徐慈华,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徐慈华.选择与适应——汉语隐喻的语用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比]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

The Formal Representation and Pragmatic Dimension of Analogical Argument

HU Yi-min1,XU Ci-hua2
(1.Social Management College,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 650214,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Analogical argument,which is of unique effect,is a pervasive method of argumentation.It impose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eople’s activities,including learning,cognition,communication,and innovation.Analogical argument,whose course is of great probability,relies upon similaritybased analogical reasoning.The application of abductive reasoning,extended predicate calculus and conceptual mapping could formally represent the analogical argument to some extent,which would help to describe and present its reasoning course and its related knowledge structure.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 dimension,analogical argument is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Therefore,only when its constructor take various pragmatic factors into full consideration,could the analogical argument become more acceptable.

analogical argument;formal representation;pragmatic dimension

B81

A

1674-8425(2011)08-0048-05

2011-06-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ZX0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ZH109)。

胡毅敏(196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逻辑学;徐慈华(1979—),男,浙江玉环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逻辑与语用推理。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类比推理隐喻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浅谈高中数学中类比推理的“形”与“神”
跟踪导练(三)2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参考答案(2)
4类比推理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