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效果

2011-10-27 02:33杨红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主句英语专业语法

杨红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河南郑州 451200)

论如何提高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效果

杨红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河南郑州 451200)

高校英语专业的语法课经历了一个从主导到边缘化,又理性回归的过程。目前,虽然众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语法教学回归的重要性,但高校语法教学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探索高校英语专业语法课教学的文章虽然比较多,但这些文章大多都是从语言学理论角度和指导思想角度来写的。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本文以解决语法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几种提高语法教学效果的实用方法,以期对高校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有所帮助。

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效果

英语语法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重要课程。语法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法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对学生学习其他英语课程,用英语进行交流,参加各种英语考试等产生巨大影响。教学是“教”和“学”两方面相结合的活动,任何一方面的懈怠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学效果不好的情况。作为高校的一名语法教师,本人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自己对语法教学的思考,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帮助我们去取得良好的语法教学效果。

1.挫学生的傲气

几乎每一个教英语专业语法课的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已学了至少六年的语法,经历过高考的洗涤,语法知识已经掌握的很扎实,没有必要再继续学语法了。为了纠正学生的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心理状态,语法老师必须首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语法知识上的欠缺有多严重,让他们认识到高中所学的语法知识的浅显,从而引起内心的震撼,而且这种震撼必须从第一节课开始一直持续到课程结束。对于一个新班,语法教师的节第一节课相当重要,第一节课一定要把学生考个落花流水,让他们对大学语法课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在给一个新班上第一节课时,总是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测试。测试内容包括30道选择题,一道段落改错题。这些题当然都必须经过精选,有一定的难度。比如,从历届考研试题中精选。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测试前,我就告诉学生,这些题是某年某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的语法部分。然后开始让学生做,允许他们讨论,并且给足做题的时间。做过之后,开始提问,并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每次测试的结果基本都是:班里最好的学生选择题也要错十几道,改错题十个错里面,有许多同学都是错七、八道。这样一下来,学生的傲气没有了,认识到在大学语法并不是可学可不学的课程。那些准备毕业后考研的学生,更是认识到了学习语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意识到在大学还要学语法的重要性

在让学生意识到在大学语法并不简单,还需认真学习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大学语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比如,在给学生讲冠词时,有些学生就认为不就是小小的a,an,the嘛,我们已学了六年了,有什么难的啊。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正确应用冠词的重要性。我找来了下边的两个例子: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1](P48)

The U.S party should completely accept the blame for it. It is out of the question.[1](P48)

在出示了两个例子之后,我先让学生决定这两个句子是否有错误。当然,有的学生说有错,有的说没有。然后,我开始告诉他们这两句话的背景。第一句是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0日2登上月球时所说的话,这句话成了他登月后所说的名言。也就是这句话,在语法界引起轩然大波。语法家们认为阿姆斯特朗说的话从语法角度来说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这是小小冠词a惹得祸。我们知道在英文中,man表示成年男子,用的时候,前面一般要加a man如果表人类是,则不需加a。这样说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对人类来说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说则是一大步。”这显然自相矛盾。

第二句话的背景是:这是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一名大学生在英语演讲赛中痛斥美国野蛮的侵略行径。他在演讲中本来是想表达“毫无疑问,责任完全在美方。”但他却用英文说成上面的英文。问题出在哪里呢?这里问题就处在“out of the question”这个短语上。上面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责任完全在美方,这不可能。刚好意思相反了。应为“out of the question”表示“不可能”,“out of question”才是“毫无疑问”。

上面两个例子讲过之后,学生都意识到了学习语法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考试中,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应用中。

3.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法能使他们考试中得高分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今天看来可能有悖于现代的教学指导思想,但毕竟还是反映了一种事实:大学生也同样像高考生一样,渴望在考试中得高分——不管这些考试是平时的测验,还是期末考试、各种资格证考试及考研考试等。因为这不仅是他们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人类追求成就感本性的自然流露。英语是一门语言,所以对英语的测试自然就体现在听、说、读、写上。而对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测试始终离不开对语法的测试。我曾经教过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听力课,上课时经常训练的一项是段落听写,这也是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训练听写是,我就经常发现学生犯一些不该犯的低级语法错误。然后我找学生谈话,学生说听写的时间太紧张了,他们感觉听的内容就是他们所写的呀。但我让他们想想,英美人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吗?肯定是自己听错了。后来,学生在听写的时候,就注意一下语法方面的问题,有时候听拿不准时,就用语法来解决问题,结果分数的确提高了一些。再拿“说”这方面来说吧,如果在你的说的内容里面有许多语法错误,那么交流的效果肯定会受影响。语法的重要性在读与写上体现的更清楚。语法好的话,阅读理解中的长句理解就不成问题,而长句的理解恰恰又是阅读理解中最难的一项。体现在写作上,老师批卷时第一项注意的就是语法错误,如果语法不扎实,写作很难得高分。我就把一个学生的作文作为改错的作业,让学生们找语法错误。找完之后,学生普遍认识到,正确的语法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目前,中国越来越多越多的学生想出国留学,为了能出国,他们必须要通过相关的英语考试,比如雅思、托福或者GRE等。但在所有类型的英语考试中,他们感觉最难的就是写作,因为不知道改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看着所给范文的句子那么长,那么有条理,自己只能急在心里。实际上,英语的长句很多就是借助于各种分词和从句来形成的。所以,学生一定要学好非限定动词和从句。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我从英文杂志上节选例子,让他们认识到语法学得好,可以帮助他们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比如:

Labor unions again called for widespread work stoppages on Tuesday,adding to the disruption that has been building since the first national protest on Sept.7 and that has worsened with strikes at oil refineries now in their second week and demonstrations by high-school students.[2](P4)

这是一句由46个单词组成的一个长句,汉语意思是:

工会周二再次呼吁大范围停工,扩大了自9月7日首次举行全国抗议活动以来愈来愈混乱的状况,而随着炼油厂的罢工现在进入第二周,再加上高中生也举行示威活动,情况变得愈发糟糕。

在这个句子中,一个adding分词和两个that分居不仅使整个句子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含义丰富,而且避免了使用多个简单句的中国式英语。中国学生头脑中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为了使句子长,就要尽可能多的使用从句。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言以简洁为贵,不能为了使句子长而使用不必要的从句,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Presenting himself as a champion of necessary change,Mr.Sarkozy had proposed the retirement measures to help wrest France from the economic doldrums gripping many parts of Europe and to reverse years of declining fortunes before elections in 2012.[2](P5)

这一句话有39个单词组成,其汉语意思是:

萨科奇把自己展现为必要的改革的卫士,提出用这些退休改革举措来帮助法国摆脱笼罩着欧洲许多地方的经济低迷,并在2012年选举到来之前扭转几年来运势衰落的局面。

这句话虽然很长,但我们找不到一个从句,这个句子的主干很短,即:Mr. Sarkozy had proposed the retirement measures,之后作者用了两个不定式to help和to reverse来做目的状语,又用了presenting,gripping和declining三个分词简洁、准确地把要表达的东西讲的清清楚楚。

分析过以上两个例子后,学生对非限定动词和从句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多了,再也不认为分限定动词和从句没什么可学了。

4.多用典型例子,多帮助学生找规律和窍门

记忆英语语法规则是学生们最头疼的问题,而语法中要记的规则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可能是最多的,所以作为语法老师,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寻找有助于记忆规则的方法。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典型的例句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比如在讲because的否定转移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下面的例子让学生自己翻译:

You don’t love a woman because she is beautiful.[3](P112)

学生第一次见到这个句子,大多都会翻译成:你不爱一个女人,因为她太漂亮了。学生虽然觉得这样的句子会有点别扭,但从逻辑上讲还是通的。因为人们常说漂亮的女人是祸水,所以还是娶个丑女回家放心吧。实际上这句话还可以有一种意思。比如,再给出一个完整的上下文:

You don’t love a woman because she is beautiful,but she is beautiful because you love her.[3]P112)

这时如果再按常规语序来翻译,就无论如何也不通了。这时要从否定转移的角度来翻译,即:你不是因为一个女人的美貌才爱她,而是因为你爱她才觉得她美。

讲过这个例子之后,学生就会牢牢地记住:在主句是否定的情况下,because引导的从句可能是按正常情况翻译(此时是否定主句谓语),也可能是按否定转移来翻译(此时是否定从句)。具体如何理解要看上下文。

帮助学生找规律,也可以减轻记忆的难度。比如在讲虚拟语气主从句的时态时,老师们经常会列出像薄冰《高级英语语法》书上的这样一个表格:[4](P532)

条件从句 结果主句与现在事实相反If I(we,you,she/he,they)+动词过去式(be的过去式用were)I(we)should You would+动词She/he would 原形They would与过去事实相反If I(we,you,she/he,they)+had+过去分词I(we)should You would +have She/he would +过去They would 分词与将来事实相反If I(we,you,she/he,they)+动词过去式(be的过去式用were)I(we)should You would +动词She/he would 原形They would

让学生记从句和主句的时态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这样的规律:在表达虚拟语气时,如果事实与现在或过去相反,从句的时态向过去推一个时态,与将来相反时,从句要向过去推两个时态,主句在从句的基础上加上“将来”两字。比如与现在事实相反,我们把表达虚拟语气的从句向过去推一个时态,就是一般过去时,主句在一般过去时的基础上加上“将来”两字,就成了过去将来时,即would +do的形式。与过去和将来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用这个规则来推,也能很容易就记住。当然我们要提醒学生,主语是第一人称时,would要变成should。

和外语相比,学生一般对自己母语更敏感,记忆母语更容易,语法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帮助学生编顺口溜。编顺口溜也是记忆语法规则的好办法,比如关于形容词的排序,就有很多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限定描绘大长高,形状年龄和新老;颜色国籍跟材料,作用类别往后靠”、“县官行令杀国材”和“大小形状和新老,颜色国际出(处)材料”等。

5.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语法规则繁多,讲起来比较枯燥,如果老师上课时学不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课堂肯定会相当沉闷。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学形式必须要有变化,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到课堂中来。比如,每次上课前,一般情况下,都会有复习的环节。为了把学生吸进到课堂中来,上课前的复习环节可以交给学生来做。具体做法是:全班同学以宿舍为单位,编写针对上一讲的复习题。每一次下课后,安排好编写下一周上课时复习环节的检测题的事情(每次10小题)。这些检测题学生可以自编,也可以自找,但不能使用书本上的习题。编好之后,要做出课件。等到下一周上课时,第一环节就是让编题组的其中一人来当老师,对全班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并做出讲评。在讲授新内容的过程中,不要老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要把全班同学发动起来。比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讨论找出答案;比如讲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学生常见的词做例子。比如我们先让学生来判断两句话的正误:

We pronounce this couple to be husband and wife.

We are not boyfriend and girlfriend.

学生都会认为这两句话中有错误,因为husband,wife,boyfriend,girlfriend是可数名词,所以这些词的前面应该有不定冠词a。但这是两个正确的例子,因为这里的husband,wife,boyfriend,girlfriends是表示一种概念,所以是不可数名词。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认识到大学语法的确深了一步。

对于比较容易理解,但规则繁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发现规律,即从无序中找有序,或自己编口诀,顺口溜之类的来降低记忆的数量与难度,比如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虚拟语气中主从句的时态等。另外,我们也可以提前把要讲授的内容的某一个知识点抽出,由学生准备后,在上课的时候自己来讲给同学们,即所谓的学生教学生的方法。为了巩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批改毕业生的论文,让他们找出其中的语法错误。这项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全面掌握,在改毕业生论文的过程中,他们碰到的很多错误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会促使他们自己在应用英语的实践中少犯或不犯错误。在整整一本的论文改完后,学生都会有一种收获感,一种自豪感,同时还会无意识中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自我敲警钟。

总之,高校英语专业的语法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课。既然是一门理论课,就必定会有理论知识的传授;既然是一门实践课,也就必须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成效。语法课的教学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艺术。这种实践必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这种艺术要求老师要始终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去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且使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实践中,使枯燥的理论具体、生动、逼真地铭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语法教学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1]张满胜.英语语法新思维初级教程[M].群言出版社,2008.

[2]Alan Cowell. In France,Labor Strikes Head For Showdown[J]. English Digest,2010(12).

[3]张满胜.英语语法新思维高级教程[M].群言出版社,2008.

[4]薄冰.高级英语语法(下)[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Grammar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Abstract: Grammar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went through a course from being dominant to marginal, and then to a reasonable rational return. Nowadays, though many sensibl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such a retur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ammar teaching is no bett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articles focusing on grammar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but most of them are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and guidelines. Teaching is an activity. Therefore,with the intention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grammar teaching and with the hope of pushing forward grammar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a few practical methods which can help to enhance the grammar teaching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English majors; grammar teaching; practical activity; teaching effect

杨红艳(197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文学翻译研究。

2011-01-14

猜你喜欢
主句英语专业语法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论英语反意问句中附加问句与主句的可分离性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
谈并列句与复合句的反意疑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