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达沃斯曲终人散,争论却没有消弭。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论坛上火药味最浓重的,依然是力挺国进民退的凯恩斯主义奉行者与自由市场主义者的对垒。不管怎么样,我认为流派间的激辩没有必要上升到路线高度,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格局中作出绝对的是非判断往往是不负责任的,“十二五”刚刚开始,基于产业发展模式的辩论,本也是应有之义。我还认为脱离开时间维度的争辩无异于刻舟求剑,不基于历史推演的主观判断都是耍流氓。
客观地说,在方兴未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资相对克制,民资所处的环境较为宽松,这至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仍有部分来自外部的无形钳制,束缚了产业的健康成长。例如说,在技术路线百家争鸣的储能领域,我们碰到的不是准入问题,不是标准定义权问题,不是出身和成分问题,而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市场话语权并不在自己手中的问题——你必须得说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成为自己的客户,才有可能继续生存下去。对民企而言,这恐怕不仅仅是拥有卓越的技术和服务能力就能办到的。
公平竞争分为理论公平竞争和事实公平竞争,“隐形藩篱”是存在的。这不滑稽,这是事实,你得接受。
原因是什么?
凯恩斯主义精髓是政府创造需求,而不是政府充当产业主体。如今,每谈到公权力在产业中的作用,大部分政府官员对凯恩斯主义要么批判、要么撇清干系,但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除了搭台,还喜欢亲自跳到台上唱戏,造成了公权力扼杀创新,并使脆弱的产业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
本期封面文章《323储能第一战五大主角争锋》讲的是一个储能产业的竞争故事。在诸多面临“隐形藩篱”问题的产业中,储能产业不是最典型的,但却是最急迫、也最值得关注的。这个产业面临的“隐形藩篱”一天不打破,笼罩在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产业头上的阴霾就一天无法驱散。来自肖隆平、刘洋的报道将向你展示一个央企设局并作壁上观的角斗场——张北储能招标项目。在场内,国资、民企和外资力量互相角逐,各自的利益裹挟其间,不无惊心动魄。
通过这个选题,我们还希望传达一个自己的观点: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公平、友好的竞争氛围确实比政策性补贴更为重要,他们更多地需要政府给予一些信心。对于学界而言,更应该少谈些主义、多谈些问题。
请随我们一起,打开本期吧。
中国工业评论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