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隆平
被外界普遍质疑的示范项目,却是储能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8月26日,国电和风锦州塘坊储能风电场5MW×2h储能系统示范项目与北京华电天仁电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这是继张家口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后的又一个兆瓦级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启动。而此前的一年间,南方电网、湖南电力(长沙)也都启动了兆瓦级储能示范项目。
接连上马的兆瓦级储能电站示范项目被外界质疑为电力企业跑马圈地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而这些示范项目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会长俞振华看来,却是储能电池产业化最关键的一步。
技术突破的关键
CEI:近一年多我国陆续上马了几个大型的储能示范项目,有人质疑这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用国家发展新能源而搞的政绩工程,那么这些示范项目在你看来究竟能为储能行业发展带来些什么?
俞振华:高科技产品进入产业化, 商业化示范项目是必经之路。示范项目一定要明确它的目标和意义,要达到什么效果,实现什么目的。储能领域的挑战很多,从材料体系建设、可靠性产品设计、批量生产到应用选择、产业机制探索都存在挑战,最忌讳的是好高骛远。一个项目能解决其中的任何一项的话,都会对发展储能产业产生实质意义,但如果不能明确行业所面临的实际挑战并有针对地设定目标,就很难在项目实施后推动机制和政策的建立。
目前的储能产品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和生产成本,与实际应用有较大差距。要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储能技术一定要结合具体应用,才能真正开发出合适的产品,否则就成了研究所用来写论文的项目,并不具有产业化的意义。国外过去的近20年间先后实施了几百个大型储能项目,国内由于刚起步,应用经验非常缺乏,在目前缺乏应用经验的情况下,距离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钒电最佳锂电主流
CEI:是不是示范项目选定了谁,谁就代表了产业未来的主流方向?你之前提出过钒电池是储能的最佳选择,但张北风光储作为最大的储能示范项目却选择了磷酸铁锂电池,这对于储能走向市场是否有影响?
俞振华:可以说示范项目选定了谁,谁就代表了储能行业未来的主流方向。应该说电池技术有很多,我们目前认为有12种电池技术,在全球有商业示范项目,但应该说各自技术的性能特点都不太一样。在我看来,示范项目选定哪种技术都不奇怪。
CEI:张北项目为什么会选择磷酸铁锂电池?
俞振华:张北项目有磷酸铁锂电池,也有液流电池。从某种程度来说,它需要应用各种不同的电池技术,因为不同电池有不同的优越性,要根据应用来做配比,目前还不存在理想技术。当电池成本很高的时候,就应把产业化做起来,降低成本,这都是应用要解决的问题。
锂电是现在的一个主流技术,电池的产业链发展得很快,已经非常成熟。而且最近十年,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衍生了电池管理系统这一行业创新,使得传统的小电池能够在大容量储能领域里得到应用。迄今,在大容量储能领域,锂电是相对最成熟的技术。
CEI:除了磷酸铁锂电池发展成熟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让张北项目选择了磷酸铁锂电池?
俞振华:国内的锂电厂商基本以铁锂为主,锰酸锂和钛酸锂很少,仅有的几个也主要关注动力电池,没有开发电网储能的技术路线。在铁锂的基础上,各家主流厂商已经开始了三元材料等新一代锂电的产业化推进工作,去实现更高寿命、更低成本的目标。但目前的磷酸铁锂技术如果把控制做得好的话,寿命也能很长。像美国A123公司兆瓦级铁锂储能产品也能做到几十万次充放电,不过A123的电网调频电池只容许使用10%DOD(放电深度)进行充放。
所以,要比较的话,各种条件、场景都得设定好,才能比较。最终有意义的比较是在性价比上,不结合应用和实施涉及的成本,做单纯的技术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很大程度上会误导产业的发展。
产业化需三五年
CEI:有专家预言,从目前电池发展的历史路径来看,储能技术经济的实现还需要10年时间,但目前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都积极投身其中,这是否有盲目发展嫌疑?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
俞振华:盲目发展的嫌疑是有的,你看锂电池的产能就知道了。据统计,产能超过了2013年需求一倍,未来肯定会跟据技术水平发展的程度进行市场淘汰。但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积极投身是对的,因为储能是全球的一个战略产业,本世纪三个能源领域变革: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的最大技术挑战之一都在电池这一块。在电池的解决方案成本进入500/KWH的区间内,肯定会有爆发性的需求增长,这一目标未来3~5年内肯定能达到,不做早期的产业布局,未来将会被排除在这一领域之外。所以,积极投入是有意义的,不管是从国家角度来看,还是从企业角度来说。
但要在这个领域胜出,企业还需要有一定的实力,不管是资本、资源还是技术本身,或存在其它主业,现阶段能够支撑储能这一块发展。但不适合所有的企业都投入进去。
CEI:那你如何看中航锂电这样有央企背景的企业这么积极地投入?
俞振华:中航锂电的实力是没问题的,而且他们有很多电池技术的积累,本身也是有实力的集团公司。但是,目前整个储能领域还不存在买单机制来解决谁付费的问题。短期的示范类项目上由于国拨资金有限、项目少、竞争激烈,所有锂电厂商基本都在赔钱上储能项目。大家对所做出的投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与有没有央企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
CEI:中航锂电的愿望是三年内实现盈利,你认为有可能吗?
俞振华:锂电是有可能的。应该说现在全球唯一赚钱的储能应用领域就是做电网的调频,但国内目前还不存在如国外的电力市场,国内也无法让电池企业参加电网电力质量的应用,没有付费机制可以让储能电池盈利。
如果想短期赚钱,锂电厂商实际上应该参与全球竞标,到美国那边去竞标,但这等于是要和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捆绑,中国企业不一定能做到,因为我们技术上没有优势。
未来三五年之内能出现产业化的机会,一定是电池制造商从电力用户端认识到储能电池应该解决什么问题着手,不是传统的削峰填谷——把电存起来,然后应用,而是需要电力体系的改进,比如对输配电投资的节省,给出补偿机制,这样才能使储能厂商盈利。
中国工业评论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