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 邹亚彬 云路为
大学生职业化服务体系全程化本土化实证研究
陈宁 邹亚彬 云路为
建立高效系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是当代高等院校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增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西南财经大学各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式探究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体系全程化和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提出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全程化和本土化的对策建议。
职业规划 就业服务 全程化 本土化
本文系:西南财经大学校管课题资助项目。
当代高等院校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高校教育规划的重要目标。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并逐渐形成一整套就业服务体系。
本次调研以西南财经大学324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01人,占总人数的31.2%;女生223人,占总人数的68.8%。被试分布于本科四个年级,28个专业。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涉及有关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体系的20多个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图1 被试对职业规划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11%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他们对职业规划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概念,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等都没有进行过规划。笔者在调研中发现,73%的学生对自己的特性是一般了解,只有17%的学生对自身特性是非常了解的。此外,有6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不清楚,不清楚自己喜欢的职业种类。
(二)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的时效性有待提高
图2 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的时效性调查
通过调研发现,西南财经大学的整个就业服务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一安排,为大一新生和大三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其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双选会等事项;各学院实行专人负责制,安排专门老师负责就业工作,与就业指导中心沟通协调。然而,仍然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的时效性有待提高。通过分析接近50%的同学认为应该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以求更全面的掌握其内容,增强其就业技能。同时,这也给该不该实现全程化教学提供了答案:应该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三)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欠佳
图3 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效果
尽管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两门课程,有58.6%的学生能做到大致了解其内容,能够完全掌握课程知识的学生占很少一部分。从调查中看,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方面的指导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导致学生满意度低。
(一)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不够
尽管各大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与认识的约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只停留在片面的求职技巧与方法、就业形势等方面,使得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过于片面和肤浅。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大学生生存能力和业务素质的生涯辅导上面。
此外,就学生对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反应在调研中表现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兴趣都是比较一般的(见图4)。学校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推行的实践过程中,没有适当地设置出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点也反映出学校在推进构建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够深入。如何改进职业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唤起大家的兴趣,切实发挥职业规划的实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4 对职业规划课程的兴趣
(二)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本土化进程缓慢
就此次调研情况来看,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课程教育。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针对所有的学生,然而个体间差异较大,各自对职业规划方面的需求各异,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实行个别辅导有助于职业规划教学的开展,解决统一教学带来的弊端。然而学校专业职业规划指导师资薄弱,使得个别辅导不易推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这样的测评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开发并推行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测评软件才能有利于高等院校职业规划与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全程化缺失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的规划过程,然而财经类高等院校的职业规划仅仅在学生初入大学的阶段导入式地引进到学生的课程学习当中,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职业规划知识,中断式的职业规划教育往往让学生感觉知识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深入地学习并掌握职业规划的技能,这就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就业指导服务也只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而在大学最后阶段提供给学生,使得学生为了求职也接受就业指导,学生很难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职业规划。
[1]张生妹,吕京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成因浅析[J].人才开发,2007.
[2]邓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
(陈宁:西南财经大学讲师。邹亚彬: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云路为: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博学院,行政管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