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婉敏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和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1],当然,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因素是十分复杂而广泛的,其中有经济水平、营养、卫生、医疗、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等多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是涉及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众多的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因素中,体育运动的健康促进无疑是一种最积极的手段。
体育健康促进是以改善不同人群的健康状态为目的,以体育干预为手段,改善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形成有益健康的体育意识,完善体育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也就是说,体育健康促进是利用体育手段来优化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过程[2]。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浙江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认知,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主因素,制约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课外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改善青少年体质状况的体育健康促进策略,构建体育健康促进机制,为浙江省教育、体育决策管理部门制定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浙江省11个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校的学生、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为调查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几年的体育核心期刊,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网络百度等,有针对性地收集了有关我国青少年体质、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开展情况、学校体育文件和国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情况等方面的资料,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利用本校各地区的学生资源,向本省各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发放调查问卷,首先在宁波地区的中学进行试点调研,采用小范围“重测法”,间隔时间为15d,由两次调查所得的数据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得到问卷的相关系数r=0.8544(P<0.01),可见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共计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1 152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1 098份,有效率为91.5%。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在计算机上用 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相应的统计工作,并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
根据本人课题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了访谈提纲。然后以走访的形式对12所学校的12位主要领导和26位体育教师进行了研究性的访谈,确保对所抽取的学校的学生体育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各校针对促进学生健康所采取措施等多方面情况有一全面的了解。
目前,青少年学生是否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他们是否把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这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而不得不查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如表2),青少年学生对“健康”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全面,大部分人只选择了其中的一项占调查人数的87.5%,四项全选的只占12.5%。在对学生的进一步访谈中发现,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偏差。多数学生认为,所谓健康仅仅指的是不生病,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组织法》1948)。近几年来有人主张把“道德健康”也归为健康的标准内,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还要对全人类的健康承担义务,我们不但不能随便地伤害自己的躯体和心灵,更不应该有对他人健康和社会有害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都很健全,才是最完全健康的人[3]。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客观地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
表1 青少年对健康含义的认知情况统计
目前,我国教育制度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很大。人们的很多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升学率”上,学校更是拼命追求“升学率”,来创“牌子”提高“知名度”;家长让孩子受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考上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国家选拔人才仍然是“升学考试”。这样,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迫使他们“重文化,轻体育”的观念形成。由于升学压力,使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晚上开夜车造成睡眠不够,平时休息日家长要求孩子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学生根本没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中也可看到,“睡眠不足”、“学习压力大”和“体育锻炼不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三个根本原因(见表2)。调查结果再一次说明,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各种减负措施在浙江省中、小学仍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因此,我们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改变目前还残存的“应试教育”的观念,让社会建立起对学校的理性评价,阻止学校与学校之间不良的竞争,从而改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形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表2 影响青少年学生自身健康的主要因素统计情况
有研究表明,一般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每周应该在10h或10h以上,最少要保证每天总活动时间达到1h。可是据调查了解,在被调查的1 200多名学生中,只有66%的学生能每天参加1h及以上的体育锻炼,比“阳光体育”开展前,浙江省中小学生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整体上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要在三年内达到85%以上的学生能够每天锻炼1h的目标,就浙江省中小学目前的现状来看,具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浙江省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特制定《浙江省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工程”,积极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在全省逐步扩大体育艺术“2+1”项目试点,开展省级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的创建活动。通过活动全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的开课率显著提高,到2005年100%的城市中小学、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师资质量得到提高,专任教师数量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艺术教育硬件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一批重点学校的体育艺术教育场馆和设施达到了较高水平。至2005年底,全省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率及场地达标率为:体育器材:小学66.8%,初中 79.5%,普高 89.5%;体育场地:小学61.7%,初中78.2%,普高86.3%[4]。虽然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证青少年每天1h体育锻炼的相关政策、措施,但是还是没有保证青少年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详述如下:
3.3.1 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健康促进的主观因素。坚持锻炼主要靠个人的习惯和自制力,而学生意志力和坚持性相对较差,惰性便成了阻碍学生坚持锻炼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见图1),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健康促进的诸多主观因素中,首选“自身惰性”的占到了第一位(63.2%),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自身惰性”的形成有许多内在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吃苦思想的教育和培养,缺乏对学生体育行为和健康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现在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怕孩子吃苦受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出门坐汽车,上学父母开车接送,连几百米路都不用走,使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懒惰、任性、能力差的习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怕累,怕吃苦,父母也怕孩子受伤。有些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了营养补充分了就能保证身体健康。由于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重视不够,导致孩子缺乏体育运动,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抑制了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应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
3.3.2 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健康促进的客观因素。贪玩原本是孩子的天性,由于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课余作业时间较长,家长还要安排各种文化补习班,学生每天忙于做作业、学习,根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一些老年病竟然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在调查中发现有位宁波二中的高三学生,由于学习太勤奋缺少锻炼,小小年纪就患腰间盘突出这样的毛病,这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重视。目前在家长眼里还是分数、应试、成绩才是硬道理,其他方面则无关紧要,有些家长甚至认为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业,反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调查结果也表明(见图2),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健康促进的诸多客观因素中,缺乏活动时间占68.1%,外界不支持占58.6%和缺少场地器材占55.3%,是制约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因场地器材的缺乏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改变学生家长的观念,使他们明白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不会耽误学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会更高。学校应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合理布局和使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锻炼。
家庭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锻炼的重要补充。回家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补充学校没有时间完成的体育活动,有些孩子每天除了学习就是看电视,家长从来不灌输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其实家长督促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将学生从周末沉湎于看电视和操作计算机的静态生活中引导到户外体育锻炼和活动上来,是目前迫切要解决的事情。计算机和互连网络的发展,占据了青少年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自从电视、电子游戏、上网取代了以往的娱乐方式之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这上面,使学生的课余生活简单化为网络游戏和作业两个部分,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调查显示,学生们课余时间在家看书、学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8.3%,利用课余时间喜欢看电视和睡觉的占调查人数的65.1%和59.2%,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占调查总人数的48.8%,只有小部分青少年学生在课余时间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占调查总人数的40.5%。其它因素占了18.7%。这与家庭的体育教育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体育健康行为、意识有关。因此,从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非常重要。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是以体育手段促进青少年的健康,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应包括政策与规划保障、体育健康教育、体育健康环境、体育健康服务、社区联系、个人体育健康技能培养等。因此,从组织机制、工作机制和整合机制构建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机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多层面的、全方位的、全面影响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建立以政府促进为主,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机制层面的主导作用,形成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当前青少年学生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对“健康”一词内涵的理解模糊。建议在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编写适合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教材,并有一定的教学时数保证。体育、卫生和教育部门应共同研究制定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政策,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发挥体育在青少年健康促进中的作用,保障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施。通过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将减负措施落实到位,进行到底。继续加大体育考试力度,不断提高体育考试成绩在升学总分中的比例,不断完善体育考试内容、测试标准和方法,采取规范严密的管理监督措施。彻底改变学校、家长“重文化、轻体育”的观念,全面改善和形成上至政府、社会,下至家长、学生本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3]。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仅要依靠体育手段,还需要教育、宗教、医学、社会等多渠道的帮助,动员全社会的人、财、物等资源[5],社会各方面应积极采取各项舆论、政策、措施和办法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施,共同为开展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贡献力量。
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青少年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健康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从幼儿园抓起,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体育健康促进,始终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全过程,从小培养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意识,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其所有的成长阶段过程中,了解、熟悉体育运动对健康促进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布置体育运动方面的“家庭作业”,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家期间完成一定数量的跳绳、踢毽子等适合在家庭内完成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家长对学生每天体育运动“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予以监督考核,这样才可以解决学生在校运动时间不足的问题。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应该让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责任。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起关键作用,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另外,要以社区体育、卫生服务为平台,加强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路[6]。
制度保障是保证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支撑。以制度为保障确保青少年学生每天1h的体育活动时间和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减轻学习压力等,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和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1]。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青少年健康教育与体育健康促进监测网络和监测工作机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抓好制度执行,既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把制度执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落实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为契机,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落实制度执行的各项措施和工作责任。
自我锻炼的能力直接影响青少年健身锻炼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自我锻炼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自身的体质状况和能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科学锻炼。因此,利用高校体育院校的科研、人才优势,对青少年体育运动健康促进进行改革,不断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能力,结合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提供相应的健康运动处方,引导青少年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体育活动,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预防各种慢性疾病,调节各种学习压力。通过科学研究及全面的战略性分析,建立总体协调的青少年体育教育体制,创立自由选择学习的运动项目或提供各种自主活动的条件。大力创新体育教育手段以及完善各种其他补充形式的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立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培养专业的体育健康促进指导员。高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善于合作、沟通和协调各部门间联系的能力。因此,依据高校的科研、人才资源,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创新。
通过开展体育健康促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保持自身良好的健康状态,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学校体育部门要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栏、校园网、讲座等多种手段;利用开展校运会、体育节、单项体育比赛等体育活动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健康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和引导,不断改善体育设施和锻炼条件,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氛围中,通过参与和耳闻目睹,逐渐强化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愿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和体育健康促进,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1] 陈至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05-28.
[2] 吕东旭.体育健康促进在建设健康城市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20-22.
[3] 赵树耀,王子朴.俄罗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改革措施对我们的启示[J].体育教学,2006(6):44.
[4]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全文)浙教体〔2006〕145号.
[5] 吕东旭,张明伟,等.建设健康城市的体育健康促进目标体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1):12-15.
[6] 刘书元.健康促进与青少年体质三层说[J].体育与科学,2007(2):7-8.